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艾要讲的城市是益阳市(益水之阳得名),别称银城,是湖南省的地级市,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1)

益阳风光

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当时的益阳市属于长沙郡管辖,东临庐江郡(今江西境内),南濒南海郡和桂林郡,西毗象郡和黔中郡,北边与南郡、衡山郡接壤。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2)

西汉时期,当时的益阳市属于长沙国(西汉开国~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众多封国之一)管辖,东濒豫章郡(今江西境内),南毗桂阳郡和零陵郡,西边与武陵郡接壤,北靠南郡和江夏郡。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3)

东汉时期,当时的益阳市属于长沙郡(东汉封国已经不存在了)管辖,东临豫章郡(今江西境内),南与桂阳郡、零陵郡接壤,西毗武陵郡,北靠南郡和江夏郡。东汉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西汉时期的地方区划。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4)

三国时期,当时的益阳市属于衡阳郡管辖,东临长沙郡,南濒湘东郡和零陵郡,西接武陵郡,北边与南郡郡接壤。三国时期的地方区划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5)

西晋时期,当时的益阳市依旧属于衡阳郡管辖,东临长沙郡,南接湘东郡和邵陵郡,西毗武陵郡郡,北边与南平郡、南郡接壤。司马家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孙吴的地方行政区划。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6)

隋朝时期,当时的益阳市属于长沙郡管辖,东临豫章郡和宜春郡(今江西境内),南濒衡山郡和零陵郡,西南是始安郡,西接沅陵郡,北与武陵郡、巴陵郡接壤。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7)

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道、州、县三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益阳市属于潭州(现在长沙市古称)管辖,东临袁州(现在宜春市的古称)和洪州(现在南昌市的古称),南靠衡州(现在衡阳市古称的由来),西毗辰州和邵州(现在邵阳市的古称),北边与朗州、岳州(现在岳阳市古称的由来)接壤。现在许多城市的古称和别称来自于大唐时期。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8)

北宋时期,从最初的州、县2级发展为路、州、县3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益阳市依旧属于潭州管辖,东临洪州和袁州,东南是吉州,南濒衡州 ,西接邵州,北边与鼎州、岳州接壤。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9)

南宋时期,当时的益阳市属于潭州管辖,东临袁州和隆兴府,东南是吉州,南濒衡州,西毗邵州,北边与常德府(州府同级)、岳州接壤。南宋时期益阳地区与北宋时期地区划分没有太大变化。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10)

元朝时期,统治者实行行省制,地方分为行省、路、府(州)、县4个层级。当时的益阳市属于天临路管辖,东临龙兴路和袁州路,东南是吉安路和茶陵州,南与衡州路接壤,西毗宝庆路和辰州路,北边则是常德路和岳州路。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11)

明朝时期,地方分为省、府(州)、县三级地方管理。当时的益阳市属于长沙府管辖,东临袁州府、南昌府,东南濒吉安府,南靠衡州府,西接宝庆府和辰州府,北边与常德府、岳州府接壤。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12)

清朝时期,统治者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明朝的地方区域划分。当时的益阳市属于长沙府管辖,东临南昌府和袁州府(今江西境内),东南接吉安府,南靠衡州府,西毗宝庆府和辰州府,北边与常德府、岳州府接壤。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13)

民国时期,废府存县,益阳县直属于湖南省;1938年益阳属于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1940年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6个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益阳专区;1950年建立益阳市归属益阳专区;1952年撤销益阳专区,原宁乡县划属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常德专区;1962年又恢复益阳专区;1968年益阳专区改为益阳地区;1983年宁乡县划给长沙市,益阳地区辖益阳、桃江、安化、沅江、南县和益阳市;1994年撤销益阳地区,正式设立地级益阳市;2000年撤销5大国营农场,设立大通湖区。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14)

现在益阳市管辖区域:资阳、赫山、大通湖3个区,安化、南、桃江3个县,以及代辖1个县级沅江市,益阳市总面积为12144平方千米。益阳市位于湖南省的北部,东临岳阳市和省会长沙,南濒娄底市,西毗怀化市,北边与常德市以及湖北省的荆州市接壤。

古代湖南益阳地名(湖南益阳的历史)(15)

老艾讲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