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高考做错题就感到忏悔(更于我心有戚戚焉)(1)

忽然从一个很久没有联系过的QQ中,收到了一个孩子长长的一条信息。细看文字,我虽然没有激动得热泪盈眶,但依然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在感动中把文字看了好几遍。

每次讲座或发布文章中,我都会提到教育者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生方向的引领和思想品质的塑造,总会有人明里跳出来或者暗里使绊子,凭借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陈旧的教育认知,对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嗤之以鼻。他们满嘴都是“只要中考高考不取消,就只能抓分数,双减新课标什么的都是扯淡!”说心里话,持这种言论的人,往小处说对教育理念和政策法规的无知,往大里说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置若罔闻。

跟一个认知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人交流是相当困难的,我也早就失去了再与其争论的耐心,这些人可以叫做教育者,但他们根本没有树立为“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理想,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在意的是培养考试机器的数量,只要孩子能考上所谓的“清北”,自己作为老师校长能够扬名立万就行了,至于这孩子将来生活得如何与他们没有关系,出国留学到了“漂亮国”就再也不回来了甚至与自己国人为敌也与他们无关。这种教育者是没有资格称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更不可能成为“大先生”,因为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家国天下。

前面提到的这个孩子被北大录取了,我绝没有自我标榜意思,也没有因为她成为“清北生”而骄傲,我是为她的性格饱满和人格健全而欣喜。我骄傲的是她分数虽高,但没有成为那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群中的一个。我更想通过这个孩子的语言,让更多的教育有识之士增强在艰难的教改之路上前行的勇气;让更多还沉浸在“考试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的管理者们警醒一点,能有所思考,之后有所改变和作为。

以下是孩子给我发QQ消息的全文:

亲爱的张校:

您好,我是双语19届毕业生李※※,在双语上了九年。高中就读于※※※※※※※学校。

想给您写点东西的念头起源于一个普通的高三的夜晚,我默念语文卷子上的“仁爱”二字,脑中好像有什么突然苏醒,然后机械地接出后半句“仁是爱人,爱是爱我们周围的事物”。我对这句话太过熟悉,以至我想了好一会才想起我对它熟悉的原因,在双语的时候,您在双语电视台直播时多次提到这一主题。不过当时太小,还难以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只是背过了而已,后来也并没有专门拿出它来品味和理解。但我发觉,早在被我理解之前,这句话就早已镌刻入我的精神,流淌于我的血液,指导我为人处事。在那一刻我也理解了那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与文凭学历甚至知识本身都没有关系,它应当是人格层面和灵魂上的引导与觉醒。

与此相关的,我发觉双语的教育理念——虽然我从没系统研究过——真如春雨润物,无声而声自远。我会在国歌响起时停步肃立,见到老师时鞠躬问好,在走廊中轻声慢步,随手拾起地上的垃圾,在紧张且压力巨大的高三生活里忙中偷闲给自己减负。我近乎苛刻地遵守着双语四句半和“轻松愉快活泼热情”的校风,这似乎是与追求高分名校的高中目标毫无关系甚至背道而驰。我曾迷茫,但从未放弃,因为我也知道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绝不会是单一片面冷漠的分数和排名。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而所谓“成功”不过是最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一种理解。“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be a unique person ”才是最接近完美和全面的解答。

当时我身处人群之中被推搡裹挟着前行,深刻意识到自己与他们不同。行笔至此,竟有些理解您当时的处境。在学习愈发功利化、学校教育愈发偏向应试的时代洪流中,能有您这样一位头脑清醒、立足于不仅当下更在未来、着眼于学生本身的引路人,实在是全体双语毕业生的大幸。双语的教育的成果在个体身上不会喷薄而出,只是淡淡的,但香远益清。

一高中三年有太多这样情感涌动的时刻,想给您写很多,但真开始动笔,又觉得难以言说。不如就此打住吧。

最后,再次感谢您和双语,感谢双语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与昨天比,每个清晨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承认自己今天的文字里有些戾气,这不该是新的一天该有的样子。可是就这样吧,因为我讲的是现象,绝不是针对某个人,如果有朋友因此生气了,这里先行致歉。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最后,就用辛弃疾的这几句词与这个即将走进大学的孩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