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km,两极半径为6357km,相差21km左右。所以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根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用牛顿的理论可以测出地球的质量为5.976×10的24次方kg,平均密度为5.5 g/cm3。
地球内部结构组成
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和其显示的间断面,以及地球内部物质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层圈结构的认识。即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各层圈内部还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界面。
平均厚度 平均密度 质量百分数 层圈 界线深度 层圈特征
(km) (g/cm3) (%) (km)
地壳 ~18 2.8 0.48 A 0-33(莫霍面) 不均一(固态)
地幔 2883 4.5 67.1 B 413 不均一
C 984 过渡带
D 2898(古登堡面) 可能均一
地核 3473 11 32.4 E 4982 均匀液态
F 5121 过渡带
G 6371 固态内核
在常温层(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当)以下,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各地的地温梯度不尽相等,大陆上的大多数地球摆动在2-5℃之间,平均约为3℃/100m,或30℃/km。以平均来算,在地下25km深处地温为750℃,岩石可能发生局部熔融,形成酸性岩浆;地下40km,即地壳下部或地幔顶部的地温为1200℃,岩石可能发生局部熔融,形成基性岩浆。这就是岩浆得以形成的温度条件。

地球的内部构造部分名称(你所不知道的地球的内部构造)(1)


但是,由此不能设想,在地幔中存在一个连续的岩浆层。地壳是固体,地幔基本上也是固体,仅其顶部有局部熔融地段。这是因为随着深度增加,上覆岩石的压力也增加,且压力增加的速度大于地热增温的速度。压力的增大起着阻碍岩石熔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到达一定深度后,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地下深处的压力大,岩石在高压下其导热能力增强,加之地下深部主要由超基性岩组成,其导热率更高,因而深处的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化,据推算,地热增温率在15km深处为20℃/km,25km深处减为15℃/km,此后,减小更快。
由于压力的增加导致物质的熔点升高,并且越往下物质密度越大。所以地球内部也不全是液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