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衣姑娘

1956年,琼瑶正是18岁,北二女高中部念高三年级。由于考大学压力,写作完全停止,课外书籍也不敢碰,消瘦,苍白,食欲不振,精神恍惚,同学给琼瑶起了个“林黛玉”的雅号。就在这一年,她和自己的国文老师蒋仁先生发生了一段影响彼此甚巨的感情。

琼瑶的国文老师比她大25岁,结过婚,妻子已经去世,只身一人来到台湾,在北二女教高中,已经教书7年。44岁离开台北南下嘉义谋职(另有一说蒋仁在教完琼瑶高三学期后,离开北二女,来到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毕业后的琼瑶曾经去桃园这所中学找蒋仁,后,蒋仁可能避嫌或迫于某些压力,又离开桃园,南下谋教职,最终在高雄落脚。——这个说法源自某位在桃园这所省立高中和蒋仁同过事的人士之口,据说这所中学师生对于琼瑶和蒋仁的情事都知道。)有人曾于1958年看到其出现在台南街头,约于1979年去世,享年66岁。去世前(蒋仁当时定居南台湾高雄),琼瑶和蒋先生辗转取得联系,间接通信,但彼此都没有勇气再见面。

琼瑶高中毕业生(18岁琼瑶高考落榜)(1)

初中毕业,琼瑶考入北二女(现中山女高),陈若曦继续在北一女上高中,两人的来往才变少了。但是,琼瑶高三那年发生了师生恋爱,陈若曦和琼瑶的来往又变得频繁了。琼瑶步母亲后尘,也谈起师生恋,但,反对最甚的居然就是她母亲,母亲骗到琼瑶和国文老师蒋仁先生合写的一本日记,影印后拿去北二女和教育厅告发,并怒斥道:姓蒋的是教育界的败类。

陈若曦也在琼瑶母亲的允许下,看了几页日记,确实缠绵悱恻,但,陈若曦小小的年纪,斗胆替琼瑶说话,恋爱不分年龄,地位云云,惹得琼瑶母亲频频摇头,不满道:凤凰就是小说看多了,到了脱离现实的地步。两人迫于形势分手,陈若曦受琼瑶委托把一样信物送还给蒋仁先生。对于唯一的见面,陈若曦事后回忆,认为蒋先生气度不凡。蒋先生被迫离职南下谋生,1958年左右,有同学在台南街头看到他,形容憔悴。

琼瑶和蒋仁合写一本日记来表达彼此的爱意。蒋仁烟酒俱全,常会吐烟圈,说:吐一个烟圈,希望圈住你。曾经两人的日记本里记了一段两人合吃一碗面的故事,你一口,我一口,非常缠绵(陈若曦曾在琼瑶母亲的允许下,看了一两页琼瑶的日记,而琼瑶的日记之所以被母亲弄到手,是因为师生恋曝光后,母亲以退为进骗到了那本后来作为老师诱拐女学生的呈堂证供之日记本。)。

据曾经在“皇冠”供职的杨兆青先生口述,琼瑶高中时代作文非常好,常常因文采佳,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而被蒋仁在课堂上当作范文朗读,蒋仁发觉了琼瑶的才华,有心栽培。而琼瑶因为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写作更加投入,两人经常在课余相处一起。

当时的琼瑶因受到家庭冷漠,考大学压力等因素夹击,渴望获得情感的温暖和寄托,也渴望获得价值的认同,国文老师蒋仁的爱才之情让18岁的琼瑶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继而,两人的情感在没有道破的情境下向更深沉发展。据杨兆青说,蒋仁是未婚,并非原先说曾经在大陆上结过婚。琼瑶和蒋先生的相处惹来了非议,到1957年学期结束,随着骊歌高唱,便没有继续下去。1957年夏秋,蒋仁离开北二女,南下高雄谋职(另有一说是先到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几年后才去高雄,后,定居高雄,直到去世。)

琼瑶高中毕业生(18岁琼瑶高考落榜)(2)

7月,于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学(现为台北中山女高)高中部毕业,参加大学联考落榜。落榜的失败失意,和老师情感上的无着落,前途的彷徨迷茫令琼瑶感到无比绝望,于是写了首小诗,和老师诀别,搜集了安眠药,镇静剂等药片吞了下去,是其人生中的第二次自[河蟹]杀。被救活后,父母快要发疯,而琼瑶自己也快要发疯了。琼瑶和国文老师的感情被曝光了。琼瑶母亲袁行恕的愤怒全体爆发,把所有的罪责归咎于国文老师。

她一状告到某某局,罪名“引诱未成年少女”,由于没有事实性关系,控罪未成立,母亲又一状告到教育部,说老师“诱拐学生”,教育部受理,解聘老师。老师在台北已经没有容身之处,只能到台湾南部另觅生计。老师去了嘉义(有人曾在台南街头见到其人),两人等着琼瑶满20岁法定成人年龄时,可以自由相聚。这里师生恋曝光的时间点是据琼瑶自传写出,但,据本人考证师生恋曝光的时间点应该是在大学联考之前,也即琼瑶高三读书阶段。秋,国文老师蒋仁离开北二女,到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

1958年,琼瑶20岁,母亲要求琼瑶再考一次大学,琼瑶答应了。母亲也表态说只要琼瑶满20岁,就不再干涉其和老师之间的事情(这是母亲的“缓兵之计”,年轻的琼瑶哪里能猜透母亲的用意。)在这一年间,1957年秋到1958年秋,蒋仁写了几十封信给琼瑶,尝试透过各种渠道把信转入琼瑶手中,但琼瑶都没有收到(这个情况一直到十几年后,琼瑶和蒋仁先生辗转取得联系,间接通信,蒋仁在信里告诉了她,她才知道,可以想见,琼瑶母亲或者家里都把信给截住了,不让琼瑶看到。)。母亲请来二女中的一位数学老师替琼瑶补习,每星期二次。

弟妹们也全力配合,找参考数据,麒麟帮忙补物理。琼瑶原想随意地念念书,满了20岁时,去嘉义和老师相会,7月参加联考。但,现实却是她又一次陷入了学习的“困兽斗”里,父母亲抱持女儿考进大学的美好愿景,而琼瑶却对再度考大学毫无信心,因而更加强烈地思念老师。4月20日,琼瑶满20周岁的生日。母亲替一对孪生姐弟大肆庆祝。请了在台湾的所有亲眷参加(当然有陈致平的哥哥陈道一家)。在全体家族成员面前,用母性的温情伦理道德打败了琼瑶的“嘉义之约”。琼瑶20岁生日过后,没有去嘉义和老师团聚(其实,当时蒋仁是在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 非在嘉义,后来,琼瑶也知道蒋仁在桃园,还专程去桃园找蒋仁。

琼瑶之所以获知蒋仁的行踪,应该是同学告诉她的,而非和蒋仁已经取得了联系。琼瑶的母亲 非一般的母亲,她对于女儿和蒋先生的联系管道肯定要完全切断,况且,50年代末的台湾社会,通讯除了有限的电话门子,主要还是信件,既然琼瑶自传里说蒋先生寄给她的信都没有收到,那当然是琼瑶母亲和家人的有意隐瞒,让他们两人无法取得联系,但,琼瑶和同学的正常联系是琼瑶母亲和家人无法剥夺的,故琼瑶很可能是通过同学获知了蒋仁在桃园教书的消息)。

琼瑶高中毕业生(18岁琼瑶高考落榜)(3)

1962年初冬,琼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窗外》,这部小说记载了琼瑶高三时期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一段不容于世的孽恋——18岁的琼瑶和43岁的国文老师蒋仁产生了感情。18岁的琼瑶,心思细腻而敏感,因学业差等因素,享受不到家庭,学校的温暖和肯定,唯有写作才能寄托琼瑶丰富的失落的情感,正是琼瑶不同旁人的文笔,气质引起了蒋仁的关注,一个忧郁的,苍白的女孩,一个看起来背负着极大压力的女孩。蒋仁时常在课余指导琼瑶的国文,写作(虽然琼瑶的国文,写作成绩已经很好了),而琼瑶也向老师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蒋仁独自来台,独自在北二女中教书过活,他住在学校宿舍,两颗孤寂的灵魂互相抚慰,渐渐地,两人走近了,但却没有捅破“爱情”这层纸。蒋仁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不敢也不能去直接说“我爱你”,一切,只能是摆在心底,他也不知道自己和琼瑶的未来是怎样的?而琼瑶呢?高三是考大学的最后一年,母亲的“我们陈家的孩子,教授的女儿必须要考上大学”的话犹在耳边,除了国文,她没有可以胜任的课目,她知道自己考大学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每个学生都要在“大学联考”的“独木桥”上奋力挣扎,前行,没有后退,不能掉落水里,一定要拼命跨过去,到达大学的彼岸。琼瑶和蒋仁的感情被隐藏在升学压力之下,学生和老师都是“升学”怪兽下的牺牲品,他们两人无法免俗,无法脱离,只能各自等待命运的审判。

终于,命定的审判到来了。琼瑶落榜,更致命的是琼瑶和蒋仁的感情在考学前被曝光,一段师生爱情被无情地露在了阳光底下,任谁都可以踩上几脚。此时的琼瑶,已经无心考学,只想出走,去到一个谁也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谁的地方流浪。母亲更是气急败坏地告到学校当局,告到教育部,告到**部门,并扬言:姓蒋的是教育界的败类!一个19岁不到的女孩,怎能主宰自己的情感和命运,她无法不考大学,她更无法保有自己的情感,甚至,她还遭受着各种奇思臆想——她还是个处女吗?她和他到底有没有发生性关系?这些问题直到琼瑶和马森庆新婚,还在被马森庆不断质疑,不断询问,不断追究。但,只有琼瑶和蒋仁最清楚,他们是发乎情,止于性。蒋仁在1957年秋离开了北二女,去到桃园某省立中学教书(琼瑶于1957年高中毕业后去桃园这所省立中学找过蒋仁),他离开了琼瑶,离开台北的是非之地,他是怕了,一个孤身男人如何和社会舆论,社会机构作对抗,他对外否认自己和琼瑶在恋爱,既保护自己也保护琼瑶,但,显然,这样的逃避伤害了琼瑶清纯的心和情。19岁的青少女明白社会的压力,但却不明白面对社会,人性人情会不得不低头,会软弱,甚至会欺骗。

几年后,蒋仁又离开桃园,待过台南,最终南下高雄谋职定居。1967年或1968年左右,琼瑶几个北二女高三的老同学相约一起去高雄探望生病的国文老师——蒋仁。原本琼瑶也是要一起去的,后来却没能成行,但,她委托某位同学带给老师一封亲笔信。那些同学到了老师住处,带信的同学把琼瑶的信递给老师,蒋仁看了,又把信给同学:你们也可以看看这封信,我就不回信了。琼瑶最近的几部小说,我都看过,写得不错,希望她继续努力。同学们上前看琼瑶的信:……老师,知道您病了,原本打算来看您,但一些事情羁绊着,无法前来,请老师谅解。随信寄上2000元钱,望老师买点补品。以后,我会每个月寄点钱给您……一时间,几个同学和蒋仁都默不作声,大家同时陷入了某种氛围中,似乎琼瑶已经来到老师身边,轻声情深地对老师述说着。而后,琼瑶果真每个月都寄钱过来,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蒋仁并没有花费掉这些钱,而是把钱存起来,积蓄到一定数额后,去定做了一件料作高级,制作考究的寿衣,他对朋友说:我要穿着这件凝聚了感情的寿衣离开人世。约在1979年,蒋仁穿着这件凝结了琼瑶情意的寿衣去了天堂,终年66岁。

第一个使她文采绽放的永恒记忆,也是使她晕到不行的初恋,在她情窦初开的豆蔻年华,正编织最醇美的梦时不由自主地发生了。那是她在台北读高三的时候,因为作文的表达能力非常好,不但文章畅顺,而且对于古诗词及典故的引用都很恰当,每堂课都被老师夸奖。本来就喜欢动笔的琼瑶,有了鼓励就一头栽进去,读得更多,写得更勤,在同学心目中,她俨然就是一个小作家。老师发现了一个可造之材便有心栽培,下了课后经常个别指导,师生情谊浓稠,日子久了,愈来愈密集的相处,不知不觉起了奇妙的变化。琼瑶的童年,经历战乱流离的沧桑,苦头吃尽,在那年代的家庭,大多为五斗米奔波,对成长中的少女琼瑶,缺少完善的家庭温暖。

老师的关心,使她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与温暖,就是这种感觉引发了浪漫的遐思,她希望抓住这种感觉。接下来就是师生恋的问题了。一对未婚男女诚心相对本来无错,但是却惹来许来多的闲言非议,这就成了“问题”。

这个故事的女主角若非是高中学生,男主角若非是她当时的国文老师,年龄上的差距?时间的错误?社会观念的落伍?在50几年前的台湾,会引发多少争议?多少是非?不知什 原因,一般初恋的结局,总是分手的比较多,而琼瑶跟老师的恋情,随着骊歌高唱,便没有继续往来。老师在那一学期结束后,请调到高雄的学校服务,离开了留有满心遗憾的地方。如果说“人生如戏”这出戏到此应该划下句点了,但是琼瑶把这段感情升华了,对老师的思念与敬慕,化作一股更坚毅的写作动力,她早期(25岁)写的《窗外》一书,里头就叙述许多师生间的情节。此书在台湾曾二度被拍成电影,透过镜头的转换,有不同的展现。

琼瑶高中毕业生(18岁琼瑶高考落榜)(4)

十年后的一天,琼瑶的一群同学相约去高雄,要看以前国文的蒋仁老师。他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琼瑶先前答应同行,临时又变卦,只写了一封简短的信,还附了一些钱托同学给带去。去过高雄同学透露了那封信的大意以及当天的情形。这位很受学生尊敬的蒋老师,在宿舍会见这些台北来的“老”学生。

他接过琼瑶的信,当众拆开来看,在他布满风霜的病容上,浮现了微笑,随即眼角泛起泪光……大家都看在眼里,一时都静默下来,因为大家都还记得他们的老师和琼瑶当年的一段情,是很令人感动的。把这封信交给蒋老师的这位同学,又趋前想要说话,此时,只见老师左手轻轻地揉了揉双眼,右手就把信递给她,缓缓地说:“你们可以看这封信,信……我就不回了,琼瑶这些年出的几本书,我都看过,很好。祝她继续进步……”琼瑶那封信的大意是这样:“您永远是我最敬爱的好老师,听说您生病了,我很挂念……这些日子我有别的事情羁绊,不能来看你,非常抱歉……附上贰千元,请老师自己买些补品养好身体……以后我还会按月寄钱给老师,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请老师不要拒绝……”

不是说说而已,此后好长的一段时间,琼瑶逐月汇钱给蒋老师。蒋仁没有把钱花掉,等积存到相当高的数字时,去为自己订制了一件寿衣。蒋仁对朋友表示:“这不仅是一件寿衣,而是编织了两人的真诚与纯情的一件衣服。我要穿在身上,到任何一个地方。”蒋仁从大陆到台湾,终生未娶……――真实世界里的老师康南叫做"蒋仁", 当年的琼瑶文笔很好是真的, 爱上了老师蒋仁也是事实, 但是这位蒋老师并没有爱上琼瑶. 为了躲避这位多情又爱幻想的学生, 蒋仁转到桃园的一所省立高中任职, 后来琼瑶又追到这所高中来找蒋仁. 最后, 蒋仁只好又离开, 到南部一所学校去教书。

康南为了一份真爱,从一个潇洒儒雅·才华横溢·名校争抢·学生人人崇拜·手、受人尊重的好老师,被弄得声名狼藉·人人指责,在教育界难以立足,流落到南部的小镇谋生,以至颓废憔悴·郁郁而终,呜呼!为康南悲惨的遭遇泪流满面!为这段凄美的爱情扼腕叹息!看了窗外,难以释怀,流着泪,把那动人的情节读了一遍又一遍,好长时间,总是走不出康南那双忧郁·深情的眸子······

现实中,康南就是蒋仁,江雁容就是琼瑶。琼瑶二十岁没有赴蒋老师的嘉义之约,我可以理解,那时她年轻·稚嫩·没有心计,没有生存之道,她肯定斗不过当时的世俗舆论和父母亲情她只能在残酷的现实下妥协。这我完全可以理解!可是后来二十多年,特别是在琼瑶离了婚,出了书,她已有能力来对抗周围的人,为什么她不去探望蒋老师?哪怕一次,哪怕她和他不能走在一起,她也应该去探望,就算是对蒋老师那颗孤独灵魂最大的抚慰啊!

做为一个优秀的单身教员,一个过来人,在他们爱的死去活来的时候,老师对她都是发乎情·止乎礼·对她未有一丝一毫的侵犯,可见,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男人!这是一份多么纯洁的感情!老师为了她,赔尽一生,终身未娶,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默默守望着琼瑶,默默守护着他们的爱情!一守就是二十多年!试问,这世间有谁可以为了那昙花一现的短暂的爱情,守着二十多年孤独漫漫长长的岁月,不求结果,不求相聚,只为了心中的那份感情,守到终老!蒋老对师琼瑶的这一片痴情,琼瑶情何以堪?终有千万理由,也解释不了她不去看他的绝情!

纯情小说家,一定是非常懂感情的,她用她美妙的文笔,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完美的情种!可现实版的她,她对待蒋老师的态度,却把读者的心硬生生撕裂,碎成千万片······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