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神经内科医生,治疗患者脑血管病更要时时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1)关注患者血小板情况,然而对耳熟能详的血小板,你真的很了解吗?

壹生大学神经学院特别开辟专栏,邀请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刘锐博士解读血小板的前世今生,如果你对抗凝抗栓有兴趣,但对于不同患者的给药方案还有很多疑问和困惑,不妨跟随刘博一起重新认识血小板这个朋友。

前文一览↓

血小板爱与恨(1)——血小板前传之成“军”三部曲

血小板爱与恨(2)——无患难,不兄弟

血小板爱与恨(3)——江湖地位,论资排辈(一)

血小板爱与恨(4)——江湖地位,论资排辈(二)

血小板爱与恨(5——凝血风云

血小板爱与恨(6)——殊途同归

血小板爱与恨(7)——凝方唱罢,抗凝登场

血小板爱与恨(8)——血小板“黑化之路”

血小板爱与恨(9)——围堵血小板

阿司匹林的前世今生

假如身处荒岛,需要随身携带一种良药的话,你会选择什么?一位医学院的教授给出的答案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药物名是乙酰水杨酸。王安石有诗云“春风两岸水杨柳,昔日青青今在否”。水杨和柳树本属于一个科属,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干的柳树叶子的止痛功效。我国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道:“用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当然,人们对这古老的治疗方法的兴趣不止于此,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2)1828年,药学家成功地从柳树皮里分离提纯出了活性成分水杨苷。因为它的酸味,人们通常称它水杨酸。然而水杨酸真的是良药苦口,而且对胃的刺激很大。1897年,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3)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给水杨酸分子加了一个乙酰基,也就是乙酰水杨酸。这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4)大大改善了其口感,而且不影响药物效果,这就是现在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镇痛消炎的药物算下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直到1971年,人们发现了阿司匹林的新功能,那就是预防血小板的凝结,减少血栓的形成。发现这一功能的John Vame本人也因此获得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5)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重新回顾一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首先是抑制了血小板中的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1(COX-1)丝氨酸-530。这个成分是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原料。TXA2合成的减少,抑制了血小板释放ADP和血小板聚集。因为血小板无细胞核,无法造成新的COX-1,所以COX-1对于血小板来说是一次性用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也是永久性的。

但有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也会打折扣,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药物剂量不足。阿司匹林的药物剂量不足,可以导致TXB2生成和血小板聚集不能被完全抑制,从而产生了阿司匹林抵抗;二是COX-2的过量表达。COX在人体中有多种形式,最为常见的是COX-1和COX-2。COX-1存在血小板中,后者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中,半衰期也相对较短,其被阿司匹林抑制的程度仅为COX-1的1/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6)170。血小板中COX-2表达程度在患者中存在很大变异,其过量表达使血小板不能有效被阿司匹林抑制, 也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产生抵抗的原因;三是COX-1基因本身的多态性和突变,但是这种可能尚未得到研究证实;四是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基因的多态性,虽然这个糖蛋白主要影响着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之间的联络,但其突变型也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有差异;另外红细胞表面也具有凝血和增加血小板活性的作用,且这种作用不能被阿司匹林所阻断。

那么如何才能助阿司匹林一臂之力呢?有这么几种方案:一是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然而也不能随意地增加剂量。阿司匹林的高剂量组(650-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7)1300 mg)比低剂量(81-325 mg)带来的风险更高,所以要在监测血小板活性的基础上,增加药物剂量;二是改用其他药物如ADP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等;三是联合用药,将阿司匹林与ADP阻滞剂联合使用,双剑合璧,从而更好地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四是启用GPIIb/IIIa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让血小板失去了和纤维蛋白连接的机会,从而降低了血栓发生的风险。

豆瓣绿长多高开花(血小板爱与恨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