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南音也可以这么好听(为什么至今仍是音乐的活化石)(1)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01

南音——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南音就是唐五代时期随着中原移民传入闽地,从而继续传承至今的古老乐种。

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乐种,为什么南音能够保存到现在呢?

从地理环境上看,闽南地区位于东海之滨,背靠高山,前有大海,山高水阻,偏安一隅,因此本土文化除了中原移民所带来的影响,音乐、建筑、语言等方面,都保留了闽南最古老的元素。

从居住环境上看,闽南人围合式的家族大厝相对比较封闭,且南音本身也是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宫廷乐曲,受文人和贵族的喜爱,演奏环境大都是在有钱有势的大家族聚会上,作为一门家庭技艺流传,甚至不外传。

因此,大环境加上小环境的封闭性,南音得以保留丰富的古音元素,实则并不奇怪。

但在宋代南音的形制固定下来后,南音的传承,私以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闽南人对南音的喜爱。

原来南音也可以这么好听(为什么至今仍是音乐的活化石)(2)

南音九大乐器

02

南音与南戏相辅相成,同时又一枝独秀。

南音中所使用的乐器有九种,分别为:拍板、二弦(二胡前身)、三弦、琵琶(曲项南琶)、洞箫(尺八)、双铃、响盏、四宝、小叫,有时还加上南嗳(小唢呐)和笛子(品箫)

南音的乐器中,二弦可以追溯至汉唐的奚琴形制,洞箫也可追溯至东汉,四弦琵琶可以追溯至汉魏时代,敦煌莫高窟的北魏壁画、隋唐壁画,皆有出现。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绘有一幅《韩熙载夜宴图》,画中清晰描绘了乐师在进行南音弹奏,其中所抱琵琶,就是曲项四弦琵琶,其中所使用的管弦乐器,与泉州南音中的管弦乐器极为相似。

南音源自宫廷雅乐,曲调婉转悠扬、缠绵悱恻,南宋灭亡后,宫中乐师流落闽南,进入了大户人家,由文人士绅填词、吟唱、抚琴,成了官宦人家聚会时的专用音乐。

清末林霁秋在编撰《泉南指谱重编》时顺便记载,讲述康熙五十二年,李光地为给皇帝庆贺六十大寿,请了泉州本地五大南音高手进京,为皇帝演奏南音。

皇帝当时听了十分喜欢,赏赐给南音乐师们一些彩伞和宫灯,并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牌匾给他们。

原来南音也可以这么好听(为什么至今仍是音乐的活化石)(3)

03

有了皇帝的认可,再加上南音原本就是皇家音乐,南音的传承自然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只不过光传承还不够,还要传承得“正宗”。

为了确保南音最原始的形制传承下来,闽南人在学习南音之前还要进行“正音”。

但这正音与之前所写的,把“地瓜腔”正音为官话不同,而是将泉州本地方言说不标准的其他邻县、邻市的口音,“正音”为地道的泉州音。

南音业内有个严格的规定,就是唱念道白时必须“照古音”,也就是说,必须得先学习泉州本地的方音。

别看厦漳泉说闽南语的人那么多,但是这用词、音调上面区别可是相当的大。

南音的道白发音,便是以当时泉州府的区域来划分,以泉州府内的方言为标准,来学习南音。

所以说,就算你是惠安人,学习南音还得先正音呢,何况隔壁城市。

因此,由于南音的形制传承过于讲究,才得以将南音的古音保留至今。

那么如此“正经”的雅乐,是怎么受泉州老百姓喜爱的呢?私以为这和南音的故事题材是分不开的。

回想流传至今的民歌和戏剧,除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最喜爱的故事,不就是爱情故事和本地传说?

南音进入民间,与闽南人的生活相融合,再经后人编写词曲,便有了可供闽南老百姓所喜爱的生活题材和爱情题材。

原来南音也可以这么好听(为什么至今仍是音乐的活化石)(4)

04

南音的演唱以泉州腔为准,在海上远航时期流传至台湾、南洋,后来泉州港没落,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又经由厦门港继续流传出去。

随着海港的变换,南音也传至厦门,甚至很多南音大师都居住在厦门。

比如清代的章小崖、林祥玉、林霁秋、纪经亩,他们通过开馆授艺的方式,收弟子学习南音,甚至将南音弘扬海内外。

只是到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大家为了生计忙于奔波,快餐式文化也冲击着各个文化领域,南音如此婉转绵长的音乐,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听呢?

现如今各个短视频平台大受欢迎,大家一条接着一条,花大量时间沉浸在短视频中,享受着即时的快乐。

现在大家怕是连一本书都难以静心去读,看似无聊又缓慢的南音,除了民间艺人,怕是只能靠在高校中设立南音专业来进行传承了。

南音作为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又怎么能只是化石而不“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