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日常知识(健康科普贫血)(1)

一、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许多原因都可以造成贫血,所以根据病因的不同将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等。贫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也就是说贫血是许多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贫血的诊断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低于下列标准,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1.出生10天以内:Hgb<145g/L

2.1--3个月:Hgb<90 g/L

3.大于4个月:Hgb<100 g/L

4.6个月-6岁:Hgb<110 g/L

5.6--14岁:Hgb<120 g/L

6.血常规结果显示小儿血红蛋白(HGB)在参考范围内,需对照血清铁蛋白(18~91ug/L),如果在此范围可以认为孩子不贫血。如果铁蛋白(SF)的值低于参考值,可以说孩子存在贫血的倾向。

三、缺铁性贫血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体内的铁有一个贮存量,也就是说,当人体内铁出现缺乏时,不会立即出现贫血的症状,血红蛋白也不会很快降低,人体内的铁会有一个代偿过程,会出现血红蛋白正常而铁蛋白不正常的现象

1.铁减少期;

2.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3.缺铁性贫血期。

贫血的日常知识(健康科普贫血)(2)

四、贫血的主要表现

1.皮肤和粘膜苍白,体格发育差,身材矮小,不爱玩,易疲倦;

2.指甲发育质脆、有横纹,毛发干燥、颜色发黄、无光泽;

3.精神不振、嗜睡、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环境反应差、智力减退;

4.年长儿可主诉头痛、头晕、耳鸣、眼前出现黑点等;

5.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及腹泻;

6.免疫力下降,肝脏、脾脏和淋巴结肿大(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

7.长期贫血可出现心脏扩大,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五、贫血的治疗

贫血是多数疾病的共同症状,所以查找病因是极其重要的。在病因诊断未明确之前切忌乱用药物,例如维生素b12、叶酸、铁剂等,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治疗贫血的效果,取决于病因的性质,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1.出血:出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如创伤引起的急性失血、胃出血或痔疮出血,需止血并补充血容量进行治疗;部分中青年女性,最常见月经量多引起慢性血液丢失,可针对检查病因,可行中药调理、手术或荷尔蒙等治疗;

2.营养缺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巨幼贫与缺铁贫,其中巨幼贫因叶酸B12缺乏所致,缺铁贫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相关,遵医嘱服药补充即可纠正;

3.慢性疾病:感染、癌症、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贫血,控制病情可减轻。慢性肾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症及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等疾病引起的贫血,因基础病疗效差,除了输血,贫血是很难减轻的。

4.血液病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需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继发之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停药后,贫血大多能很快或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某些药物引起的再生不良性贫血,即使病因明确,患者停药,也很难恢复或治疗,必要时需行骨髓移植治疗法。

供稿:门诊部

编辑:宣传处 马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