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课时(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案)(1)

【课前解析】

《传统节日》这篇课文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依次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相呼应。课文句式长短相间,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节日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识字课文,仍然需要以识字与写字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巩固多种识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砖”结合,让学生掌握换偏旁识字法。看图识字可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关注课题: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关注课文:《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童谣,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节日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统佳节习俗、具体时间等知识。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读起来节奏感、韵律感强,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根据课文,进行生字分类学习。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三个生字“贴、敬、转”是左右结构的,可以归为一类对比学习,从整体上把握左右结构字的书写,这里“贴、转”都是左窄右宽,而“敬”是左宽右窄。“街”是左中右结构,每部分都比较匀称,“热”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另外还要注意强调“热”字的部首四点底,它与火有关。“团”和“闹”分别为全包围和半包围结构,可以放在一起学习。此外,“舟”、“转”要重点指导笔顺,“艾”要重点指导笔画“撇”和“捺”。

关注词语: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这些词语都是关于节日的,可以运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转、敬、街”4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课题: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们和家人都一起过哪些节日?

你们说到的这些节日,有一些是国际上的节日(比如:儿童节),有一些是我们国家建国以后才有的节日(比如:国庆节),而有一些是我们中国独有的,而且是世世代代都在过的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节日,我们管它叫——传统节日。

下面咱们玩个猜谜游戏,根据图片猜一猜是哪个节日?

你们都猜对了,这些节日在今天学习的课文中也都提到了,咱们赶紧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教师板书课题:(2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认读“传统”2字。

(设计意图:由看图片猜谜入手,将同学们带入情景,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认字读词

1.在朗读中认读生字新词。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明确要求:这是一首小民谣,共8句话,现在请几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读的又准确又好听。

(3)范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音频,第一遍请同学们看着书认真听,细细品。

第二遍请同学们小声跟读,再把不认识的字或难读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

(4)齐读课文。

读文要求:刚才几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拿起书,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

2.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1)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引出生词:传统节日喜气洋洋,那有关节日的词语你们是不是都认识呢,我们一起先来带着拼音读一读。

增加难度:去掉拼音,我们再来读一读。先齐读、开火车读、再指名个人读。

引入生字:词语我们都认识了,如果我只留下单个生字,你们是不是还能认出它们?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

“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字音。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传、宵、饼、菊”利用形旁表义的规律来识记生字。

减一减识字法:“巷”我们虽陌生,但是香港的“港”我们熟悉,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

食字旁的字与食物有关:如,“饼”。还有之前学过的“饿、饮、饥、饱、饭”等。

换部首识字法:“郎”和形近字晴朗的“朗”进行区分,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堂”和“赏”可以放在一起记忆,上半部分都相同,利用换部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字如:“党、掌、常、裳”。“传”可以与“转、砖”放到一起辨析。

“祭”与“乞”较为陌生,出示图片祭祀、乞巧节记忆。

讲解:词语“热闹”注意两字连读时,闹读轻声。

3.字词送进课文,再来大声读一读课文。

引导去拼音读课文:字词都读准了,也理解了,现在把这些字词送到课文里,去掉拼音,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听。要大声读,开始吧。

三、学习课文,读出节奏,品读字词

1.启发思考:大家读的既准确又通顺,那大家从这首民谣中找到了哪些我国传统节日?

预设: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2.提问:这些节日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

预设:时间顺序。

教师讲解: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游戏要求:那通过老师的讲解,你们对节日的时间都有所了解了,现在老师把这些节日打乱顺序,你能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吗?

3.提出读文要求:看来大家对这些节日的时间都了解了,那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些传统节日文中都讲到了哪些习俗?

预设: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看花灯;清明——祭扫先人;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秋——赏圆月、吃月饼;重阳——敬老、登高、赏菊。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学会在读文中检索到关键信息。)

4.引导理解课文: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关于春节的描述。

拓展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

预设:春节——吃年夜饭、看春晚、压岁钱、吃饺子、逛庙会、拜年、舞狮子。

教师小结:有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元日》当中也提到了过年的风俗,燃放爆竹、饮屠苏酒、贴对联、街头巷尾热闹纷繁。

5.课文过渡:元宵佳节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俗话说,不到十五,年不算完,加上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上元佳节也是到处喜气洋洋。

我们找到文中描写元宵节的句子读一读。

提问:从哪句可以看出元宵节喜气热闹?

预设:“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教师讲解:除了赏花灯、我们在元宵节还可以猜灯谜、吃元宵、耍龙灯。

四、观察对比,练写生字

1.交流学习

指导观察:热闹的节日气氛中,让咱们来看看关于节日的字怎么写吧?首先观察“贴、转、敬”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讲解:“贴、转、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仔细观察,“贴”和“转”都是左窄右宽,而且注意“贴”贝字旁最后一笔是点,“转”字最后一笔也是点。“敬”字左宽右窄,写字时注意把握字的结构。(板书:贴、转、敬)

指导观察:“街”字怎么能写好看呢?(板书:街)

预设:这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每部分要写的匀称,宽窄差不多。

讲解:注意中间俩土的最后一笔是“提”。

2.学生自己书写,每个字描一遍写两遍。

指导书写: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对比书写生字,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生字的结构,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书写,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让书写变得有趣,学习更有动力。当然,对于有难度的字,应该具体指导,带学生一起书空练写。)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贴、转、敬(左右结构)

街(左中右结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舟、艾、热、团、闹”5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复习要求:给节日和对应的时间连连线。

二、探究学习,积累词语。

1、学习三到八句民谣。

谈话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节和元宵节这两个团圆热闹的节日,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春节、元宵节)

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礼仪之邦,那自然我们不能忘记祭奠我们的先祖,清明节和端午节就是祭扫先人的节日。

启发思考: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文中关于这两个节日的描述。想一想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板书:清明节、端午节)

预设:清明节扫墓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长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讲解:清明节在春天,不仅是个节日还是个节气,人们在祭祖之外还会出门踏青、插柳、放风筝、吃青团。端午节是在夏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除此之外端午时节蚊虫盛行,因此人们还会佩香囊、避五毒、饮雄黄酒等。

引导读文:七夕节是为谁而过的节日呢?请大家读课文第5句话,找一找答案。

预设:为牛郎织女而过的节。

讲解:传说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有七夕这天,喜鹊搭桥,帮助他们相聚团圆。七夕又叫乞巧节,一些年轻的姑娘在庭院会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乞求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板书:七夕节)

感悟读文:中秋节是一年之中的月圆之夜,也象征着团圆,在这一天人们围桌而坐,赏着圆月、吃着月饼,观着潮水、赏着桂花、饮着桂花酒,其乐融融。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祝福,想象着这幅和谐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第6句话。(板书:中秋节)

引入下文:重阳节是一个教育我们爱老敬老的节日,王维有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的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尊师敬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这一天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关心他们一些、多孝敬他们一些,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板书:重阳节)

2.引导背诵。

一年中的节日过完,转眼又到新的一年,让我们结合着图片,试着背一背这首民谣。

3. 拓展提问: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说一说你是怎么过节的?

(设计意图:探究学习,在充分诵读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感悟主动去寻找想要探索的答案,激发学习主动性。)

三、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读词要求:学完课文,让我们再来积累一些词语。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记一记。

根据提示,背诵全文: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我们再大声背一背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词语提示背诵,不仅帮助了记忆课文,而且巩固了生字词的识记。)

四、练写生字新词

1.交流学习

导入会写字:今天我们要学习“舟、艾、热、团、闹”5个生字。

指导学习:请同学们来看看“舟”字,独体字,第一笔是“撇”,最后三笔笔顺是“点横点”。“艾”字一撇一捺是主架构,一定看清占格再动笔。“热”四点底的四个点方向看清,一点朝左,三点朝右,“热”字第五笔是横斜钩,不要写成横折弯钩,“闹”是半包围结构字,“团”是全包围结构字。

2.学生自己书写,每个字描一遍写两遍。

写字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写字姿势。

3.抄写词语: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

抄写要求:自己读一读本课词语,然后写一写,每个词抄写一遍。

【作业设计】

1、背诵《传统节日》。

2、拓展延伸:我国有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3、搜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识字方法认识记忆生字。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认识生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记忆生字。对于识记本课生字的效率有所提升。

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读出几个节日和习俗,不同的节日分别读出欢快和悲伤的感情。使学生熟读、有感情朗读,为背诵课文打好基础。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乞巧”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我们这个地区艾叶不常见,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艾叶,这都是比较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话太多,给学生说的时间太少,在今后教学中,应多注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