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人畜无害 Eiso 文(酷友)
为什么智能手机会被发明?
从一开始,智能手机就被寄予厚望。它是人们对于便携的不懈追求和期待。
十几年过去了。手机越来越强大,PC 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如前。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手机却越做越大,越做越笨重。
不负责任的厂商自顾自地将组件叠入机身,动辄 200 克起跳的手机,用美丽的参数掩盖着糟糕的内部结构设计。
这时,魅族带着冠名为 MEIZU 18 的手机出现了。惊鸿一瞥,便是一见倾心。
一台智能手机用什么来打动人?也许是低价,也许是硬件规格,亦或者是系统。而 MEIZU 18 用什么来打动上手的消费者?
答案也许是两个数字,69.2 毫米的宽度和 162 克的重量。
有人说:魅族在这一代产品放弃了曾经引以为傲的小众化外观设计。此话不假。
但真正将它握在手中,我惊讶地发现,在这般苗条的机身上,即便是撞脸的设计,似乎也显得顺眼了几分。
窄小的机身、轻盈的重量和一定的后盖弧度,共同造就了 MEIZU 18 惊艳的手感。熟悉的单手持握感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 5 年前。人向来是喜欢能够掌握的事物的,手机也不例外。
名为 “踏雪” 的配色,在光照下呈现出由白到灰的色泽,倒也符合雪的颜色,剔透、清爽,不落俗套。
点亮屏幕,由于尺寸的缩小,在视觉上前摄的打孔显得稍大。采用的曲面屏弧度不大,上下微曲,和中框衔接严密,手感甚佳。
和小米 10 Pro 孔径对比
失去了曾经作为系列标志性特征的白色前面板,魅族依然努力让 MEIZU 18 的屏幕上下边框在视觉上等宽,观感不错。
机身下部
机身上部
MEIZU 18 采用了金属边框,为踏雪配色单独使用了磨砂质感的喷漆涂层,相对于光面涂层不沾指纹,于我而言很是讨喜。
和 MEIZU 15 宽度对比
69 毫米的机身宽度是什么概念?它甚至比 MEIZU 15 还要窄。握在手中,更能轻而易举地触及自己想要的功能。
Flyme 9
点亮屏幕,上滑进入魅族新推出的 Flyme 9 系统。在高刷新率屏幕之下,系统的动效轻灵畅快,丝毫不拖泥带水。
和 Flyme 8
相较于上一代,Flyme 9 并没有做出颠覆性的改变,更多的是对 UI 的调整替换和功能升级,让整个系统风格更统一,更适应高刷新率下用户对于 UI 的高要求。
作为 6 年小米用户,经历了 MIUI 12 内测快一年的折腾,潜在的掉帧、深浅不一的高斯模糊、始终不统一的 UI、改了又改的动效、糟糕的应用后台机制等等问题 “如数家珍”。见到 Flyme 9 的那一刻,我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slogan:
“清新知意,灵感在握。” 一个系统是否讨喜?划开锁屏那一刻,几乎就能觉察。
有借鉴吗?肯定有。但人家借鉴的更好,我没理由不选它呀。轻、快,这是 MEIZU 18。
智能手机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光耍耍表面功夫是绝对不够的。精于外在、修于内心,是成为一台优秀手机的必备条件。
如同魅族反复强调的,MEIZU 18 系列的两个产品并非高低配的关系。机身更小的 MEIZU 18 在关键的性能配置上依然采用了统一分配的 “三条八带一个五一个三”,理论性能表现符合预期。
跑分
把更强大的硬件置于更易于握持的机身,MEIZU 18 似乎找回了智能手机的 “初衷”。
由于我并非忠实手游玩家,因此没有特地测试 MEIZU 18 的游戏表现。目前看来,在游玩《崩坏 3》的时候,这台手机的目测画面流畅性表现和小米 10 Pro 没有明显区别。当然,机身确实更热,可以理解。
面对米哈游的 “优化”,MEIZU 18 在机身硬件堆叠密度更大的情况下发挥出了应有的性能,值得肯定,期待进一步提升。
一块来自三星的 E4 OLED 屏幕,最高支持 2k 分辨率以及 120Hz 刷新率。由于尺寸较小,实际使用时肉眼可见清晰度提升并不大,1080p 也比屏幕更大的手机显示更为细腻。
这一次魅族加入了类似原彩显示的功能,在不同光照环境下调节屏幕色温,让屏幕观感更舒适。不过目前似乎算法还没有优化好。
顺带一提,120Hz 刷新率也能惯坏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再次拿起小米 10 Pro 的时候竟感到了明显的顿挫感(x)
夜间模式最低亮度,全程 4G,120Hz,持续亮屏(仅供参考)
为了机身尺寸,MEIZU 18 少有的牺牲了电池容量。4000 毫安时的电池在一系列硬件面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好在有魅族一向让人津津乐道的 onemind 的支持,续航还不至于一泻千里。
充电的纸面功率不够令人满意。我在一次测试中,使用官方 40w 充电头,在中途看了 10 分钟视频的情况下,MEIZU 18 用了 30 分钟充进了 70% 的电量。(我对充电一向不敏感,不知是快是慢)
没有无线充电是一大遗憾,希望魅族以后能把充电重视起来,毕竟充电也是一项重要卖点。
说到卖点,魅族一向优秀的振动反馈和作为加分项的超声波指纹识别令人惊喜。机身体积的缩小让振动体验更上一层楼,超声波指纹又快又灵敏,已经接近当年实体指纹的感觉了。
MEIZU 18 这一次没有刻意追求摄像头的个数,主摄 超广角 长焦镜头,不过效果并不出众,甚至颜色或者白平衡有一些偏差,它的表现倒是还能挽救,出片相对稳定。
主摄 1x(原片)
长焦 3x(原片)
超广角(原片)
“极致夜景” 模式(极限暗光)
值得一提的是,相机有个一小功能叫 “沉浸预览”,双击取景框让取景框占满整个屏幕,挺有意思。
没有好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无法发挥得令人满意。MEIZU 18 首发即搭载 Flyme 9,即使目前仍是第一个版本,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我也想说:Flyme 仍然是熟悉的那个 “细节狂魔”。
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需要明白用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事实证明,用户基数,似乎并不总是能让一个系统越来越令人满意。(不针对任何一家 w)
这一次 Flyme 9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点:Aicy 助手。Aicy 可能并不是最好用的,但它踏踏实实做到了两点:随叫随到、体贴入微。它的侧重点并不在语音上,而在于如何回应用户的需要。Aicy 建议给了我耳目一新的体验,几乎覆盖了大部分使用场景;Aicy 识屏则非常老实 — 需要它的时候需要它的时候它总能出现,不需要它的地方就不见踪影。
识屏 建议
第二点:进化过的小窗(官方称为 3.0)。看发布会时,我对小窗 3.0 的操作逻辑嗤之以鼻,觉得这简直是像素级致敬友商。实际上手之后,单凭不掉帧的体验,我就能直呼 “真香”。魅族作为小窗的先驱,还能继续推陈出新实属不易。长按单独静音,贴边隐藏,社交软件选择联系人,熟悉的操作逻辑 喜闻乐见的功能 = 真香的消费者。
浮动通知也是我的心头好
第三点:0 推 0 广 0 预装以及隐私保护。默认关闭所有应用的通知,反复询问要不要拒绝某项权限,让手机上的某些电商 APP 老实了不少。尽管很多东西我早已在友商机器上使用过,做到这种程度的我倒真有些惊讶。(通知栏太干净了反而有些寂寞 x)
当然,魅族官方所推崇的 OTA 也成功拉高了我的预期。Flyme 仍有无限的可能,这是我对它的肯定。
堆满了料的小旗舰,悉心设计的 Flyme,双剑合璧。稳、健,这是 MEIZU 18。
MEIZU 18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它并不完美,我手上的这台就有溢胶的问题,后盖和中框的贴合度也有些不及预期,夜间绿屏有些明显,Flyme 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 bug。作为一台 4999 元的手机,它也许可以做的更好。
曾几何时,我并不喜欢魅族这个品牌。魅族由于各种原因走向小众之后,我很反感拿它所谓 “情怀” 来说事。去年换新手机之时,我压根没考虑过 MEIZU 17 系列。
小米 10 Pro 大半年的使用下来,我逐渐感到了麻木和厌烦。即使一直待在 MIUI 内测组、日复一日的更新和反馈,看着捉摸不定的新旧问题和反复无常的争吵,再看着依然越做越大的手机一个个推出、各个公司往自家手机系统里塞进越来越多的东西,甚至连 196 克都被冠以轻薄之名,我满心疑惑。
和小米 10 Pro
所有当 MEIZU 18 系列推出时,我很惊讶。时隔近一年推出的新产品竟是如此面貌,魅族颇有一种特立独行之感。而且就算产品在设计上向主流有所妥协,4399 起跳的价格仍然惹来不小的争议。
但就是这么一台手机,让很多人再次把目光凝聚在魅族身上。份额早已是 others 的企业,反而更能摆脱业绩压力,默默做着真正属于自己、属于用户的产品。为什么说魅族 “独钓寒江雪”?也许渔人没有太多的收成,也不会轻易冻毙于江中,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出人意料的是,MEIZU 18 系列的市场反响还不错,在一些渠道甚至短暂出现了抢购缺货的情况,这在现在的魅族身上似乎并不常见(当然,是在魅族并非故意不放货的前提下)。这是否意味着魅族 “成了”?我觉得不能下结论。
不过,相比于 Pro 7 和 MEIZU 15 时期的尴尬境地,MEIZU 18 依然显现着魅族这家企业的潜力。或许真的有一天,魅族能重现 10 年前的荣光?它仅凭两台手机就得以在 2020 年逆势盈利,没有人能够轻易否认。
和前辈 MEIZU 15
可能魅族还在等待它的另一个春天。
感谢你看到这里,第一次在酷安上写超长文,主要在于 MEIZU 18 在我心目中真的是很特别的一台机器,这篇长文更像是一种自我纪念(或者写作挑战?)
- 文章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酷安立场
#魅族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