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之后便实施分封制;大肆分封皇族以及功臣;

从周朝开始,中国历史贵族开始进入爵位时代;

“公、侯、伯、子、男”五等成为封建社会贵族身份的代表。

汉初王侯的下场(王公侯)(1)

王爵

汉初王侯的下场(王公侯)(2)

王爵,封建社会君主专政制度下的一个爵位;地位仅次于天子,位处古代五等爵位之首。

周朝建国后实行的分封天下,我们会发现,周天子也只是王爵,其他的宗室及功臣,基本都是公爵或者侯爵。

姜子牙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只被封为齐侯,尚未达到公爵。

所以大家虽然称呼他为姜太公或者齐太公,可也只是个侯爵而已。

率先称王的楚国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因为楚国身处南方,沃野千里;再加上楚国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开始不满周天子的统治,因此公元740年楚国楚武王就率先称王了。

其实楚国的等级特别低,最初在周朝分封只是个子爵国而已。

战国七雄第一位王爵:

  1. 秦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自立为王。
  2. 赵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赵武灵王赵雍称王。
  3. 魏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魏䓨称王。
  4. 韩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韩宣王韩康称王。
  5. 齐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34年,田氏代齐后齐威王和魏惠王共同称王。
  6. 燕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燕易王看各诸侯都是王爵,自己也不能落后,于是也称王了。

这些诸侯国王并不都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国君主自立为王,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爵。

汉初王侯的下场(王公侯)(3)

亲王、郡王

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因此秦汉君主都称皇帝;

汉高祖刘邦因为担心汉朝实行郡县制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于是恢复了封国制,同时推行郡县封国;并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按照远近亲疏之别,王爵分为“一字王”和“二字王”

所谓一字王一般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为王爵封号,如:"鲁、赵、魏、梁等;

二字王则一般用于地位比"一字王"较低的王爵,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等;

但这时候的一字王和二字王都是王爵的一种,并没有亲王和郡王之分。

晋朝时期,王爵开始升华,王爵这时候开始被细分为亲王和郡王;这就是所谓的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别,一字王爵位称亲王,二字王则称为郡王;

晋朝开始以后直到明朝,亲王爵的封号都是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这时期的王爵一般被称为“王爷”。

不管是亲王爵还是郡王,王爵一直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实际权利要根据朝代而言,例如明朝的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军事;晋朝时期的藩王甚至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一样拥有独立自治权,从而引发“八王之乱”。

汉初王侯的下场(王公侯)(4)

明朝藩王分布图

铁帽子王

清朝王爵封号相比明朝又不一样,清朝不再使用地名和国名来分封王爵,清王朝时期的亲王一般以“和硕亲王、多罗郡王”来区分亲王和郡王爵位之分;

例如和硕宝亲王—乾隆帝;和硕雍亲王—雍正帝;和硕睿亲王—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多罗克勤郡王"等。

清朝时期王爵规定,王爵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指后代继承王爵继承的还是亲王爵,清朝称为“铁帽子王”;

但世袭递降则不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不能世袭,每世继承都要下降一级;

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爵无需降级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因功而受封的铁帽子王。

清朝12位世袭罔替铁帽子王: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时期的王爵不管是铁帽子王还是亲王郡王,没有封地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王爵的地位成为一种荣誉。

汉初王侯的下场(王公侯)(5)

欢迎补充;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