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同名小说的日本喜剧电影《哪啊哪啊神去村》,塑造了一个颇具当下日本社会躺平意味的男主角——平野勇气。

高中毕业升学失败后,平野勇气成为无所事事、吊儿郎当的社会游民,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甚至以“吐口香糖”的方式在招聘广告上选择工作。

平野勇气的形象,像是当下日本社会男性群体的一个缩影。面对人生的关键节点,他们往往迷茫惶恐,不知所措,直至退回一成不变舒适区,就此躺平,不问世事。

而“不恋爱,不婚不育,孑然一身逍遥自在”的观念,几乎是日本躺平人群心照不宣的共识。

而这些不恋爱不结婚不奋斗的低欲望青年人,正在“毁掉”日本...

从昔日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民族支柱,到今日为人调侃不愿奋斗的“平成废物”,日本男性“躺平”的怪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已经躺平摆烂的日本男性,还能否重振雄风?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


据日本政府最新白皮书披露,在日本20-30岁左右的男性中,有70%没有配偶或者恋人,有40%的男性甚至没有约会的经验,更遑论交往、恋爱乃至结婚等。

另一组令人啼笑皆非的数据,更能直观地展示出日本男性的摆烂现状:处男率。

2019年日本东京大学团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日本30~34岁间处男率从1987年的8.8%上升至2019年的13.7%;而英美的同年龄段处男处女率仅为1.5%~3%。

算下来,英美的处男率不到日本的一个零头!

这个显得有些寒酸的数据,还真有点“对不起”日本发达的风俗业。不过,这也意味着日本正在进入“性萧条时代”,越来越多的日本男性开始不恋爱、不结婚、即使立业也不成家。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2)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看破红尘,还是摆烂躺平?

其实,而立之年依然坚守“处男”的身份,对大部分人而言,体现出来的并非什么“看破红尘”如同入定老僧般的高尚品质,而是在多方压力下被迫压抑原始欲望的无奈之选。

诞生自日本作家深泽真纪笔下的“草食男”形象,便是当下日本男性的一大特点。

比起传统意义上肌肉发达、霸道主动、对女性表现出本能渴望的“肉食男”,“草食男”则显得更加委婉含蓄,对感情颇为被动,在异性交往中也往往顺从女性的要求,不做出格的事情。

对感情的迟钝,对性的畏惧,这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正是平成日本男青年最为广泛的特征。生长于后经济泡沫时期的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变得逐渐自卑、怯懦,甚至封闭内心。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3)

不过,这类“草食男”一度深受日本女性追捧,她们甚至将其评为“最适合恋爱”的人选。

于是,日本本就基数不大的恋爱案例中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男女逆转传统观念中的角色,女性开始主动表达感情,而男性则腼腆羞涩,被动接受。

当然,有幸得到女性青睐的“草食男”只能算作少数,大部分样貌条件不突出、又不努力提升自己、在筛选中被淘汰的男性就只能“单”着了,在望不到尽头的孤独道路上渐行渐远。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4)

在二次元文化盛行的日本,男性将精神及爱慕寄托于虚拟的动漫人物早已屡见不鲜。于是,那批在最后的筛选中淘汰的“躺平”男,便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虚拟的动漫女性上。

似乎只有在虚拟的空间之中,他们才能够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放下心扉,坦诚地面对那个不介意他任何缺点的动漫女性,在她们“一视同仁”的安慰与情话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难耐的夜晚。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5)

不恋爱、不结婚已经在日本成为普遍现象,而“不奋斗”、“不上进”也能在日本找到土壤。

日本的自杀率长期居高不下,与其残酷、冷淡的职场氛围不无关系。职场上的资历、收入、地位会直接影响身边人对你的态度,如果你是职场中的失败者,那么你很可能是他人眼中的“loser”,会在缺乏同情心与包容心的残酷环境中经受身心的双重打击。

为此,很多日本青年毅然辞职,因为他们发现这条路“好像再怎么奔跑,也始终看不到终点”。

这些离开职场与情场的男性,对身后曾眷恋过的未来报以最后一瞥,旋即默默转身离开,只留下一个黯然的背影。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6)

这给日本社会敲响了警钟。

“摆烂、躺平”显然并非多么美好的字眼,不求上进的心态也必然完全不值得提倡。

那他们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会成为逆来顺受的“食草男”,封闭起渴望关怀的内心?

被冠以“颓废一代”之名的平成青年们,在面对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时,为何不愿奋斗,就此躺平?已经趋于病态的日本低欲望社会,又该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7)


以下三点原因,与日本当下的病态社会密不可分。

首先,是日本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

当下大多数未婚适龄日本男性,是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碎裂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代人的童年交错着经济萧条与危机,这导致他们从懂事以来,就面对着“失落的20年”。

当这代人好不容易成年,步入职场准备为之奋斗时,又恰恰赶上了竞争最为激烈、职场文化甚嚣尘上的平成年代。收入低、竞争大、晋升空间被堵塞、社会阶层固化等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这代人逐渐失去奋斗的欲望,干脆“躺平摆烂”。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8)

早在2000年,日本就曾针对日本适龄男女结婚意愿进行过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8%男性存在结婚意愿;女性稍高,达到了54%。

对异性产生好感并主动追求,这是写在绝大多数雄性碳基生物血脉中的基因。但日本很多男性已经不主动追求女生,甚至决定就此“孑然一身”,孤独终老。

连生而为人的本性都能够压制的社会现状,可想而知竞争该有多么激烈。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9)

其次,是源于两极分化的国民生计。

日本作家三浦展的作品《下流社会》,定义了一个特殊的“下流社会”:

“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其最大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即全盘人生热情低下。不少人宁肯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在少数IT精英和商界名流醉心于高档时髦的都市生活的同时,类似于喜欢在便利店里阅读廉价周刊的“散漫一族”这样的低收入人群正在不断壮大。”

在三浦展的眼中,“下流”代表的并非是传统观念里的含义,而是指中产阶级的居下游者。他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却失去了在物质、精神层面向上发展的动力。

而日本当下的境况已经与“下流社会”别无二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组建“下流社会”的队伍之中。当下,日本部分年轻人对拥有物质性东西的欲望、及出人头地的渴望,比上一代大打折扣,成为了丧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0)

最后,是日本旷日持久、矫枉过正的女权运动浪潮。

纵观日本社会的历史,女性的地位始终处于低下的地位。在世俗的观念中,她们不能拥有自己的想法,往往只扮演着家庭主妇、贤妻良母的男性附庸形象。

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在日本发起了解放妇女运动,日本政府首次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直至上世纪60年代,日本逐渐走出二战阴影后,女性地位才伴随着日本经济一同迎来转机。

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女性独立思潮的影响,日本的女性平权运动在这一时期内迅速开展。至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女性的地位相较之前已经拥有了极大的提升。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1)

日本的女权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为本国女性争取到了应得的权利与自由,更为全世界的女权运动创立了一个标杆。

对不公平与歧视压迫进行反抗,这是值得尊重且敬佩的崇高行为。但“物极必反”的道理总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每一隅角落。

至80年代末,在泡沫经济抵达巅峰的日本社会中,日本女性已经以近乎无懈可击的姿态成为了社会的主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消费水平的上涨,使得资本大肆入侵女性市场,它们向日本女性输出过度物质化的价值观。

在当时的观念中,倘若想俘获女性的芳心,玫瑰鲜花、奢侈品、珠宝首饰等恋爱筹码必不可少,如此“恋爱资本主义”的盛行,使得物质条件较差的男性几乎断绝了与女性交往的机会。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2)

到平成年代伊始,这种趋于病态的思潮,在经济泡沫尚未碎裂的片刻安逸之中,更加有恃无恐地变本加厉。

在日本极端女权主义者们的造势之下,男性甚至被形容成肮脏的、邪恶的,日本固有的历史文化使得他们注定无法平视女性。因此唯有抵制婚姻,疏离男性,才能实现女性地位的提升。

至此,所谓的日本女性平权运动,逐渐演化为“挑拨男女对立,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女性以“排斥男性”为荣,男性也逐渐放弃“迎合女性”,本该互补的性别,在挑拨对立之中沦为攻击诟病的相悖立场。而这场病态运动,必然是一场零和博弈。

最终,日本女权走向了衰落,女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里逐渐回归曾经的角色,而男性则保持着被女性排斥的惯性思维,不愿再追求爱情。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3)


日本男性群体的问题,只是整个日本社会群体所存在问题的一部分。在低欲望社会的昼夜如斯中,日本社会的问题早已超越性别,上升为整个社会群体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网络流行语之中,以“族”为代表的群体可谓屡见不鲜。“上班族”、“月光族”、“啃老族”等等,“族”早已成为具有同样特征的社会群体寻找认同的一个途径。

而在日本,以“飞特族”、“蛰居族”为代表的年轻群体的壮大,正成为日本社会难以忽视的一大问题。这些将“躺平”奉为圭臬的“族人”,正是日本低欲望社会的不良产物。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4)

其中,代表无固定工作的“飞特族”,始终贯穿着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出现了一批以“打短工”为生的社会群体;而在2020年的日本,这一群体已经达到了136万人。

面对竞争激烈、失业风险加剧的日本社会,“飞特族”更多代表了日本年轻群体无奈的心理。他们并不愿“小腿一蹬,棉被一盖”,彻底躺平,而是依然在寻求着自力更生的机会。但无奈的是,周而复始的就业失业循环让他们苦不堪言。

可以说,大部分彻底躺平的日本人,此前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飞特族”的特征。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5)

如果说“飞特族”是陷入低欲望泥潭还在奋力挣扎的人群,那么“蛰居族”则可以称得上是放弃挣扎,就此沉沦在泥潭之中的典型代表。

如同将躯体掩入坚壳的寄居蟹一般,日本的“蛰居族”们逃避学业与工作,对近乎所有的人际交往避而远之,将自己封闭在房间的一隅,在白天与黑夜不甚分明的界限中就此沉沦,沉溺在网络世界的虚拟之中。

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他们,唯一能够仰仗的,就只剩下了自己的父母......

可以说,“蛰居族”是“啃老族”的最终形态。

他们已经将“啃老”视作自然而然地、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离开源于亲情的无条件赠予,他们将如同离水的鱼一般,在干涸的岸上面临末路。

据日本政府的官方数据,日本“蛰居族”的总数已经逼近百万,并且分布于从青年至中年的各个群体之中,成为阻碍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弊病。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6)

这种了无生机的人生态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日本几十年社会生活变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背景、乃至外部思想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碎裂,经济发展自此迈入二十年的持续停滞期。生于这一时期前后的日本民众,大多都要在激烈的升学压力与就业压力之中寻求出路。

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水涨船高的物价、消费主义的渗透,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彼时的日本群众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在巨大的压力下,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供应自身的温饱已并非易事,更遑论谈情说爱、传宗接代?更何况,恋爱的成本也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大提升。

对爱情的渴望与对自身条件的自卑,纠葛了日本青年群体的心态,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摸索试探,却一次次地碰壁、失望。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7)

低恋爱率带来的是低结婚率,低结婚率引发的自然是低人口增长率。

当疲于奔波的日本青年被迫精打细算地规划每日开支时,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便难以再有长足的上涨。低生育率又会导致无法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只能围绕着这些已经躺平的群体创造消费机会,这使得整个日本社会步入消费无门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宅”文化的盛行、西方个人独立思想的传播,也使得这一代青年人愈发丧失了对奋斗、对婚姻的兴趣。

“倘若能够用更低廉的成本过上更加舒适、更加能够彰显个性的生活,又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思潮很快得到大批日本青年的追捧。

不婚不爱不生子什么意思(不婚不爱不生子)(18)

另一方面,日本的“均一化”教育也是“躺平社会”的元凶之一。

缺乏竞争、强调学习能力均一的教育方式,使得日本学校鲜有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更使得许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日本人甘于平庸,甚至不思进取。


令人“无语凝噎”的“躺平族群”,成为日本社会光鲜靓丽、金玉外表下的败絮,他们失去了对人生目标的兴趣,在踌躇悲观之中将个人的世界拘囿于一隅角落之中,丢掉了青年群体本该具备的蓬勃朝气,以“躺平”的心态当做度过余生的筹码。

已经趋于病态的日本低欲望社会,该如何实现自我救赎?已经躺平的日本男性,还能否重振雄风,摆脱掉“颓废一代”的名声,为国家和个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们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