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理想与现实脱节之后,一切都变得难以接受。
相信很多人在高考完都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想上XX大学读XX专业”,然而,当你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却发现,录取你的专业你根本就不了解,不喜欢,甚至是你最不擅长的。
这该怎么办呀?还有选择的机会吗?
当然!
面对“被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这种情况,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不要自怨自艾,甚至就此放弃。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寻解决的办法。在这里小编提供5招,供大家参考。
第一招:分析专业
由于很多同学在报志愿、填写专业的时候,对自己的大学或专业都不是特别的了解,没经过仔细分析,凭着感觉或专业名称就填报了。
录取结果下来后,凭着专业字面意思或周围人的建议,就下意识地断定了该专业好坏或喜好。
其实同学们要深刻认识一个问题,专业存在即合理,专业也原本无好坏,大学之所以要设置这个专业,必定是社会所需要的。
所以,在拿到通知书之后,建议同学们先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发展现状、就业前景等方面。
然后再来判定该专业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也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喜欢!
比如你以为的环境工程:
图源:成都理工大学
认识专业之后的环境工程:
图源:成都理工大学
你以为的广告学:
图源:成都理工大学
认识专业之后的广告学:
图源:成都理工大学
当然,如果你已经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综合分析了自身情况后,还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又该怎么办?
第二招:申请转专业
为引导学生理性转专业,更好地完成课程衔接,很多高校对于转专业的年级和范围做出了一些限定。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结束时,可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二年级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院系或修读专业;三年级学生可以在其修读院系内申请转修读专业;四年级学生可以申请调整专业方向。
部分高校对转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大连理工大学要求是,第一学年培养方案中必修课成绩全部合格,学习成绩位于本大类(专业)前20%的学生;
东南大学要求所学教学计划一年级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平均学分绩点达 2.0 及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要求已修公共课的成绩应在“B”以上,专业课成绩在“C”以上,等等。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表中数据由手工整理,如有纰漏,请以各校官网及各地考试院公布的信息为准。
一般来说,转专业时间会在进校的第二学期进行,学校会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综合考量一年的学习成绩、相关科目的学习表现等进行选拔工作。
例如:
四川大学允许转一次专业,不设学分绩点和转出人数比例限制;
西南交通大学,在读大一或大二的本科生, 达到专业准入课程学分和成绩要求即可申请转专业;
电子科技大学有两次转专业机会;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可以在第一学期结束前申请进行专业调整……
各校具体的转专业方式,大家可以去自己所报学校的教务处官网查询!
看了上面的转专业内容,有同学会提出一个问题,转专业会不会很困难?
难易程度★:
如浙江大学:转专业零门槛,第二、三、四学期符合条件有三次机会,全校范围可转。浙江大学在转专业要求上也是很“任性”了。
难易程度★★:
如华东师范大学:只能转一次专业,无成绩要求,只要不挂科即可。
难易程度★★★:
如西安交通大学:只能转一次专业,学期学分成绩70分以上。只是对成绩和次数有所要求,但成绩要求不是很高。
难易程度★★★★:
如电子科技大学:大一下和大二上两次机会,专业成绩要求20%以内。20%听起来不会很难,但是当你真正上了大学你就知道要想在全系排名20%也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学霸遍地的名校。
难易程度★★★★★:
如西北工业大学:只能转一次,专业成绩10%以内。20%已经很要命了,更别说10%了,当然学霸们除外哦。
第三招:双学位或辅修
目前大学教育比较开放,很多学校支持学生攻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很多同学最后就业的时候都是通过第二专业就职的。
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满足学校的双学位资格并且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修满规定的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的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可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一些大学的第二学位证书还与主修证书一致。
事实上双学位和第二学位是有区别的。
双学位:指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全日制继续主修另一个学科门类,达到高校规定条件后,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双学位教育属于本科教育,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主修一个本科专业外,跨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辅修另一个本科专业。
第二学位:在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且已经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继续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一本科专业,完成规定的各项教学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后可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也可以继续攻读同一学科门类中的本科专业。
第四招:考研更换专业
如果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专业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也可以大学学习期满、顺利毕业后,争取保送研究生或者考取研究生,重新选择心仪专业。
相对于高考来说,研究生考试将更加地自由,你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报考,不过想要通过研究生的方式更换专业的同学,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做足更多长远的准备。
第五招:旁听兴趣专业
目前大学的课业选择相对比较自由、轻松,课余时间也相对充足。
你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旁听自己喜欢的,你认为有意义的课。
另外,许多高校都设有选修课程,在选修课表之内可以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课程。
只要你想学,有足够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不论主修什么专业,一样可以学好你喜欢的专业。
北大一项针对在京高校的调查显示,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8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填专业不是很了解。
为什么会出现“学非所愿”呢?
1.什么是学非所愿?
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开始,我们会发现,出现“学非所愿”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种原因:
由于服从调剂,很多考生会被调剂到一个自己并不熟悉,或者说不喜欢的专业,这是一类。
听从家长的建议,选择了父母喜欢的专业。很多高中生并没有特别的职业理想,对于高考,更多的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
盲目报考热门专业。每年报考开始,考生和家长都会把目光聚焦在一些热门专业上,因为他们顺理成章的认为,热门专业=好工作!且不说经过四年的学习,热门专业可能变冷门,很多热门专业是不是考生喜欢、适合的,连考生本人都不知道。那么“学非所愿”的可能性自然很大!
2.分析原因
第一条,服从调剂,这可以说是咱们考生家长眼下最关心的话题。
服从调剂背后反映出的是,不被自己填报的学校退档。那也就是说,其实在专业和学校这个问题上,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学校;第二,就是不希望掉到下一批次或者复读。所以在报考时,考生和家长就应该对此有心理准备。
第二条,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的家庭关系的现象。很多父母和子女,一直没有对人生有明确的规划。
所以父母的意见主导了孩子的选择。但这些父母也忽视了,毕竟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家长的梦想也不等于孩子的梦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缺乏一些自我认识和明确人生梦想。所以也没有自我的规划,只能听从于父母。
第三条反映出的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盲目,就是学习为了就业。好工作才是人生目标。
的确,在今天,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差距也确实存在。可是再往深处分析,这其实就是大家对于不同职业的“高低贵贱”的观念。还有就是对于大学的认识不正确。
最后,如果没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别唉声叹气,也千万不要以荒废学业为代价,不认真学习!
古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学习的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都用全力去学,只要能脚踏实地地走,未来绝对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