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学奥数”大概是最让家长困扰的问题之一。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奥数竞赛,和几乎是“全民奥数”的狂潮,许多家长和孩子都被奥数裹挟着,对其既期待又憎恶。

这两天,便有一则关于“奥数”的传闻让几万名家长都懵逼了——

杭州才在3月19日结束了“希望杯”初赛,几万名家长却突然接到一则通知,说的是,接希望杯组委会通知,希望杯二试取消。

这则消息一传出,大家还没来得及仔细去求证,热议便已经炸开了锅,成都的家长一样为此唏嘘。

“希望杯”变“绝望杯”?

取消或不取消,都有人抓狂

就在上周末,成都举行了国奥赛初赛,有不少孩子与家长正忐忑地等待着考试结果,揣测着是否能进决赛。若是在这个时候接到决赛取消的消息,家长与孩子们会作何感想,觉得解脱还是失落?

同样是在上周日,杭州也有万名学生冒雨参加了希望杯初赛。考场外是拥挤的伞面,透着满满的焦虑。

奥数希望杯与中华杯区别(希望杯变绝望杯)(1)

消息一出来,参加考试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懵了。准备了这么久的考试,说取消就取消了,真的合适吗?

甚至有很多家长吐槽:“希望杯”变“绝望杯”?

参加这场竞赛的孩子家长,普遍是两种心态:一种是“打酱油”,让孩子感受下这种大规模的杯赛,检验下孩子的水平;还有一种是直白地冲着名次与证书去的。

说取消就取消?家长的态度各异,愤怒、震惊、诧异、解脱……

反对取消的家长认为实在想不通

“家长们这么辛苦,寄托了这么大的期望,等来的竟是二试没了,实在是想不通。”

“我们只报了这一个比赛,本来信心满满,现在却告诉我二试不考了,一试的成绩民办初中会认吗?”

“说取消就取消,有考虑我们这些进二试的家长的感受吗?有考虑我们这些进二试孩子们的心情吗?他们付出了休息,努力学习,就给了他们这样的结果公平吗?”

支持取消的家长认为这是给孩子减负

“这是一切回归正常的现象!早就应该这样了,这个赛那个杯,可怜的孩子们!”

“杯赛该停了,太火了,小学的孩子就在不停赶考,根源就是为了民办学校的招生,什么时候规定报名只填孩子姓名和电话,不得提交各种成绩单,或者民办学校提高摇号比例,降低自主招生的名额,孩子才能真正解放出来。”

“奥数只是合适5%的人学,却让95%的还在陪练,如果教育行政部分真正从教育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必须向上海学习,取消杯赛。”

可就在大家的议论愈演愈烈的时候,希望杯组委会昨天却在希望杯官网首页“新闻公告”发布声明,表示希望杯第二试将如期举行……

奥数希望杯与中华杯区别(希望杯变绝望杯)(2)

奥数希望杯与中华杯区别(希望杯变绝望杯)(3)

这不仅让人质疑“传闻”从何而来,还有人怀疑这到底是在造谣,还是在炒作?

希望杯“乌龙”背后

家长是否能冷静地看待奥数?

其实,关于各类奥数杯赛取消的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止,许多城市都曾三令五申地试图遏制“奥数热”:

在上海,已经明确规定,不准社会培训机构举办杯赛,奥数杯赛如果与社会培训机构的利益挂钩,一经查实将追究相关责任。当地颇有名气的“亚太杯”、“小机灵杯”等四大奥数传统杯赛,有三个因此被取消或改名。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关于“取消”与“不取消”的拉锯背后,却很少有家长冷静地看待奥数,它到底因何出现,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学习奥数。

借着这场希望杯“乌龙”,团长倒是想认真地和大家讨论下,奥数是否果真能让人成才?曾经的奥数天才,如今又散落何方?

前一阵有一位从小就参加各类奥数竞赛,获奖无数的网友“源探叔叔”找到了一张“一九九九年中国数学会初中数学竞赛上海赛区获奖名单”。

奥数希望杯与中华杯区别(希望杯变绝望杯)(4)

△ 可以说当年的那些“奥数天才”都聚集在这张百人名单里了

出于好奇,他“人肉”了当年的满分选手并做了一份详尽的调查,发现名单里的大多数人进入了让人羡慕的金融行业、互联网IT行业、以及科研工作。当然也有个别掉队的,本科并未进入一流大学的同学,毕竟初中之后的人生存在诸多变数。

总体而言,“奥数天才”对奥数持正面看法。85%的受访者认为奥数令其更喜欢数学;100%的受访者认为奥数令其在理科学习上比别人优秀;100%的受访者认为奥数竞赛对其人生影响利大于弊;100%的受访者表述如果再选择一次仍然会选择学习奥数。

接着,

他还深入地了解了他们对奥数的理解:

Q1 学奥数让你在哪方面受益?

典型回复1:分析方法,逻辑思维。

典型回复2:升学,对数学的感觉。

典型回复3:锻炼逻辑,学习新东西很快。

典型回复4:抗压能力,快速学习能力。

Q2 奥数有哪些负面影响?

典型回复1:生活上的无趣。

典型回复2:偏科。

典型回复3:耗费时间较多,在其他放面缺少发展。

典型回复4:失去了童年很多游戏时间。

Q3 你会让自己孩子学奥数吗?

典型回复1:会,可以锻炼思维。

典型回复2:会啊,只要他不排斥。

典型回复3:看天赋,会尝试。

典型回复4:取决于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我会适当引导但是不强求。

Q4 学奥数对你工作有何帮助?

典型回复1:之后从事计算机竞赛和计算机工作,思维上有帮助。

典型回复2:并没有帮助。

典型回复3:对数字更敏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Q5 如何看待全民奥数的现象?

典型回复1:没必要,奥数需要天赋,这就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当运动员一样。

典型回复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典型回复3:奥数有点类似竞技体育,其实站在塔尖的是极少数人。大部分孩子可能不适合奥数道路。

总的来说,针对眼下的“奥数热”,他们的意见较为一致,奥数虽好,但只适合很少一部分孩子。可谓是经历过奥数考验者的良心感言。

再次出于好奇,他又将相似的问卷发给普通的高知家长,结果反差十分巨大——

认为奥数让孩子更喜欢数学,在理科学习上比别人更有优势,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答案只有20%,22%,和18%。而持着正面态度的家长,多数自身也有过奥数学习的经历。

奥数希望杯与中华杯区别(希望杯变绝望杯)(5)

在调查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对奥数的看法非常不同,但这两个群体的家庭收入并无太多差异。也就是说,收入与奥数并不划等号!

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可是还有95%都不得不陪跑

“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其他的95%都是陪跑”这样的话,家长们一定都不陌生。

而让人无奈又令人寻味的现象是,尽管多数家长都承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却几乎都无法坚定地站在“不学奥数”的立场上,甚至有不少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很有必要、不得不学奥数。

至于原因,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很多重点学校都用奥数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

于是,家长们只能一边抱怨着奥数,一边又赶着去替孩子到奥数培训班占座。

奥数最初的名字是“趣味数学”,其实是正儿八经的素质教育衍生品——奥数题中,很多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由于解题思维的灵活性,一些重点学校发现奥数学得好的学生很有潜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进入中学后数理化成绩也普遍比较好。在“重理轻文”观念依然暗涌的现实中,数理化成绩好便也成了进入大学的有力敲门砖。

由此再递推到小升初、幼升小,奥数便成了学校筛选优质生源的标准,毕竟,相比综合素质,在大量生源中,这是“看得见”的标准。也有人觉得,这对于一些具有数理天赋的孩子来说,它是个相对公平有效的选拔方式。

说到底,“神化”或“妖魔化”奥数都不是客观的态度,它作为一种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或许只是和音乐、绘画、体育一样,不过是孩子可以培养的兴趣特长之一,本身不是坏事。

只不过,作为选拔标准的它难免变了味。为了争得名次和分数,被裹挟着的家长与孩子也只能在刷题中试图离机会更近。

希望孩子进名校,是家长最无奈的执念。而“希望杯”被传取消却又被辟谣为何引起如此热议,一样与之相关。在“希望杯”的“乌龙”下,有一位家长的评论非常客观:

“(取消二试)对于准备了很久真正热爱数学有实力的孩子来说确实太仓促了。但同时也希望教育界能有各种类型的赛事,不要只集中在数学上。每个孩子都培养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特长,拿着自己真正的特长去考好的学校,这才是杯赛的初衷。全部考数学对那些没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来说不太公平。”

那么,不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和思考,如果真的取消了各类奥数竞赛,你是否还会让孩子去学奥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