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书点燃了沉寂的喜剧悬疑市场,

就是熊猫君之前推的这本《相声神探》!

圈外夸,看过的都说:

“一口气读完,每次反转都是爆笑!”

圈内夸,一众大咖导演热切希望改编翻拍,

影视版权遭十几家头部知名影视公司哄抢!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1)

看似一本正经搞笑,其实正儿八经烧脑!

熊猫君采访了这本炙手可热作品的作者王晓磊!

作为300万畅销书级别的作者,

在创作喜剧、悬疑、双男主作品时的心理?

这本爆款国产悬疑小说未来的计划?

作为作者期待谁来出演《相声神探》?

一起来看看吧!

01

痴迷20多年,曾说过相声

对相声的热衷刻在我的DNA里

Q:小说中有非常多与相声有关的情节,您是从哪里获取的相声方面的灵感的?比如平时爱听相声或者自己有过讲相声的经历?

A:本人作为一个天津人,对曲艺的热衷似乎是刻在DNA里的,相较同辈人还要更痴迷一些,实际上我从11岁到20岁期间,平均每天收听广播相声两个小时以上。阅读过许多曲艺研究类书籍,也搜集过不少曲艺界的奇闻异事。

在我初中到高中的时期曾经在课余说过相声,没有老师,都是自己摸索,后来一是因为课业负担加重,二是变声期之后嗓子没有高音,就不演了,至今《报菜名》《八扇屏》之类的贯口还能背,纯属“野路子”。后来我在网吧打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家网吧距离曲艺学校很近,可以跟专业学生聊聊,观察他们的生活,甚至搞到一本他们的相声教材。

但通过一段时间考察我觉得自己还是不太适合搞这个职业,所以那年冬天在网吧前台开始了写作。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2)

Q:您有没有比较喜欢的相声节目和相声演员,可以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吗?

A:我喜欢相声是从1996年开始的,当时天津正在录制《中国传统相声集锦》那次活动召集了全国各地的老艺人,演绎了大量濒临失传的传统节目,也标志着传统相声回归电视舞台。

此前我对传统相声的认识仅限于马三立、郭荣启、侯宝林、常宝霆、李伯祥,那之后才发现有大量不广为人知的艺人,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对我影响最大是张寿臣、田立禾师徒。张老先生的时代我虽然没赶上,但怹“正垫反翻”的艺术理念对我有很大影响。

对于郭德纲老师我喜欢的也比较早,我记得高中时山东电视台周六日早上播评书《水浒传》,有个黑黑胖胖的演员,我就觉得比较有趣,连着看了一段时间,但是没记住演员名字,直到05年左右德云社火了回天津演出才对上号。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3)

就节目而言,我比较喜欢看“腿子活”。罗荣寿、高凤山两位先生的《黄鹤楼》,我时不时就要看一遍,要的就是捧逗之间那种相互“指责”而又相互依赖的感觉。

02

读过900多本悬疑小说

写悬疑有种放飞自我的感觉

Q:小说中的悬疑设定也很精彩,您创作悬疑这部分的灵感是来自哪里呢?

A:截止到今年我读过将近900本侦探、推理、悬疑类作品。我发现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思路可以归结成两类,一类是为某种创意诡计设计一个故事,一类是为某个好的故事或主题思想制造出一桩犯罪。

我就换了个玩法,把眼光放在民国时期天津各阶层、各行业的生产生活状态,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制造出悬疑效果的元素,在此基础之上编故事。

Q:您平时有没有关注悬疑题材的影视剧?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能和读者朋友们分享?

A:要说印象极好的还是比较早古的电影作品,比如1974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常跟朋友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不单是推理大师,也是文学大师”,她在有限篇幅内塑造16个大相径庭的人物形象,绝不叫读者弄混,抛开推理不谈,单是这写作功力还不算大师?74版演员由一众影帝、影后、舞台剧名家担当,个个演技一流,那种戏剧的张力是后来者无法企及的。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4)

Q:您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不会受到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的影响?如果有的话,它们是怎样影响您的创作的呢?

A:当然会有,我个人喜欢的推理作家有两个类型,一是吉尔伯特·切斯特顿、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劳伦斯·布洛克、雷吉纳德·希尔、佐野洋、西泽保彦、东川笃哉,这些作家的作品戏剧性较强,而且都有幽默感,张弛有度。

另一方面我也喜欢约瑟芬·铁伊、罗斯·麦克唐纳、P·D·詹姆斯、鲁斯·伦德尔、横沟正史、宫部美雪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家善于深入人物内心,描写细腻,我个人看推理小说是非常重视动机和人物心理状态的。

我借鉴的很多,其实写历史小说时就有,比如我写《曹操》一书就曾借鉴P·D·詹姆斯《夜莺的尸衣》。再比如《相声神探》第二部,我在描写一群外国人在租界的社交场景时,脑子里一直浮现多萝西《俗丽之夜》、伍德豪斯《万能管家杰夫斯》这两部作品,使其保持一种“既小资又讽刺”的感觉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5)

Q:这次尝试悬疑小说题材,和您之前创作《卑鄙的圣人:曹操》这样非常有厚度的历史小说时,创作上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您觉得创作悬疑小说和历史小说时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

A:最大感受是轻松一些,历史小说是“戴着枷锁跳舞”。你现在翻开《曹操》《武则天》这两套书,随便看几行就会发现,我在叙述时大多采用对称古语,骈四俪六、追求音韵,而且在同一页中基本不出现相同的形容词,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古典氛围。

写历史小说很练“内功”,现在我把捆在身上的铁链解开一大半,颇有“身轻如燕”的感觉。再者,我是一个很爱搞笑的人,你知道压抑住“不正经”的躁动神经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吗?现在终于可以释放,用生活化的语言,甚至歇后语、俏皮话写故事。

03

2位男主打通了2个世界

书中江湖艺人类似现在的网络主播

Q:小说中逗哏、捧哏的双男主设定非常有趣,您是怎么想到设定这样两个角色的?这一设定灵感来源是不是也是相声?是否有原型呢?

A:双男主是由题材决定的,故事背景是天津,民国时期这座城市既有“三不管”“鸟市”之类的曲艺聚集地,又曾有英、法、美、德、意、日、比、奥、俄九个国家的租界。让一个富家公子和一位相声艺人结合在一起,才能把“两个世界”贯穿起来。

更重要的是,相声界有句老话“理不歪,笑不来”,海青和苦瓜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事物的认知必然有很大差异,在他们眼中彼此都是“歪的”,有不理解也有包容,笑料也就跟着产生;另外不同阶层的人思想观点不同,矛盾性、思想性也就有了。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6)

经典双男主探案模式

Q:小说中很多情节都非常具有画面感,尤其是最后那一段揭露真相的高潮戏,给人感觉像在看电影一样,请问您可以具体谈谈创作时是怎么设计的吗?

A:就我这部小说而言,小苦瓜是相声艺人,好演员都是天生的“戏精”,是能以表演为乐的,而且当一个社会底层戴上面具可以在高地位人群中发号施令时,他就会有“病态般的宣泄”,这是心理上一种弥补。而沈海青恰恰相反,当一个衣食无忧、受人瞩目的人有机会藏身于底层人群之中,也有可能产生“受虐般的恶趣味”,这多半是出于猎奇心理……呃,就胡说八道到这里吧。

Q:在三不管地带和租界中的那么多人物都非常鲜活,可以挑几个谈谈您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吗?

A:以小说中艺人为例,打把式的艺人“陈大侠”,其实是由两位江湖艺人杂糅在一起创造出来的,过去的艺人比现今艺人的社会地位低得多,属于社会底层,即便成名也是只富不贵。在文学作品中对这样的社会阶层强加什么先进思想是脱离实际的,但是他们能清楚反映社会变迁和底层声音,他们中也有一些人在民族危机时刻表现出高尚的气节,唯此才更加难得。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7)

江湖职业,春点行话信手拈来

再比如“甜姐儿”这一形象,原型是某位曲艺名家的妻子,就是卖茶出身,但长期受鼓曲评书熏陶,扶持丈夫成为一代名家,为丈夫的艺术创作提供不少建议。在当时那个时代,女性刚获得部分解放,基本没职业,少数从事工商活动的也是维持生计。类乎甜姐儿这样的人物,以当时标准看已经是“新女性的代言人”了,绝对是有进步性的。

至于资本家这一阶层,也要辩证地看,范旭东、荣德生、宋则久等人都对中国工商业有杰出贡献。天津还有一位著名军火商,几乎包揽北洋军阀的军火生意,但他又捐助大量教育事业,为培养科学人才做出贡献。无论旧时还是今时,人总是复杂的,要讴歌其正的一面,也要体现其负的一面,反正我写东西一直是尽量避免出现脸谱化、极端化、纯粹化。

04

影视版权遭十几家公司哄抢,

希望有相声知识的好演员出演

Q:《相声神探》这一系列您的创作计划是怎样的呢?计划出几本呢?

A:总体思路是每部之间人物命运相关,但案情各自独立,也就是单独拿出一本不影响阅读。米兰·昆德拉说“人物塑造出来就不是作者能控制的了。”

目前计划至少要写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这期间会有5至6个长篇,并有以各种江湖艺人为主题的短篇。

Q:在1部和第2部中,您分别以三不管地带和租界作为故事主要发生地,可以谈谈您这一选择的用意吗?在接下来的续篇中,还会有其他特殊的地界吗?

A:这是为了使故事题材更广泛,在“雅”与“俗”之间往来切换,并把两个社会群体中有特点的人物串联在一起,更有延展性。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8)

有时候我甚至想,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北平之京剧、上海之电影、汉口之商贸、济南之工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若能有多位作者各自写自己城市那一时期的故事,带有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广泛使用当地真实的历史建筑做背景、历史事件做铺垫,将来诸多系列作品的人物互相串场出现,何尝不是有趣的事?既可以形成一个故事宇宙,还可宣传各地方的文化旅游事业。

Q:听说这本书刚出的时候,就有很多影视公司抛出了橄榄枝,请问您觉得这本书受到影视圈关注的原因有哪些呢?

A:从题材上说,比较少见。

从受众上说,相声是大众题材、破案也是大众题材,我之所以用“相声”和“神探”两个名词合在一起作为书名,就是为了吸引两个领域的读者。另外从故事场景上说,书中提到的许多建筑至今还在。

Q:这部小说影视化的话,您有意愿担任编剧吗?是否有心仪的演员来演笔下的角色?

A:说来惭愧,我的性格不适合当编剧,我只希望将小说进行下去。至于演员,我提出的条件比较苛刻,在此姑妄言之——我希望有曲艺知识的好演员来扮演小苦瓜、沈海青这两个角色。

05

喜剧的内核未必就是悲剧

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是最大挑战

Q: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将相声和悬疑推理结合在一起?

A:就是兴趣,从我创作第一本书开始都是出于兴趣。把兴趣作为工作,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满足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搜集,是本人的“一贯伎俩”。相声曲艺、侦探小说、历史都是我的爱好,能把这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对我而言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吗?

Q: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您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A:我发现世界很小,你能想象抗日战争中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四位美军代表早年都曾生活在天津吗?能想象到曾有一位英国的奥运会冠军生于天津、长于天津,最后去世在日军集中营吗?举个有趣的例子,1923年爱因斯坦教授曾到上海,主持接待宴席的是一位天津的名厨,给这位名厨搭下手的也是一位名厨,而他的儿子是相声大师张寿臣的弟子,同时名厨早年学艺是在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先生叔叔开的饭馆,相声界、京剧界、餐饮界的杰出人物中竟然有这种圈套圈的关系。

一部高分黑色喜剧荒诞悬疑电影(看似搞笑其实烧脑)(9)

Q:创作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A: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具挑战性,相声是令人笑的,犯罪大多是悲剧,而故事又在过去。怎么把它结合起来?我的学历不高,上学的时候也不怎么用心,光顾着看自己喜欢的书,但有些事情记得很清楚。我记得上初中音乐课,老师讲贝多芬和莫扎特的艺术特征。贝多芬是“心灵的敲门声”,莫扎特是“含着眼泪的微笑”。遇事不决我就往这两点上靠拢,用幽默写悲剧就是“含着眼泪微笑”,打破时代壁垒触动读者,就是给大家制造“心灵的敲门声”

Q:这些人物都不是纯粹的好,也不是纯粹的坏,可以谈谈您在角色塑造上对“人”和“人性”的理解吗?

A:首先,我觉得这是个处事态度问题,我个人很不喜欢给人“贴标签”的,极端就没有了探讨,没有探讨就没了理解,身为写作的人如果你本身都不理解你笔下的人物,怎么写精彩?

再者,在文学塑造上纯粹好或纯粹坏的人不真实、不可爱,是缺乏魅力和生命力的。“小苦瓜”作为一个收入不多的底层艺人,吝啬、自卑、没文化皆属情理之中,这并不影响他在是非问题上的抉择,甚至他有时会放纵个别罪犯,因为他有属于他那种地位人的观念和判断标准。有了“人性化”,才能保证他像咱们真实生活中遇到的人,才有人民性。在“人民化”的基础之上提炼出优秀品格和其特立独行的地方,才能升华出人文主义。我认为人性化、人民化、人文化是递进关系

Q:小说中,探案过程那么有趣,结局却照见了大时代下普通人身不由己的命运,夹杂着“悲”的意味。您可以谈谈对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这一说法的理解吗?

A:喜剧的内核未必都是悲剧。

还拿传统相声举例,像《粥挑子》《醋点灯》这样的作品,有反映劳动人民贫穷疾苦的因素;像《哏政部》《卖五器》反映了政治腐败、国家受外族欺凌,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悲剧内核。但是像刚才提到的《黄鹤楼》《学大鼓》《学坠子》《学电台》之类的相声段子有什么悲剧可言?

不能断言“闹剧不是艺术”,只能说它思想意义不那么高,然而只要能给人带来快乐它就是有好作用的。

我这套小说,有案情、有搞笑、有民俗,思想内核是否悲剧,都是写作过程中“撞”出来的。也正因为时代背景沉重,我反而会避免在悲剧路线上一再加码。后续的故事里,有喜剧也有悲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