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我国历史中最为璀璨的时代,能与与其比拟的怕也就只有三国了。

这个时代曾出现大量的能臣武将,这些能臣武将中,有四人被称为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千字文中记载的"起菅颇牧,用军最精",意思就是这四人行军打仗最为厉害。

秦有白起、赵有李牧,这二人皆是战国时期齐名的两位战将,廉颇、王翦不如这二人,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已经被世人铭记于心,今日就不提他,我们来说一说与之齐名的李牧。

匈奴十大名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

"李牧死,赵国亡"这是赵国亡国之后,后人对李牧的评价,李牧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也是四将中最为年轻的战将。

在当时秦国是最为强盛的国家没有之一,凌驾于六国之上,而且是一个经历过变法的国家,正当人强马壮土地肥沃之时,还就想着与你死磕,哪个国家能有办法抗衡?

所以当时的李牧也很无奈,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抗衡秦国,其实这会的李牧与元朝末年的王保保倒是极为相似。

匈奴十大名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2)

这二人都是被一个即将统一的王朝步步紧逼,李牧面对秦朝,王保保则面对明朝。

这二人的国家又是何其相似,曾经国家很能打,但是现在不行了,老本都没得吃了,更可笑的是全国上下最能打的还是自己。

唯独元朝国君还算明事理,知道国家不行了,只能依靠王保保,就任由他来,情况就是这个情况,别问我,你王保保看着办吧,咱什么都听你的。

李牧就比较惨了,上有昏君奸臣,下有没脑队友,想起来就是各种添堵,最后这帮昏君奸臣成功霍霍掉李牧。

李牧年少时期在赵国北方抵御匈奴的入侵,第二段就是后期嬴政上台之后,秦国大军压境赵国才把他调回来,让他领着全国军队对抗秦国。

匈奴十大名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3)

年轻时的李牧率军在北方对抗匈奴,权力很大他管辖内的税收直接交到他手中,他可以拿着这钱做军费。

在边境李牧下了一条死命令,若是匈奴来犯全体回营,没有命令不许出击,固守城池任他来,匈奴瞧这架势也讨不得好,骑着马散散心也就回去了,时间久了匈奴认为李牧就是软柿子一个,士兵也是很不满意,最终传到赵王那,赵王一气之下换了一位将领替代李牧,新来的这哥们倒是真的刚,上任不久就连败五场,每一场都是惨败,随后赵王找来李牧,好说歹说李牧又回去,继续施行自己那老一套。

虽说匈奴经常来犯,但基本没打过,当地民众还是挺安居乐业的,这样一来税收就好,李牧给手下也舍得发工资,别人一个月可能就十两银子,李牧每个月发给二十,不打仗还能领取丰厚的工资,说实在的要是我我就挺慌得,这白拿钱还不干活终归不是个事,李牧手下的将领就纷纷上奏,说这样不合适,工钱拿的也不安心,此话一出李牧就知道是时候和匈奴正面刚一波了。

匈奴十大名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4)

随后下令正面出击,据记载这次李牧调动整整十六万大军,迎接匈奴十万骑兵,这次战斗非常成功,就跟你去幼儿园比赛打篮球,没让对方进一个球这么简单,匈奴此次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边还没结束李牧就整合人马,直奔匈奴老巢,成功将匈奴打散。

公元前234年 嬴政派大将桓齮攻打赵国,桓齮连战连捷直逼邯郸,赵王慌了急忙把李牧调回邯郸,把全国的兵力都交付于他,李牧依旧老套路,你强任你强,我在当中藏,邯郸被他包的像铁桶一样,桓齮琢磨着既然打不进去,那就先从小城市搞起吧,随后率大军去攻打一个叫肥下的地方,李牧瞧着主力已走,随后率军奇袭桓齮大本营,桓齮得知大本营被破,便班师回援,李牧在半道上布上陷阱打的桓齮措手不及,在这场战争中秦军没有得到人好何处,赵国也得以喘息。

第二年,秦国联合韩魏南北夹击,李牧看着眼前的情况,在看着赵国的现状,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兵分两路迎战没有任何希望,对于韩魏一方李牧选择防守,然后自己率军正面与秦国交手,所幸这次与秦国的正面交手赢了,南方韩魏听到主力没了随即象征性的打了一下就撤军了,"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匈奴十大名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5)

后秦国买通赵国郭开,郭开在赵王面前说李牧企图谋反,赵王听后未经调查,先是下掉李牧的官职,随后设计将李牧抓捕,当场斩首。

李牧死后没出三个月,王翦就率领大军灭了赵国,"李牧死,赵国亡"。

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一根支柱,生前与匈奴、秦国打的不落下风,但他一死赵国灭亡了,这也印证了他的才华。

其实,曾经我想过若李牧、白起是二人处于同一时间,那么在长平之战中,二人身为双方大将,会有怎样一番结局?各位看官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