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言多必失”,但管不住自己该怎么办? | 知行合一学习法

原创 陪伴你成长的 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今天

“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

——阳明先生金句

“我知道言多必失,但老是管不住话自己跑出来,怎么办呢?”

“尽管反省到与父母的关系存在很多问题,但在之后的相处中依然会有隔阂,请老师帮我答疑解惑。”

“感觉自己观照能力太弱,如何快速提升观照能力?”

在阳明教育研究院空中课堂上,明心净心功夫当场练,阳明心学当场学,以下是师生的精彩互动问答。

提问1:

心里知道“言多必失”,但在日常待人接物中,还是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平时应该怎么控制自己呢?

老师回应:

首先,这位同仁能有这样的想法,特别好。确实,“大道不离居室”,道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如果我们心里明知道这个话不该说、这个事不该做,但总是等到说出来、做出来了才发现不妥,这时候已经晚了。

这说明我们的观照能力不够。我们往往只观照到了已经出口的话,却没有观照到它背后的那个起心动念。

其实,最初的那个起心动念,决定了你的意识、语言和身行。

所以阳明先生说要“克于方萌之际”,在话讲出来之前,在语言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你捕捉到那个正在升起的不好的念头,就要立即克除这个不好的念头。

所以,平时要加强观照的练习,心里清楚地告诉自己不能出口伤人,而且要明明白白地意识到:一句伤人的话说出去,会造成怎样的行为作用结果。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1)

观照的功夫需要长时间的修炼,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具备的。

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

为什么能忍默得、收敛得、消化得呢?因为内心有大志,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不能放任身上的不良习气。

因而,要想变成更好的人,立志是第一件大事。

第一是立志,真正立下志向,一个人自然就会勤学不辍,不断改过!

第二是要提起观照。其实,当你真的明白这个行为作用对自己、对子女的伤害时,你一定愿意把它克去。慢慢练习观照的功夫,“克于方萌之际”,不好的起心动念逐渐减少,我们就可以越来越好。

提问2:

我在之前的反省中,尽管反省到与父母的关系存在很多问题,但在之后的相处中依然会有隔阂,请老师帮我答疑解惑。

老师:我特别想问一下,你的志向是什么?

答:我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忠诚、干净、担当、值得托付的人。

老师回应:

一个没有行动的人,是因为还没有志向。

从现在开始,如果每周你都有一次定期的反省,相信你一定会慢慢地成为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人,能够利益他人的人,一个可以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人。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2)

那么,为什么你明明知道这个功夫可以让你成长,可以开发你的宝藏,却还是没有做呢?

是因为你今天的志向不够。忠诚、担当、干净,也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作为一位年轻人,生活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都不肯去用功的话,你将失去这个时代。

开发自己的心中宝藏,通过明心净心的功夫,去掉不明和贪欲,复得一份天理和良知,就能让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强大起来。

如此清晰的成长路径,为什么不肯去行动呢?

今天有多少人都说希望成为这样、那样的人,但却依然不肯用功,因而反省也并不深刻。

作为一个男子汉,怎能不担当起一份利益父母的责任呢?只要你自己内心强大起来,你成长了。你所“以为”的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会瞬间烟消云散,这些问题根本不是你要解决的,它们会自动消失。

孩子,坚定一点,不要给自己留后路。如果你不够坚定,对自己的“小我”客客气气,那么“大我”就始终处于囚禁状态!

你的前途是无量的,相信三个月以后的你一定会不一样,祝福你,孩子!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3)

提问3:

第一,发现自己在读书的时候,眼睛跟上了耳朵就跟不上,耳朵跟上了嘴巴又掉队,好像只能专注在一个点上。请问老师如何解决?

第二,如何快速去掉不明和贪欲?想要具体的方法。

老师回应:

我们说,在读书的时候要做到“四清”,即“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嘴巴读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从而内心才能清清楚楚”。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在做“明心”的功夫,也是在做“净心”的功夫。因为无论你是朗读《道德经》,还是《论语》,或者《大学》《中庸》,当你去读的时候,都是在引导自己。中华经典都是在传递正知正见,可以让自己去与书中的正知正见相呼应。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4)

为什么说读书时要看清楚、听清楚?

因为这个时候,你其实就是在观照。你在观照自己的心灵品质,和圣贤的心灵品质为什么不一样?他为什么说“擒山中贼易,擒心中贼难”呢?他为什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呢?好,找到了你的认知水平与圣贤思想之间的差距,你就可以去用功了。

如何让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觉得好像看不清楚,怎么办?有个小方法。你就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

孩子们考试的时候往往马虎大意,昨晚试卷,得分很低,他不知道自己的分数扣在哪里了。一检查才知道,哎呀,这个题会答,那个题也不难,但是他把那个数字看错了,白白地被扣了分。

所以,我们自己学会了这样的读书法,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教会孩子检查自己的作业。让他指着自己的作业,一点一点读出来,他就不会因为轻忽慢易而做错那些题目。

然后,在看得清楚、读得清楚的基础上,再让自己“听得清清楚楚”。边指着那些字边读,一开始会慢一点,渐渐地就可以加快了。

看得清楚、读得清楚、听得清楚,慢慢地,我们的心就跟上了。这其实是在养成一种专注力——“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能力!

这时候就能体会到,原来阳明先生说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原来孔子说那句话是这个意思;透过那些句子,我们就与古圣先贤的心链接上了。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5)

比如说,《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什么叫“知止”呢?就是一个人立了志,知道了自己这辈子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就开始“有定”,变得淡定、从容,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前进。心里定了就能够静下来,“静能生慧”,当一个人的智慧、从容升起来,他就能听懂别人到底在讲什么,也听懂自己良知的呼唤。

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体证。所以说,认真读书这个功夫,起码要用一年的时间来培养。

如果你又不想读书,又不想下反省的功夫,又想要尽快提高,这是贪求心在作祟!

要想明心净心,最快的方式就是从读书开始,从观照开始,从反省开始,从明白“行为作用反作用”的规律开始。一步一步走,慢慢下功夫。

圣人是肯下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下功夫的圣人!

本文为转载,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