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红日亭 纪录片)

清晨,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华盖山广场上的“红日亭”里,孙兰香老人正拿着小本子,一笔一划记下好心人送来的善款。这样汇聚社会爱心的温州善举,在红日亭每天上演,46年来风雨无阻。

2017年3月5日,第三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名单公布,温州“红日亭”榜上有名。

温州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温州文明好故事一杯茶一碗粥)(1)

坐落在华盖山脚下的红日亭,亭前车水马龙。1972年,附近的几位老人开始烧伏茶,免费送给拉板车、骑三轮车的体力劳动人员和过往行人喝。2013年10月,红日亭新址落成,烧茶的老人也从最初的五六人增加到26人,当时,年龄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70多岁。到今天,这一善举已经坚持了46年,大家做的也越来越多,从每年夏季供应伏茶到秋冬施粥,现在,还根据四季节气和民间习俗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中秋月饼、冬至汤圆、腊月糖糕等食品。

从1972年至今,这座爱心之亭里的老人及志愿者用一行四十载的善举感动温州,筑起最有高度、最有暖度的温州慈善地标,成为享誉全国的慈善爱心品牌。

温州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温州文明好故事一杯茶一碗粥)(2)

中小学学生在“红日亭”参加社会实践。 陈慧 摄

那么在红日亭里,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2017年央视《还看今朝·浙江篇》中的红日亭画面)

61岁的“年轻人”,每天烧伏茶800公斤

林志兴,61岁,是红日亭里最年轻的义工。

每天零时左右,他会到市区水心农贸市场批发水产。

凌晨3时多,他就会出现在红日亭,生火、烧茶、煮粥……

天蒙蒙亮,晨练的市民喝上伏茶,其他义工陆续到了,林志兴才会回到菜场帮妻子摆摊位,开始一天的生意。

他已经这样做了10多年。

“红日亭就在东门菜场边上,烧伏茶的老人,我们都很熟悉的。”林志兴说,红日亭义工以退休老人为主,一开始,他卖菜路过,常常帮老人干点重活。后来,他干脆参与进去,成为老人当中的“年轻人”。

批发水产要早起,林志兴干脆就承担了凌晨烧茶的活。“每天早上要烧8桶水,总共1600斤。”林志兴说,虽然累,但心里舒坦,“要多积德行善,这是母亲教的,我一直不敢忘。”

暑假想到红日亭当义工,得排队

每年暑假,你就能看到有许多戴着红围裙的学生给路人倒茶。

“过去伏茶都是老人在烧,这几年很多老师、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帮忙了。”林志兴说,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温州市区中小学生要来红日亭参加义工活动,都得提早报名才能排得到。

温州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温州文明好故事一杯茶一碗粥)(3)

杨冰杰 叶哲凯/摄

林志兴说,这些年的义工经历,让他感受到了温州人的进步。而今年2月发布的温州智慧志愿2016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温州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11万人,注册志愿者组织超2000个,年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313次,有16624人通过手机终端报名参与志愿服务,科学化记录志愿服务时间158913.2万小时。

这是一群退休老人,他们每天煮很多粥,但自己从不吃一碗。他们说,看到人们排着队来喝粥,开心得都觉得年轻。

善举背后,是广大市民强大的爱心支撑

善举背后,是广大市民强大的爱心支撑。红日亭等城乡各地自发涌现的草根“爱心茶”令无数温州市民动容。为了支持“爱心茶”、“爱心粥”,温州这座爱心城的“爱心接力”每日都在上演。

温州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温州文明好故事一杯茶一碗粥)(4)

环卫工人在“红日亭”排队领粥 孙新尖/摄

红日亭负责管理财物的孙兰香告诉记者,光施粥这块,柴、米、油、水、电,每天都要支出1000多元,这全靠无数好心人的自发捐助。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等值的物资或爱心款送到红日亭,有附近居民,有路人,有从周边县市赶过来的,有从外地汇款的,还有在国外托亲戚朋友送钱来的,少则50、100元,多则两三千元甚至上万元。还有市民精心选购大米、食用油等送过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留姓名。2012年上半年,温州市慈善总会就收到14万元来自民间的红日亭定向捐款。温州几乎所有伏茶点的经费来源大都是社会民间的无私捐助。

2011年10月27日,90岁的谢彩弟老人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做寿不摆酒设宴,把子女给自己做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长寿面。她在现场摸着身边孙子孙女的头说,希望他们以后也能以这样的方式孝敬长辈,善待他人。

红日亭的人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2012年7月7日,温州街头两位40岁左右的妇女手提装满钱的黑色袋子,开着红色小轿车,沿大街小巷寻找伏茶点送钱,最后在红日亭捐款6万元,不留姓名,放下钱就离开了。

(红日亭义工 孙兰香)

“红日亭”的老人们如是说:

“每天看到大人小孩排着队、拎着大壶小杯来喝茶,我们开心得都觉得年轻!”

“一想起第二天的安排,想着有这么多事情要干,整个人都会莫名兴奋起来!”

“虽然煮了这么多粥,但是义务服务的我们从来都不私下吃一碗,大家都是自己解决了早饭才到亭里。”

网友热议

包钢冶金渣文明传播者-刁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的足迹,留下的全都是满满的温暖。

文明准格尔: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红日亭的老人们却告诉人们“为霞尚满天”,端看你有心抑或是无意。

jason瑞雪:

每个人都有做好事的能力,用我们的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温暖的话语去温暖他们冰冷的心。

温州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温州文明好故事一杯茶一碗粥)(5)

记者 赵嘉兵/摄

来世为花魂:

温州的“红日亭”温暖了一方人,但“红日亭”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陆有七:

爱不需要理由。在这些老人心中,他们做的并不是什么大“功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自己的亲人。

诗忆雨2012: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温州红日亭,世俗中的温馨,真诚中绽放的花朵。

多名著名演员联袂出演

电影《红日亭》致敬温州大爱

一碗热粥、一杯茯茶,“慈善”已然成为鹿城“红日亭”的代名词。今年4月25日,慈善主题电影《红日亭》在温州正式开机。

《红日亭》取材于温州道德地标红日亭所发生的真人真事,讲述红日亭义工高春梅帮助逃离家暴流落街头的弱智少年阿国,拯救少年被曲扭灵魂的故事。据介绍,该电影剧本创作历经八年,将由著名演员奚美娟、高明、吴彦姝等联袂出演。

“现在成型的电影故事剧本是在无数次创作方案推倒重来之后的结果,根据温州红日亭、三乐亭、金花义工队、旭日亭以及状元亭等等公益施粥摊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将其集中于红日亭这座道德地标之上,通过艺术加工展示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崭新的道德风尚。”《红日亭》电影项目发起人、制片人吴培军介绍道,为此,创作方对剧本创作提出精益求精的要求,不仅要对电影品质本身负责,还要真实展现红日亭慈善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温州人的善行天下的精神。

温州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温州文明好故事一杯茶一碗粥)(6)

温籍著名演员陶慧敏在电影《红日亭》中倾情出演。 陈翔/摄

亭外,是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和过往行人一起享用爱心餐饮,里边是各路志愿者忙忙碌碌,这是红日亭每天的一道风景。翻开红日亭的记事本,每天施粥80多斤大米,煮18锅粥;每天供应茶水一两吨。

在厨房与盘碗间的流转里,在夏日与冬夜的坚守中,在社会民生服务圈里,温州红日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学雷锋之路。如今,红日亭每天都有各类爱心组织或志愿者前来帮忙,还成了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的爱心实践基地。而在红日亭的影响下,温州夏送伏茶、冬施热粥的公益慈善点已有数百处,一杯茶一碗粥不断温暖着全城。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温州日报、温州网、浙江卫视、温州都市报、浙江在线、央视网)

温州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温州文明好故事一杯茶一碗粥)(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