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从网络上公布的一组数据,2022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破天荒的1067万,而2000年的毕业生数量是97万。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使得更多的学子有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但同时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生也不断地在扩招,每年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基数越来越大,研究生的录取人数也不断在创新高。

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大,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创造各种就业招聘会,甚至很多的高校领导走进企业,促进毕业生就业。但另一方面,毕业生对于就业抱着不急不躁的态度,有的毕业生没有考上研究生,或者大四的时候根本没参加考试,于是决定毕业后专心备考。还有的毕业生准备考公,考编,毕业了也不参加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错,没有“优越”的工作岗位,宁愿待在家里,反正家里又不是养不起。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成长性好的中小型企业。参加一次招聘会,招聘单位的人比应聘的人还多,有的人一个上午只能收到一两份简历。招聘会九点开始,用人单位的人到了,十点多才有学生稀稀拉拉的来,有不少学生,来到招聘单位前,不递上简历,也不做自我介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单位能给多少钱。招聘进来的大学生,两年内平均在一家单位的就业时间平均只有七个月,当用人单位投入了一定的培训成本后,还没有等到产出结果的时候,求职者已经另谋高就。很多的求职者随便的签订合约,又随意的撕毁合约,相关部门以保护弱者为前提,也不排除纵容此行为的嫌疑。很多年轻人交了辞职报告就告知用人单位他离职的期限,既不依照合同条款,也不管工作交接,甚至还有人不爽了第二天手机关机,手机号一换,来个“闪辞”。

十大考研没出路的专业(浅谈大学生就业)(1)

在高校来说,宽进宽出,没有淘汰机制,也使得大量的半成品或者废品大学毕业生流向社会。曾经有一位大学教授抱怨很多的高阶技能,不是老师不愿意教,而是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前的教育以追求高分为主,以考进大学为目标。高中阶段的学习开发的是学生的低级认知技巧,理解和记忆能力,当这些高中生进入了高校,高校的教授也很难开发出学生例如概念和想法,创造新想法,把想法整合起来形成认识问题的新思路,解决疑难问题,批判地评价观点,提出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决定等高阶能力。有一位大学教授,抱怨他带的研究生论文胡乱拼凑,提出修改意见屡教不改,最后学校要考核研究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最终这位教授不得不亲自帮此学生撰写论文。任何工厂都有废品作废,但是高校竟然要保证成品百分之百,但在录取时却很少检验原材料是否合格。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12年的研究报告发现,按照国际标准,大约只有10-20%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了企业的雇佣要求。万宝盛华集团在“2012年人才短缺调查”中研究了4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8000名雇主后发现,“全球相当大一部分雇主表示都找不到掌握有效技能的人才”。现在很多的企业老板,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老板,都被外界认为老板喜欢被称作为教授,其实不是老板喜欢,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优秀的毕业生被大型企业招走了,剩下的半成品要胜任相应的岗位,只能靠中小微企业去再教育再培训,于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成了最爱学习的一个团体,周内上班,周末辗转于各大高校的总裁班,剩余的时间孜孜以求的阅读各种书籍。企业本来是用人单位,招聘到人才发挥其才能即可,但是更多的中小企业变成了学校,企业老板变成了教授,变成了校长。

对于家庭来说,多年的和平时期使得中国大多数的家庭积累到了一定的财富,也就是说太多的家庭都不差钱,由于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都苦过累过,对于自己的子女,绝对不让孩子吃二茬苦,于是拼命地赚钱存钱,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自己孩子比别人孩子显得差,骄纵溺爱司空见惯。经受了最大限度被满足的孩子,既没有吃苦能力,也没有奋斗精神,到孩子毕业了,父母托付各种关系,为得孩子寻找到一份稳定、舒适、轻松的工作。孩子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自驱力,也就造成了学习是为了父母学的,工作也是为了父母工作的,再说了工作不就是为了赚钱吗,家里已经有钱了,还需要自己工作干嘛。

综上因素,中国的应届生就业,造就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象,政府急、学校急、用人单位急,甚至有些父母急,但是学生就是不急。

当下,各级的学校依然推行的是被动式教育,或者权威导向的教育方式,老师的职责是讲答案传递给学生,培养的是学生死守陈规,并不能帮到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新视角,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能力。对于一个雇主来说,他们更看重的重要的就业技巧有如下十项:

沟通技巧,数字推理,逻辑推理,概念思考,团队合作,计划和组织,创新思考和解决问题,领导力,灵活性和主动性、自我激励、自觉意识强等。这十项中,思考技巧是最核心的能力。

现实中我遇到太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不沟通,而是递上一份辞职报告;遇到问题了,首先不想着解决,而是给上级报告,我不会,以前没有学过;刚工作没一年,抱怨说收入低了,工资不够还贷和买婴儿奶粉;端茶倒水都做不好,总期望着领导给安排开疆辟土的任务;一心想着拿高薪水,却从来不去训练更大能力去胜任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供需双方数量上的矛盾,而是人才结构性的短缺,问题不仅仅是某一方面造成的,而是政府、学校、家庭、雇主和大学生自身综合形成的。就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作,今天只能算抛砖引玉,引个话题出来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