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草长莺飞的季节,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38个清明节故事(讲好清明节的故事)(1)

一是对革命先烈精神的传承。

清明,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在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朴素的思想,就是不忘历史,不忘先辈。缅怀先烈,我们不会忘记那弥漫硝烟中的坚毅身躯、不会忘记九一八的耻辱、更不会忘记每一场战役中隆隆的炮响;忘不了无数英雄刀刻般铸写的历史诗篇。

回眸英雄的事迹,解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在心底巍然矗立一座民族气概的丰碑。现在我们的日子好了,我们更要缅怀先烈、慎终追远、寄托哀思,汇聚起更加强大的民族力量,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8个清明节故事(讲好清明节的故事)(2)

二是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追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杜牧的《清明》早已成为千古绝唱,不但清晰表现了清明这一节气的时令,也充分表达了此时人们思念故去亲人和朋友的心理状态。杜牧这场“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里,“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来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出于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为了避免聚集性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上祭奠的方式来表达对已故亲人和朋友的哀思。他们在网络空间诉说自己的思念,弥补不能亲临墓地追思先人的遗憾。

38个清明节故事(讲好清明节的故事)(3)

三是踏春出游,插柳留春,莫错过清明这个植树造林的好时机。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的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 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防游衍莫忘归。”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到大自然中去倾听,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感受生命与自然的玄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