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考点讲解(河中石兽复习知识点)(1)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一篇( ),作者( ),字( ),直隶献县人,( )代( )、( )家。

(二)词语解释

1、河干 2、山门 3、圮 4、阅 5、求 6、竟

7、数小舟 8、铁钯 9、设帐

10、尔辈不能究物理 11、木杮

12、湮 13、颠 14、众服为确论 15、河兵

16、河中失石 17、反激之力 18、啮 19、坎穴

20、不已 21、遂 22、溯流 23、据理臆断

(三)语句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5、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0、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课文理解

1、为什么寺僧和讲学家的方法是错的,而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答: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答: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答: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4、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和根据,因此他们寻找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同 ,试作分析。

答:①寺僧判断1:在石兽落水处寻找,依据是在哪地方倒下那地方找;结果"不可得"。 ②寺僧判断2:到河的下游寻找在,依据是认为石兽随水顺流到下游地方。结果"无迹。 ③讲学家判断:到石兽落水处河底沙中寻找;理由是:认为石兽既坚硬又沉重,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④老河兵判断:到河的上游寻找,是因为:石兽受到水的不断冲刷,逆游而上,应该在上游。结果"果得于数里外。

5、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做法的嘲笑,刻画出教书先生自恃博学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老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做法的否定,也表现出老兵自信和沾沾自喜。

6、老河兵是怎么做到"究物理"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根据。

答:老河兵镇守河防多年,阅历丰富,他善于观察和总结,发现一个规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他的分析推断,符合现代物理学所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答:(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迷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