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才”——(东汉)曹植
图片来自网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载:魏文帝曹丕曾令自己的亲弟弟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以内写出一首诗,不然就要杀掉。曹植答应后,果真在七步内写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后,深深地露出惭愧的神色。
“八斗才”——(东汉)曹植
五代·李翰《蒙求》载:南朝宋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他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自我评价甚高。
“倚马才”——(东晋)袁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载:公元369年,桓温自姑孰率师北伐前燕。当时袁虎也随从出征,因事顶撞了桓温,受到桓温的责备,被罢了官。正好急需写一份告捷公文,桓温便叫袁虎起草。袁虎靠在马旁,手不停笔,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且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王珣也在旁边,极力赞赏他的才华。袁虎说:“也该让我从齿舌中得点好处。”意思是,有才而官不利,文才得到东亭口头赞赏,也算于齿舌间得到点好处。
“咏絮才”——(东晋)谢道韫
图片来自网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东晋宰相谢安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和子侄们谈论讲解文章。一会儿,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这位侄女就是他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王羲之次子)的妻子。
“夺锦才”——(唐)宋之问
图片来自网络
宋·欧阳修《新唐书•宋之问传》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重修后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有次巡游到洛水以南龙门地方时,下令随从的臣子们做诗。左史东方虬诗先做好,武后就赏赐他一件锦袍。宋之问过了会儿也把做好的诗献上,武后看后,十分赞赏,又把赏给东方虬的锦袍夺回来赏给了宋之问。从此,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八叉手”——(唐)温庭筠
图片来自网络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温李齐名》载:唐朝末年,太原人温庭筠与诗人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据说温庭筠每次吟诗作赋时,叉手(两手相拱)构思,不打草稿。叉手八次,一篇精妙小赋很快便做好了。
“一字师”——(唐)郑谷
图片来自网络
《五代史书》载: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青词宰相”——(明)严嵩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青词,就是道教斋醮(jiào)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这是一种赋体文章,需要以极其华丽的文笔表达出皇帝对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诚意。世宗(明 嘉靖皇帝)在政治上无甚建树,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玄修上,热衷于炼丹制药和祈求长生。在那些看似神秘的仪式中,他经常需要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因此就经常要求臣下进献青词,写得好的立即加官晋爵,甚至入内阁。当时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因进献青词而得宠,严嵩同榜的状元顾鼎臣就因青词得宠而入内阁。严嵩文笔颇佳,所作青词无不合乎世宗之意,因而找到了一条升官的捷径。
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皇帝举行“尊天重典”,礼部尚书严嵩尽职尽责,作青词颂德,被特加太子太保。当时,夏言与严嵩“俱以青词得幸”, 由此就产生了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非常奇特的青词宰相,时人讥为“青词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