做家务,是每个家庭都逃不开的一项工作。由于科技的进步,目前,扫地机器人、洗衣机、洗碗机等各种智能家居设备帮助人们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可是,在它们帮你解决“麻烦”的时候,你可能还没意识到:它也在悄悄“偷走”你的健康!
不做家务,健康受损
有研究者在对1.3万名年龄在35~78岁之间的中国城市男性调查后发现:不做家务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在考虑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家族病史、吸烟、体重指数、腰围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等相关因素后,得出如下结论:
与从不做家务活的男性相比,每天做家务活不超过2个小时的男士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减少了20%,超过2个小时的男性患上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40%。
有研究人员分析了6000多名63~99岁的女性后发现,与基本不动的人相比,每天从事30分钟叠衣服、拖地等轻微活动者,死亡风险降低12%。
英国剑桥大学针对3万人的研究也表明,如果男人主动分担家务,夫妻争吵次数会减少,家庭更加和睦。
常做家务,好处多多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关节疾病、头晕失眠等。
国家体育总局曾发布的《全民健康指南》指出:
有一定运动基础的成年人,每周应保证中等强度运动(例如跑步、健步走、跳舞、打太极等)3-5次,每次30-50分钟,运动心率应保持在100次-140次/分钟。
如果没时间做运动,也至少要做一做家务,以消耗同等能量。
通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我们可以发现,做家务还真是个“体力活”!
很适合抽不出整块时间去锻炼,以及不适宜做大幅度运动的人。
另外,做家务还可以让人开心!
▼点击下图选购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于喜爱干净整洁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一个干干净净的家更让人愉悦的吗?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有氧运动后,人体内的内啡肽水平会升高“8倍”,使人在疲劳之余产生喜悦感与成就感。
小贴士:每种家务都有它的“功效”
洗衣、做饭:不易得认知障碍症;
遛狗、买菜:降低死亡风险;
打扫房间:让人心情愉悦;
洗车、搬家具等家务:锻炼心肺功能。
做家务不能“蛮干”
做家务保持健康的前提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运动,过重的家务活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有研究表明,男性参与重型家务劳动,死亡风险可降低71%,而女性会上升13%。
因此,做家务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劳逸结合
如果家务活过多,一次性做完难免会腰酸背痛,大家不妨学着“混搭”家务。
例如晾完衣服后,擦一个房间的地板,然后再去洗碗。
持续做一种家务时,可以每10~15分钟休息一会儿,伸个懒腰、活动一下颈椎、听一首歌等,不要逼着自己一口气做完,这样,身体、心理负担都会减小。
2
保持正确姿势
没有伤身的家务活,只有伤身的姿势。
因此,做家务时务必谨记两个原则:不要总驼背、弯腿不弯腰。
比如洗碗、洗衣服时许多人会弯腰驼背,洗完后腰部僵直、疼痛,长此以往会诱发腰椎间盘突出或腰肌劳损等。
其实,做家务时最好保持背部挺直,脊椎伸展,稍微弯曲髋、膝关节,并且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身体。
此外,在搬动家具或是重物时,切勿直接弯下腰搬起,应先蹲下身,挺直背部,拿好重物,用腿部力量直立起来,做到“弯腿不弯腰”。
3
做好防护
做饭时会产生含一氧化碳、强致癌物苯并芘的烟雾,对鼻、眼、咽喉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
轻则引起咳嗽、流泪、头痛等症状,重则可能会诱发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这种油烟,还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因此,烹饪全程要开着抽油烟机,做完饭后要继续开10~20分钟,以免烟雾残留,并记得洗手洗脸。
4
孕妇老人也能干活
一些特殊人群可以在家人的陪伴下,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挑“着做家务活。
没有习惯性流产等风险的孕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有益的,但应避免长时间弯腰、下蹲、站立,也不要将手伸进凉水中洗衣服等。
体力较弱、平衡能力差的老人,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尽量不要独自搬重物或登高。
5
儿童也能参与家务活
家务活并不是家长的责任,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享受更多亲子间的欢乐时光!
快来看看这个年龄-家务对照表,您家的宝宝现在可以做哪些家务了呢?
3—4岁
丢垃圾
收拾玩具
独立刷牙
学习叠衣铺床
学习摆桌子
学习擦灰
选择要穿的衣物
4—7岁
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物
给自己穿衣服
收拾小书包
学习洗手帕和小件内衣裤
饭前摆好碗筷
饭后收拾餐桌
学习清洗瓜果蔬菜
6—8岁
把干净衣服和脏衣服分类整理
整理书包
自己整理穿戴
学习扔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
每周打扫自己的房间
饭前摆好桌椅
饭后收拾碗筷
将洗净的衣服收入衣柜
7—9岁
上学前整理好书包和穿戴
学习使用电饭煲、微波炉等简单电器
学习洗碗
收拾自己的房间
在家人帮助下做简单的早饭
8—10岁
准备菜单并列出购物清单
做简单的饭菜
用洗衣机洗衣服
学会叠衣服并把衣服收纳到衣柜
帮助家人做家庭大扫除
做家务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啦,大家都动起手来,千万别犯懒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