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作品展(当代艺术跨界活演)(1)

从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到Video、再到行为,当代艺术如何再推进一步?有没有可能通过一种普世的方式让大众更容易介入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策展人廖雯在多年来的工作中一直都在不断挑战自己的工作方法,并尝试弥合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在多年的实践中,廖雯开始逐步对舞台表演和话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大胆提出了“活演”的理念:“活演”简单来说,就是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个人表达。以即将于9月25日在“大有艺术活演剧场”上演的《貌离神合》为例,廖雯大胆地借用戏剧场幕结构和舞台化时空观念,邀请了六个不同身份的表演者,以个人经验演绎六个成语或自造“成语”,每个作品十分钟左右,整场结构严谨,每个作品却有充分的表达自由,貌似不同,实乃神和。廖雯称之为“一个既具有严谨性又有灵活性的动态结构”。

中外艺术作品展(当代艺术跨界活演)(2)

《邯郸学步》廖雯

《貌离神合》并非一次突然的灵感闪现和爆发,有关“活演”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16年的《极限自由》行为艺术实验专场。早在2004年,廖雯就提出了《极限自由》行为艺术专题展览策划方案,但因为种种没能实现。在之后长达12年的持续的思考过程中,廖雯对“自由”与“限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极限自由》除了2004年的四位行为艺术家(朱冥、阿昌、何成瑶、李暐)之外,廖雯还特别邀请了四位非行为艺术家(王光权、徐向东、易鹤达、栗宪庭)作为艺术家参与表演。廖雯借戏剧表演的结构,限定表演者做一平方米的舞台上做一个小时不间断的表演,观众可以自由地穿行在每个舞台间,可以围观、近观、走动,但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和触碰表演者。不同的表演者将极为有限的行为自由发挥到极致,并与现场的观众们一起,共同体验着我们生存处境中类似“画地为牢”的悲情体验。这次表演成为廖雯“活演”理念的最初实验模版。《貌离神合》可以视为《极限自由》的延续和深化。

中外艺术作品展(当代艺术跨界活演)(3)

《格于非例》曌星

相比更普遍的表演式的话剧,廖雯强调,《貌离神合》并不是一场表演,而是旨在通过各种表演的方式,引入到当代艺术的个人表达。“一场戏剧虽然用了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演员仍然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但我做的实验,落脚点是个人作为当代艺术的表达。我邀请不同身份的人,跟每个人沟通的时候只强调一句话,你们表达的是自己,不是任何人。你要去掉你的习惯性、情节性,直接把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它跟传统话剧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区别。”廖雯说。

谢蓉是此次被邀请的参演者之一,她此前的身份是一位资深的艺术管理人,并没有职业艺术家的舞台经验。谢蓉邀请艺术家成卓与自己完成了一段题为《镜花水月》的表演。表演的过程也是谢蓉艰难寻找自我的过程。“说实话,我前段时间是有点儿焦虑的,因为廖雯老师一直强调我们的个人表达。后来我才理解她的关键词不是表演,不是行为艺术,也不是一个纯剧场、纯舞台的形态。为了找到那种个人表达,我实验了好久。直到前天彩排结束我才心里知道我该如何表达了。”在谢蓉看来,廖雯创造了一个表达的模板,而这个模板是给大众的,每一个普罗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

中外艺术作品展(当代艺术跨界活演)(4)

《镜花水月》成卓、谢蓉

廖雯希望通过“活演”项目做出一些非常规意义的实验性的模板。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者、环境或语境,随时添加和置换成一场完全新的表演。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众的参与性和自我表达。在廖雯看来,自杜尚以降的当代艺术不仅试图颠覆传统的艺术形态,也在致力于拉进普通人与艺术的距离。但是随着行业的更迭,商业资本的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逐渐背离了其初衷,她希望通过一些实验性的努力逐渐寻找到当代艺术的初心,并吸引更多的大众参与进来。

“貌离神合-当代艺术跨界活演”

策划/监制:廖 雯

联合出品:大有艺术、服务器艺术、山中天艺术中心

舞台指导:魏晓平

执行导演:赵 燎

特邀演出:栗宪庭 李川 廖建华 申驰洋 余歌 张超级 朱离子格 朱庆密 周童

题语:因为喜爱相似的气候和土壤我们在彼此身旁安顿,不经意间就钩织在一起。只要分离,不光是别人,自己也是要断的(栗如其)。

理念:以当代艺术个人表达为根本,以各种方式跨界活演。貌似不类,神为六合。

表演方式:

受邀艺术家以个体经验演绎6个成语故事,每幕10分钟,约60分钟。

时间:2021年9月25日下午15:00

地点:宋庄 大有艺术活演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