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著名法师(近代江苏英年早逝的法师一次偶遇)(1)

现存的著名法师(近代江苏英年早逝的法师一次偶遇)(2)

▲震华法师

兴化,隶属江苏泰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丰厚,在这座古城的发展史上,曾经诞生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

在兴化,历史上也曾经是十三丛林六百寺庵,信众如云,可谓“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高僧辈出,很多名山大刹的方丈、住持以及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大德高僧中,兴化籍或曾在兴化修持过的出家人占有很大的份量,比如金山寺主持霜亭老和尚;曾任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的超尘长老;曾任镇江佛教协会会长、金山江天禅寺的慈舟长老、曾任天宁禅寺方丈、常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松纯长老等都是兴化人。因此,当地人又称“兴化出和尚”。在这些高僧大德中,就有被誉为”僧中素王”的震华法师。

01

1908年,震华法师出生在兴化唐港村,俗名唐全心。小全心的童年是灰暗的,家庭贫困,父母双亡,不得不依靠兄嫂生活,哥哥是兴化城内金善庵的佃户。

清代,在兴化有一位画家,叫金德辉,擅长绘画山水,又善词,与宗德超、郑子砚、黄子晋号称“兴化四子”。在当地,金家属于书香门第。在兴化的英武桥南堍曾建有“金氏宗祠”。

金善庵的开山祖师智明尼师,字真修,俗家姓周,因为甘愿守贞不嫁,遂出家,并受具足戒于安丰镇古观音阁。古观音阁始建于唐朝,位于兴化北安丰镇,光绪九年(1883)、十三年(1887)及民国二年三次传戒,智明法师就是于此受戒。

智明尼师回到兴化城后,四处寻地修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氏族人捐出祠堂修建尼庵,于是得名为“金善庵”。

(智明尼师)其人以纳衣草履、淡泊明志闻名,曾因口诵华严,一字一礼,而在金善庵留下深陷及寸的足印,为人惊叹。

郭保康《兴化日报》

智明师之后其徒弟云成师、云慧师继续修建尼庵。正是因为云慧尼师的慧眼识珠,让小全心走上了学佛的道路,并成长为中国佛教近代高僧,关于这段至今还保留了一段佳话。

云慧师,江苏盐城人,俗姓房,法名杲峰。他的父亲房启明,在兴化城内经营米店,乐善好施。跟随著父亲到兴化后,寄居在西门三圣庵,受到佛法的薰习,蓄意修行,不愿适人。年长之后,到城内的金善庵修行,并为庵中的沙弥尼讲解古文、佛典。

云慧师与小全心的相遇,据说有一次云慧师到唐港收租时,无意间见到年仅11岁而父母亡故、依附兄嫂以种田为生的唐全心。云慧师见小全心落落大方,根器不差,便与小全心的兄嫂商谈,要带他到城中培育。考虑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又可能有出头之日,在这种意外的因缘下,小全心便随云慧师到了兴化城中,并将他送往名刹圆通庵依怀莲和尚披剃出家。云慧和智明两位尼师,都是震华终身感戴的人。

圆通庵在兴化小南门城外,始建于明初,后来逐渐扩为丛林,庵中肉身殿供奉雍正间的住持济生禅师的肉身。 在这里,怀莲和尚慈悲,送震华进入私塾读书。

后怀莲老人送其入私塾读书,学文属对,出语常惊侪辈,尤喜古今轶闻,诵读之余,兼画兰竹。

上海玉佛寺

在私塾读书,怀莲和尚还为他开示沙弥三慎∶一者口慎,不妄发言;二者手慎,不妄取财;三者足慎,不妄行动。告诫他依此三慎,可以入道。他铭记於心,时时不忘。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震华年十七岁,其师祖金山江天寺住持、兴化同乡霜亭老和尚,见他颖悟过人,召他到镇江学习。

为了振兴佛教,提高僧侣素质,培育弘法人才,1925年,出生于江苏泰县(今泰州姜堰)、后被震华法师称为“江苏僧教育之母”的守培法师在镇江超岸寺创办了玉山佛学社(后改名为玉山佛学院), 学制三年,开设的课程有佛教理论知识、国文、历史、地理、儒学等。在这里,震华法师依守培法师学习经教,埋头苦读,辛勤不辍。守培法师对震华法师也是刻意栽培。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春,震华法师二十二岁,在句容宝华山受具足戒。

在玉山佛学社里,还有震华法师的一位同乡,这就是一代高僧远尘法师、他与震华法师先后接任上海玉佛寺方丈,创办上海佛学院。

02

教育和著述,即为吾之生命及志愿,以外非吾所措意也。

震华法师

从宝华山圆戒后,震华法师再次回到镇江,也开始了他的僧才培训的人生道路。

民国肇造,百事维新,尤以教育学制推行及于全国,独佛教徒故步自封,不思迎头赶上,以致演成庙产兴学之风甚嚣尘上,一般明哲大德目击斯变,忧心如擣!深知欲谋挽救,非造就僧材不可;欲造就僧材,非办僧教育不可。惜乎明了大势者少,有唱无和,若干年来,全国所立不过安庆、闽南、高邮、武昌数处而已。

震华法师《玉山守老人传》

1928年,毕业于华严大学的霭亭法师在江苏镇江竹林寺创办了佛学院,聘慈舟、妙阔等任教师,专弘华严等,禅教双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日寇对华侵略战争爆发,中国八年抗战开始,竹林寺佛学院不得不停办。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震华法师继任竹林寺住持,时镇江已沦陷于日寇,镇江沦陷之时,竹林寺为日寇烧毁过半,他晋山后整修残垣断壁,第二年,震华法师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使已停办年余的竹林佛学院恢复上课。 自1928年创办至到解放前夕结束,竹林寺佛学院共招收五届学僧,培养200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高僧大德有:雪烦、东初、圆湛、福善、真禅、浩霖、超尘、慈舟等法师 。

1942年4月,震华法师受上海玉佛寺之聘创办佛学院,并继任玉佛寺方丈。在玉佛寺,震华法师除了对寺院教风加强整顿。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师在福建圆寂,为了纪念弘一大师,成立了“弘一大师纪念会”,还附设了一所图书馆。他为便于佛学院师生进修及参考,特从日本请购得《大正新修大藏经》一部。

深知加强僧才教育是挽救近代中国佛教根本出路的震华法师,即使在生命的后期,依然拖着病体为“中国佛教会”镇江焦山“僧材培训班”的学僧授课,终因不胜劳累,再病不起。

(震华法师)志在教学,课余阅读自修,仍不稍怠。尤喜探讨佛教史实,检阅编著,数十年如一日。有时利用寒暑假期,专作采访之行,至今积稿盈架,皆佛教史料也。师既好学,其对学者亦循循善诱,爱护备至。每讲佛史,尤能使听者忘倦。

莲庆法师《痛念亲教震华法师》

03

(震华法师)其在佛教史传方面著述之丰,种类之多,涉及面之广,可谓前无古人,不愧为佛教之马迁,僧界之素王。

陈兵

如果说,僧才培养是震华法师人生“第一志愿”,那么,做好中国佛教历史的研究可以说是其“第二志愿”,甚至是用生命去完成。

震华法师人生可谓短暂,但是对于中国佛教历史的研究却是功不可没。试想下,当时的中国战火连连,民不聊生,资金和资料严重短缺,但震华法师并未放弃。

1937年秋,日寇入侵,竹林寺半毁于火,百废待兴。他率众修葺之余,仍著述讲课如故。其时,编著之难除时间欠缺外,史料亦不易搜集。战火将其藏书尽行焚毁,参阅无从,不得不登门求借,致函问讯,或利用假日外出挂褡抄书,甚至在寺院垃圾堆里、师友笔记簿中寻觅资料。用力之勤,非同一般。

作者:魏承彦 来源:法音

有人统计,他的遗著有28种之多,其中属于佛教史学范畴的有18种,涉猎广泛,体裁多样,十多年时间里,前后撰有《僧伽护国史》、《续比丘尼传》、《夹山奕叶集》、《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清代佛教纲要》、《清代佛教年鉴》、《泰县佛教志》、《镇江佛教隅志》、《兴化佛教通志》、《夹山志》、《回龙山志》、《圆通庵志》、《夹山年谱》、《玉佛寺志》、《轶事丛考》、《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佛塔考略》、《历代僧制泛论》、《玉山守培老人传》、《福善仁者仁略》等著作。

生当佛教转型时代,全身心投入佛教复兴运动的震华法师,并非为治史而治史或为个人爱好而治佛史的书斋式学者僧。他的治佛教史,多紧扣佛教现实,引史鉴今,有着明显的现实目的,融贯着发扬优秀传统、改革朽腐、针治时弊、改变社会对佛教误解的佛教复兴思想。他的其它论著,亦多如此。

陈兵

在法师众多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这对于中国佛教而言是一次首创,有学者认为其“填补了中国佛教史学辞书的一个空白”。夏丏尊先生曾说:震华法师“留心古德遗献,尝辑有佛教人名大辞典若干卷,以频年兵燹残稿仅存,远近缁素咸请及时刊行,用资观摩。”

早在三十年代,震华法师即发心编纂《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并率弟子为此广搜博集,陆续筹得草稿万余条,十多年终于编撰的《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2002年,《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出版,收录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佛教有关的人物词目凡16973条,包括僧、尼僧、居士、女居士、王公、后妃、公主等七大类。其中以中国汉传佛教人物为主,兼及藏传、南传佛教人物,这部约二百万字的的著作,是迄今国内最大的一部佛教人名辞典。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国家,现存史籍数量之丰、内容之广、体裁之多都是举世无双的。但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正史”往往轻忽对佛教史实的记载。中国古代佛教的历史主要是由高僧大德用各种形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已故玉佛寺住持震华法师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以难行能行、勇猛精进的精神刻苦治史,为现代中国的佛教史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魏承彦 来源:法音

04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对华侵略战争爆发,中国八年抗战开始,震华法师在镇江组织佛教僧伽救护队,亲自率领队员,在枪林弹雨之中参加战地救护工作,直到苏州沦陷时,救护队亦解散。他曾说:“爱国不分界限,出家学佛亦可爱国。”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对于中国佛教来说是一个让人悲痛的年份。3月12日,震华法师因病情加重圆寂,终年40岁。在一个月前不到的2月20日,震华法师法脉继承人、太虚大师的弟子福善法师因为感染痘疹在上海玉佛寺圆寂。

福善法师和震华法师的圆寂对于太虚大师的打击非常大,作为支持他佛教改革最有力的两位法师,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双双去世,太虚大师为震华封棺拈偈曰:

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

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

因为伤感过度,在说法时,太虚大师中风昏倒,5天后,即3月17日于玉佛寺直指轩圆寂,后葬于浙江奉化雪窦山。一个月之中,老中青三代龙象,都在玉佛寺逝世,这是玉佛寺的大事,也是佛教的重大损失。

虚大师痛震华、福善之死,佛法继起无人,悲心过度,因为震华起棺说法,人声鼎沸,遂提高声音,因即中风昏倒,竟致不起,呜呼,佛法之衰运也耶?

《南亭和尚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