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呐,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说尽三国人物,“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祁连山吗(诸葛亮出的是祁山)(1)

今天朋友圈被宁泽涛刷屏。想起小时候的男神——诸葛亮、赵云这些三国英雄。作为一枚电视儿童,小时候最喜欢的三国、水浒、西游,三国中最爱的是孔明,代表的是聪明,那时还不太能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赵云与周瑜、林冲被我归到帅的一类,近似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三国也是四大名著里最先读完的。

那祁山在哪?找祁山,就要先找甘肃的天水。天水古时为秦州,多被划为陕西。天水、宝鸡、西安这又是狭长的富饶的一段地方。纸上观山,祁山在天水的左下,也就是西南处。出了祁山,也就意味着走出了茫茫秦岭。事实上,我们要说的三国时属于诸葛亮那边的汉中,现在归陕西。他们都被秦岭隔断。如果非要想象的话,秦岭就像一条绿到近乎黑的一条粗线,还要用铅笔不断加粗。要翻越这漫长的山系,古人有几条道路,也就是之前我提到的那几条道。对于驻扎在汉中的诸葛亮来说,要北伐,只能在那几条道路里选,子午道最快捷,但是这就好比打地鼠,魏国那边的军队不是吃干饭的,尤其是越靠近西安,大部队驻扎越多,可能刚出头就被打死。何况西边天水宝鸡那几块儿都是魏国的。所以这条道,诸葛亮基本不走。往西边走,紧挨着的几条线路里骆谷道也是尴尬所在。

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祁连山吗(诸葛亮出的是祁山)(2)

那诸葛亮走了哪几条?

三国志记载中,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军于沔阳,也就是今天的勉县。先是透露信息要走斜谷道取郿县,使赵云为疑军,据箕谷,曹魏的曹真大军拒之。结果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西走阳平关,至沮县也就是现在的略阳,然后继续下辩(今成县),西和县,到祁山(具体怎么走,基本应该是按照这一路的西汉水在往上走),到这里也就算真正走出了秦岭,再往北就是下邽,属于富饶的地段,就是天水城西南,渭水南岸,陇西非常重要的产麦基地。这个地名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会再次出现。这次北伐,开局良好,可惜马谡街亭惜败,挥泪斩马谡。

三国志中关于这次北伐记载是: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史书惜字如金,但马谡那“举动失宜”四字依然扎眼,先帝认为此人不堪大用,诸葛亮却用了他做关键用途,结果失街亭直接造成第一次北伐失利。也是这次北伐之后,赵云后退时烧掉斜谷道的栈道。这一切诸葛亮在之后曾经向兄弟诸葛瑾抱怨: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堐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曹操也曾评价褒斜道:南郑直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道路艰险,一方面让蜀国很难遭到魏国入侵,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北伐举步维艰。

那一年冬天,诸葛亮再次出兵,走散关,围陈仓。这一次有人分析,诸葛亮只是为了蜀汉联盟做的功课。一年里两次伤筋动骨,应该不是诸葛亮心中所想。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去攻打武都、阴平,扫除走陇西大道的障碍。

所以两年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还是走祁山。这是他二出祁山。按照史书中的说法,这次诸葛亮还联合了少数民族部属,当时曹魏正处于权力交接中,曹真有病,司马懿从荆州入朝,魏明帝派司马懿顶替曹真的位置,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司马懿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结果诸葛亮留下一部分和人打祁山,另一部分跑去上邽,就是那个盛产麦子的地方,割麦子去了。后来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卤城战,一个产盐的地方。这一段也就与三国演义接上了。诸葛亮想与之战,司马懿不想打这场仗。可是张郃非打。最后数度请战。最后司马懿让张颌出战,结果是: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次北伐的结局是: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三年后,诸葛亮应该察觉自己时日无多,并没有走他经营的祁山,而是从斜谷出,对于这次的路线也在司马懿算计中。祁山大战后,司马懿早就在天水那一块儿屯兵养马建兵工厂,诸葛亮自然不会再去撞枪口,只能不是陇西,而是陇东。“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诸葛亮选择了五丈原。

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最后一次北伐就这样结束。

诸葛亮死后遗命葬在定军山,也是第一次出兵北伐的沔阳附近。

插播一句,在找诸葛亮的时候,看到后出师表,竟然曹操与祁连有一次关系: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不过明显也不是祁连山。胡三省考证应为河北磁县的祁山,三国志曹操那部分,关于建安九年的故事这样叙述: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围其营。未合,尚(人名)惧,遣故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乞降,公不许,为围益急。尚夜遁,保祁山,追击之。

这样看来,祁连与祁山真是阴魂不散的关系。

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祁连山吗(诸葛亮出的是祁山)(3)

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祁连山吗(诸葛亮出的是祁山)(4)

蜀道难,古人写,今人同样遇到,看看著名的宝成铁路观音展线的示意图就知道。人类面对大自然展现的勇气真的让人震撼与佩服。这一切即使不能亲往,但看图片便能感受一二。

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祁连山吗(诸葛亮出的是祁山)(5)

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祁连山吗(诸葛亮出的是祁山)(6)

最后再说一嘴祁连山,中国国家地理曾经做过一篇稿子,将祁连山描为幕后英雄,山北用河水滋养的是历史,让丝绸之路成为可能。山南送来的是矿藏、美景。复杂来讲:祁连山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引来了宗教、送来了玉石,更重要的是祁连山通过它造就和养育的冰川、河流与绿洲做垫脚石和桥梁,让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渡过了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与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国人在祁连山的护卫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据说张掖之名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手臂与身体相接处)”之意。河西走廊就是中国之臂,它为中国拽回了一个新疆。没有祁连山,就没有河西走廊;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了新疆。这就是祁连山的意义。原文可以点看幕后英雄祁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