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公元前576年—公元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被封于延陵(今常州),所以又被称为延陵季子。季札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与孔子并称为“南季北孔”。季札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后人一再膜拜呢?我们从让国、挂剑这两个小故事说起。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眜、四子季札。寿梦特别喜欢小儿子季札,因为季札品德贤良、才能出众,就一心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当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理应由大儿子诸樊继位。诸樊了解父亲的心意,也很佩服弟弟季札的品德,毫无怨言,愿意让位。但是季札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有悖于周礼。寿梦临终前写下遗书,改嫡长子继承制为兄终弟及制,让他们兄弟四人相继继承。寿梦去世后,诸樊即位,给父亲办过丧事就让位于季札。季札对诸樊说,曹国人想立子臧来取代德行不良的曹王,但子臧坚守节义,拒绝了国人,并离开曹国到了宋国。我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子臧就是我要追求学习的圣贤。吴国人听说季札一再让位,更为感动,一心想拥戴季札为王。季札无奈,只好退隐于山水之间,以表明他的志向。

历史上那些可敬的人格(仁义礼智信的季札)(1)

诸樊临终前,把王位传给二弟馀祭,用“以兄传弟”这种方式,最后让季札继承王位,实现父亲的遗愿。馀祭临终前,又把王位传给三弟馀眜。馀眜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四弟季札。但季札还是坚决不继承王位,说:“父亲去世前,我就说过不会继承王位的,荣华富贵只不过像秋风过耳罢了。”然后逃到自己的封地延陵。吴人只好推馀眜的儿子州于继位为王,号称吴王僚。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自己应该继承王位,于是心怀异志,笼络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伍子胥。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刺客专诸,经过谋划,公子光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闾。

季札听说吴王僚被刺杀后,也知道公子光羽翼已成,为了不引起新的动乱,他来到都城,对公子光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意思是,只要不废止对先君的祭祀,人民不至于没有国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国君。我没有什么怨言。哀悼死去的人,侍奉活着的人,听从天命。即位以后就服从他,这是先人立下的规矩。然后季札到吴王僚的墓前,大哭一场,离开都城。

历史上那些可敬的人格(仁义礼智信的季札)(2)

馀祭在位的时候,季札被封于延陵,因此被称为延陵季子。他代表吴国出使中原各国。季札与中原的名臣齐国晏婴、郑国子产、晋国叔向、卫国的蘧伯玉等人都成为了好朋友。季札学识渊博,为人豁达,品德高尚,还具有卓然的见识。他建议晏婴尽快交出封地和官职,因为齐国的王位就要被别人取代,只有这样晏婴才能免祸;建议子产执政后以礼治国,因为郑国太奢侈,不加以节制会很快衰败;建议为人刚直的叔向一定要慎重思考如何避免祸端,因为晋国的大权将会落到韩、赵、魏三家手里。晏婴、子产、叔向听了季札的建议后,三人都心悦诚服。

季札是一个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诚信君子。他离开吴国出使中原时,向北去晋国,途经徐国这个小国。季札拜访徐国国君,两人交谈得甚是愉快。徐国国君一边说话,一边盯着季札佩带的宝剑看。季札明白徐国国君是喜欢自己的佩剑,自己还要出使中原各国,在当时士大夫佩戴宝剑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必备的礼仪,因此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季札出使中原回来,又经过徐国,听说徐国国君已死,不禁大为遗憾,解下佩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的树木上。随从人员很疑惑,问道:“徐君已死,这宝剑还能给谁呢!”季札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国国君已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了呢!

历史上那些可敬的人格(仁义礼智信的季札)(3)

太史公司马迁对延陵季子的评价,应该是后世许多人的心声,说延陵季子以仁待人,向慕道义,见微知著,辨别清浊,是一个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