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聊,看了电影《心理罪—画像》,小鲜肉不认识,冲着“老四”廖凡看的。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1)

从嗜血变态的案例开始,自认为缺血症的病人马凯不断犯案,从独身女子到年幼孩子,鲜血代表着“美食”,引出心理画像师——方木,和警探邰伟的初次合作,互相质疑、排斥、指责,到最后方木从女友逝去的阴影中走出,与邰伟联手抓住幕后的BOSS孙普。

狗血的剧情,棱角分明的人物,倒也相得益彰。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2)

血迹斑斑的画面不断冲击着眼球,胆小者还是慎入。印象比较深的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画像师”感知罪犯的心理,“我都快要死了,为什么不给我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享用美食”……画面不断转换,代入感很强,五毛的特效看起来竟有一块钱的效果。

心理画像师?一个新鲜的名词印入脑海。从看完秦明后,对法医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离我们遥远的法医竟然这般牛掰,一点也不逊色于日本的柯南,那心理画像师又是个什么鬼?带着疑问开始追根溯源,潜心拜读雷米的《心理罪全集》。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3)

全集共5本,还好看的比较晚,等前传出完才开始看,所以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按照作者推荐的顺序《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毒树之果》、《心理罪之画像》、《斯金纳之箱》、《心理罪之教化场》、《月光的谎言》、《心理罪之暗河》、《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两生花》,一本本,一篇篇,全部囫囵了一遍。

看完之后,只想重重地叹一声:唉……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为何如此恐怖。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4)

(图片来自百度)

心理罪,到底是谁之罪?对方木而言,有才可能也是一种罪。

断断续续二十多个小时,感受方木的恐慌,感慨方木的奇异思维、感叹方木的无奈。

本是一种特殊才能,却给他平淡的人生笼罩了无法消除的阴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为啥方木的身边都是些恶魔呢?还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就隐藏了很多的恶魔,只是不知道,不明白,所以才会觉得安祥——世界多和平,生活多美好,人人多友善。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5)

就像《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中的吴涵——典型的恶魔在身边,贫困生加成绩优异的普通舍友,但是抵不过贴在身上的“分类标签”给他带来的心理伤害,为了一个虚幻的错误而大开杀戒,为了一个孤傲的理由而一错再错。口口声声说方木自负,难道他就谦逊了吗?把后来杀人的快感都归咎于是方木给他找到了“游戏”继续下去的理由,七个读者——七个死亡名单,这又是什么流氓逻辑?

《心理罪之画像》——本是由电影引起的兴趣,看完原著之后,只觉得电影的编剧真牛,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其实电影只选取了原著中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很多电影里的情节都是“节外生枝”,什么跆拳道高手,什么新型病毒的受害女孩,就连方木的女友其实都是第一部《第七个读者》中的受害者,唉,很多电影都说“忠于原著”,这部电影,我敢说“完全是拼凑与升华”。

在前传《毒树之果》里交代过孙普的特殊经历:本是一名优秀的心理画像师,却在一起案件中过于自负,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教唆办案刑警致使嫌疑人屈死,最终远离“成名的理想”,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但是他不甘心,就像一条自傲的毒蛇,怎能让他心甘情愿去做条普通的蚯蚓。方木的才能继发了他的“自我证明”,用一个个悬疑的“案件”——虐杀方木身边好友,去考验他的“画像”能力,只为了证明:我比你更天才。视生命如草芥,最终也被夺取如草芥般的生命。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聪明才智用在“作恶”。而孙普的死并不是“恶事”的终点,在《城市之光》中又有了新的延续。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6)

要看懂《心理罪之教化场》,务必要先看下《斯金纳之箱》,要不你会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试验品”要反抗,且要用很繁琐的“仪式”去虐杀看似完全没有联系的普通人。其实,一切都源于“斯金纳之箱”的实验。失去方向感的人把被虐杀者抛进迷宫、被玩具熊折磨的人把被虐杀者塞进人偶玩具摆上货架、被灌输异常“性”取向的人让被虐杀者重返罪恶地,还有那些受不了“斯金纳惩罚“的幼儿和沈湘都已经离开人世。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只能恶来还。用阴影去笼罩人,最终也会被黑暗所吞噬,只是方式不同。就像方木所讲述的:还要否认命运的存在吗?周老师临终前的牵挂是廖亚凡,廖亚凡出走前最后的等待是杨展,杨展亲手枪杀了杨锦程,而杨锦程正是害死周老师的元凶。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7)

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每个人都自作自受。冥冥中真的有一双翻云覆雨的手,心不在焉地摆弄着芸芸众生,让我们毫无缘由地爱,莫名其妙的恨。

《心理罪之暗河》是唯一一部看了像警匪片的小说,不禁想起类似于《孤单英雄》,跨境拐卖幼女的情节、无间道的设置、陷进重重孤身营救,虽说情节有点老套,但是各个故事衔接的还很紧凑,尤其是跟随着方木孤身进入到本该贫穷却又奢靡的不像话的诡异村,整个阅读过程都很紧张,步步为营,险象丛生,一点点的探究到真相,坏人一个个浮出水面。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8)

本书中有个可叹的“无间道”人物——肖望,在警察中的卧底,为坏老大在白道间打点。左膀右臂般的人物,在整个故事中也是位串联型很强的人,全书三分之一都认为应该是个好人,但没想到后三分之一开始反转,原来是“他”!

但是我觉得方木之所以能取得最终胜利,也要得意于肖望的“帮助”——英雄间的心心相惜,所以在方木被困于“笼子”时帮其九死一生,在方木要刺杀“二世祖”时还坦白全局并放其一马,果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有丝毫疏忽,一时仁慈就给自己撅了坟墓。

最终方木在邰伟的协助下,设置了一个收网局很是精彩,读来大快人心,善恶到头终有报。

但即使到故事结尾,心中还有个疑问没有打开:刑娜事件没有交代?刑至森已然入狱没了威胁,为何还要致其于死地,不明白呢?那么费劲的最终还是要把刑局了断,何不在故事一开始直接让“人肉炸弹”把他给做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吗?可能是我太肤浅,要是真这样简单处置,那这集《暗河》还怎能闪闪登场。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9)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方木的谢幕之作。这集的“恶魔”是孙普事件的延续,孙普的女友魏巍培养了一个“城市之光”江亚来向方木再次挑战。其实都是可怜之人,一个失去挚爱,一个从小饱受虐待,就这样别有用心地慢慢靠近。

这集故事更像是“善”与“恶”的探讨,借由江亚的手,让我们明晰当今社会,什么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恶”,什么是道德审判的“善”?什么众人之“恶”?什么是个人的伪”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充满了戾气。人人觉得不公,人人觉得愤怒,人人都宛若一枚行走的炸弹,而“城市之光”给了他们体内不断膨胀的戾气提供了一个出口。只要投票就可以消除这些游离于法律审判的“恶人”,不必负责,不必歉疚,第二天早上,你还是那个衣冠楚楚的“好人”。所以江亚被网友们拥护为“城市之光”,甚至部分警察都心底里赞同这种恶有恶报般的杀戮。他们一边尽职的保护那个违反道德审判的法官,一边心里又对他嗤之以鼻。

江亚的暴力行为真的一种可取的“光”吗?当舆论曝光着一个又一个的不公出现,有些人的行为不在法律的制约范围内,却违反了道德仁义,这是合法范围内正义之光难以照耀的地方。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而江亚自以为是“城市之光”,除去“灰尘“照亮城市,实质上以暴制暴,让人性中的善逐渐被恶吞噬,这何尝不是一种恶?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10)

社会上太多人觉得自己站得哪一方就是正义,殊不知你的一言一行或许在操纵着别人的生死,甚至是无辜的人。

“如果天平本来就是倾斜的,那我愿意作为一个砝码。”方木最后用自己的生命设下了一个圈套,亲自熄灭了这缕“变异”的光。

从方木大学时遇到《第七个读者》,到研究生时遇到《毒树之果》,再到正式当警察后遇到的《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段段沉闷的遭遇,方木已经从纸上站了起来,游离于空气与阳光下。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11)

一路走来,成长着,努力着,也救赎着。无论是现实还是过往,总有些东西让人难以面对或者不堪回首。然后那些印迹却是不容质疑的存在,猝然消逝的生命,戛然而止的青春,不曾表白的初恋,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那些呼吸、眼神、鲜血,如同被吸进肺叶的烟气,化作沉甸甸的毒,不管是否情愿,都只能永远背负。

不得不说自己掉了好几次眼泪,心理罪——谁之罪?可能方木的特有才能本身也给他带来一种罪。

故事总有结尾,你的灾难也将会终结,希望你坐在开往阳光的列车上,一路平安,隐没才能,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我心向往阳光,那身在何处都是温暖。愿你安好。

心理罪伤感对白(心理罪谁之罪)(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