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律己知行合一(严于律己持躬不可不谨严)(1)

《钱氏家训》有言:“持躬不可不谨严”。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对待自己不能不严谨严格,同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的意思相同。中国共产党要求每个党员发扬“严于律己,宽之待人”的优良传统,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进入繁华的大都市,依然不被物质诱惑,坚持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不搞饮食特殊化,同时也要求家人不能搞特殊。

严以律己知行合一(严于律己持躬不可不谨严)(2)

以上只是对“严于律己”浅显的讲解,“严于律己”不应只是浮于表层,更深层次应是无惧艰难险阻,不惧流言蜚语,坚守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信仰。陈亮“严于律己”的完整表述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陈亮觉得一个人对自己严格是必须的,但是对自己要求严谨并不是说做事情就要唯唯诺诺,相反在民族大义面前需要挺身而出时,则要则无旁贷有所作为,也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陈亮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南宋是文人官僚统治时期。文人统治的结果,便是滋生了众多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者,腐败现象极其猖獗。官员周葵赏识陈亮,想让他加入自己的幕僚前学习儒家学说。陈亮觉得儒家思想在南宋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太过空泛和理想化,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他觉得当下要加强国防,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而不该偏安一隅。陈亮的思想让整个统治集团惶恐,他们不认为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与自己有关,仍然在后方歌舞升平。陈亮因此受到了多次陷害入狱,曾有多人劝陈亮屈服,但陈亮坚持自己的初心永不放弃,直至离世。

严以律己知行合一(严于律己持躬不可不谨严)(3)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创立和领导了多项学科研究,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钱学森先生在海外得知新中国的成立,便立志回国报效。美国方面对钱学森五年不公待遇,都没能改变他回国的信念,终于在多方努力下,他如愿回到了祖国。以下是钱学森先生学生时代的一则小故事,从这则小事我们能看出一代伟人的品德和修为。

严以律己知行合一(严于律己持躬不可不谨严)(4)

1933年,22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当时教授水力学的是金悫(que)教授。6月23日那天,钱学森所在的班里进行了水力学考试。考试之后老师在试卷上用红笔打上勾或者叉,然后在下一堂课上课的时候发给学生,让学生校看之后,学生们再把试卷返还给老师,老师这才在试卷右上角的分数栏里用红笔写上分数。

钱学森的成绩一惯优异,这次发下的试卷又是全部打的勾。钱学森没有放过任何细节的检查,他竟然发现了一处小错误:在一道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他不小心把“Ns”写成了”N”.

当时交通大学的求知气氛并不很浓,但却十分重视考分,平均成绩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而钱学森的各科成绩一向优秀,如果扣分,很可能影响他的成绩排名,甚至会对奖学金造成影响。

其实,钱学森只要在字母“N”的后面悄悄添上一个小写的字母”s”就万事大吉了,但是钱学森还是立即声明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金悫教授扣除自己相应的分数。金悫教授核查了之后,就给了他96分。

钱学森的这一行为让金悫很是赞赏,特意保留了钱学森的这份试卷。抗日战争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内迁。在流离颠沛的日子里,金悫教授始终没有丢弃这份试卷,带着它辗转来到了大西南。1980年钱学森回到母校看望师生,金悫教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后来,金教授把这件“文物”捐给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永久收藏。

严以律己知行合一(严于律己持躬不可不谨严)(5)


参考资料:牛小彦《钱氏家训新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