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古玩雕制材料。象牙雕刻工艺发展到了清代,已经达到了巅峰造极的水平。这种工艺的创造与完善的时间虽然在清代,但对于民国以后至今的象牙雕刻艺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往后考虑牙雕工艺水平的一把标尺。
象牙的雕刻制造很复杂,大到山川人物,小到草虫生肖。从一般收藏比较常见的品类造型来看,主要集中在人物、蔬菜、生肖、转心球等几个方面。
象牙的主要产地是东南亚地区与非洲的部分地区,在我国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有象群出现,但象牙的产量较低。清代、民国时候很少用云南象牙。我们现在常见的象牙雕件基本都是外来的象牙为主。
从雕制工艺来看,象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象牙外部的表皮部分,大多触感光滑,所带的牙纹呈直线状。而是表皮下面的内芯部分,我们称为“牙芯”。牙芯的主要视觉特征是在横断面外有纵横交错的纹路,细而微密,我们称之为“牙纹”,俗称“萝卜丝”。不管是表皮还是牙芯,自然的牙纹是鉴定象牙真伪的依据之一。
从牙雕工艺上讲,要想雕制出一件好的牙雕作品,首先要选择相应的材料,这不仅是制作工艺的需要,同时也是收藏者鉴别雕件好坏的与判断交易价位的需要。在选材上,主要看象牙的表皮是否滑润,牙纹是否清晰,同时还要注意表面是否有糟坑,当然以没有或少有为佳。第二是要根据既有的象牙设计雕刻,这里对于收藏者来说,要以图案设计饱满、最大限度充盈牙料的作品为首选,因为这种割肉少的作品可以保存象牙材料的最大量重,牙雕交易价格规定,除了做工精细与否外,主要还有重量因素的参与,这一点不能忽视。另外,保料设计说明牙料的质量高。第三步就是打磨上光,这是为雕件穿上一层外衣,雕件外观质量全在这一道工序上,所以,收藏者对打磨上光要求很严格。打磨不好,期包浆质量也不好,新旧牙雕都是如此。
明代以后各个时期牙雕的特征都比较明显,基本上不容易混肴。明代的刀工比较简单而质朴,用料宽大厚重,造型饱满,特点是随形而雕,所雕刻的人物都像佣人一样,打磨工艺显得都比较粗糙,但是人物的骨骼相对准确,这是明代牙雕的艺术体现。
清代牙雕的特征与这一时期的瓷器、玉器的总体特征基本相同,表现在设计繁杂,刀工精细到雕件的每一个细部,在局部工艺处理上,已经细腻传神到了无懈可击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
民国时期的牙雕与清代想接近,但区别有两点,一是民国象牙的细部用刀远不如清代细腻传神,牙雕作品呈现出草率和粗糙。二是工艺造型比明、清时期有所创新,尤其在着彩方面。
在收藏中,要注意的还有就是牙雕的派别,牙雕的工艺体系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广州、扬州为中心的“广做”、“扬做”。二是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京做”。
“京做”的特点在于用料宽大,很少用小料拼接,基本上是在一块整料上完成雕刻。这是因为“京做”的制造风格与宫廷造办处的财大气粗有直接的关系,表现在设计上材料充裕,不计资源成本,在雕琢工艺上,又突出了不计时间成本的非商业操作特征,因此“京做”象牙在收藏品位与价格上,都要高于其余两派。
“广做”象牙的标志性作品就是象牙球,在一块整料上镂雕球形,层复一层。另一种就是象牙船,船舱上的门窗可以活动,船上人物的眉眼、胡须清晰可辨,动作造型准确逼真,细微部位近乎微雕。
“广做”比较注重造型刻划,比如镂空法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加强雕件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可以把被“京做”的废弃料重新加以使用。如果说“京做”表现的是财大气粗,那么南方的风格则是“惜材如金”。
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一件象牙雕件的藏品断代好像不是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象牙的真伪识别,现在说说象牙的赝品大概有几种类型。
化学材料仿象牙,这种仿品纯碎是化学原料制成,在民国初期就已经有了,以日本的制品最为逼真,经常用做仿象牙的图章。这种仿制品仿出了象牙的牙纹,但多是直纹,没有“萝卜丝纹”,并且较轻。
动物牙齿冒充象牙,主要使用河马、野猪、海狮、海象等动物的獠牙。这些牙齿都不具备象牙的交错牙纹,这是最直观的一点。只有一种海兽的牙过去俗称为“虬角”是最容易和象牙混淆。
动物骨头冒充象牙,在老象牙收藏品中,很有可能混杂有象骨、骆驼骨等动物骨头制成的仿象牙藏品,这种仿品比较容易辨认,一般从手感上看,象牙重,骨制品由于有蜂窝状结构,所以较轻。象牙表面光滑,有一层光泽,骨头制品表面没有这层硬光。
象牙作为收藏品必须要具备四大特性,第一,历史价值,包括所谓的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第二,艺术价值,能反映藏品诞生时代最高的艺术水准。比如乾隆时期最好的画工、最好的雕刻师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今天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一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三,收藏品的历史价值,除艺术价值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流传有序,有时代记忆在里面,脉络清晰是一件艺术品最主要的。第四,稀有。收藏过程中一定要有正确的收藏观,弄清楚一件藏品具有的四大属性,这四大属性决定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从艺术品的角度,要注重这四大属性,对于象牙而言,古代的象牙工艺品还是具有收藏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