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1)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中提出来的掌握战争主动性原则。也就是说要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底线思维。用另外一句话讲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先使自己立得住,能生存下来,这是首要的;至于能否胜利即打败対方,那是其次的。只有在对方提供了胜利机会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2)

底线思维也就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战略目标。譬如孔子所说的“民信、足食、足兵。”就是治理国家的底线。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根本,无此信任则相互欺诈,相互隐瞒,互拆墙脚,时日已久,则自毁无疑。足食,就是在粮食生产方面要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不受制于外,试想若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一旦敌国停止贸易,则会自相残杀,不战自乱。况且,粮食生产还具有培养强健之身体与永葆艰苦奋斗精神之伟大意义。足兵,就是当敌国侵略我时,我具有完全的抵抗力,这种军事抵抗力在反侵略正义旗帜的鼓励下,借助有利地形与充足的后勤保障,在“智信仁勇严”五德兼备的将军领导下,消灭来犯之敌。民信与足食、足兵是融为一体的,不是互相隔离的,民信可以促进足食与足兵,足食、足兵又会更好的取得人民与政府的相互信任关系。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3)

商鞅之“立木取信”,目的就在于获取人民的信任,其“农战”就是不仅要使自己“足食”,还要卡住敌国的脖子,不使敌国“足食”;“农战”还在于寓农于兵、寓兵于农,全民皆兵,并且极积招诱三晋之民,在秦开垦种植,扩大土地与人口,推进农战战略,退可守,进可攻。秦人最终能完成统一大业,与商鞅变法是分不开的。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4)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其实质仍是在推进底线战略,使我党始终处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地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跨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大生产运动,锻炼了军队,取得了人民的拥护,扩大了兵源,粉碎了反动派的阴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其实仍是“民信、足食、足兵”的现代白化文版。“为人民”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备荒”才能足食,“备战”才能足兵。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5)

今日之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受西方趋利思想与商贸思想影响之巨大,忘记了贫富悬殊会影响人民之间的团结,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契约化同样影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商贸经济,贸易顺差或逆差增加了国与国之间依赖关系,依赖关系越大,一旦翻脸,将会极大受制于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地位将丧失。

雷原于耕读学舍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6)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7)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8)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 谈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底线原则(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