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做马”在中国由来已久,百度词条的解释是“甘心伺候别人”,常常用在报恩、求人办事等领域。而今天,笔者从网络文化出发,借助“当牛做马”,撰文《马说》。

当牛做马那段话(当牛做马为哪般)(1)

在文圈,每进来一个新人,会有一大群人鼓掌欢呼,鲜花礼炮刷屏,接着会针对新人的文化底蕴、作品偏好、个人品德进行初次试探。一旦确定有可塑性,会大力扶持,直到新人有一定的独立能力。

这有点像父母养孩子,先给奶,养大了还要继续拿钱成家立业。或许,这群父母般角色的人水平不是专业的,但发现人的眼光是对的。从最开始的检测,到审阅作品、修改作品、进行指导,到无偿刊发各类网络平台,颇有“当牛做马”之风范。随着写一次、再写一次,新人水平总体是提升的。是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当牛做马那段话(当牛做马为哪般)(2)

走遍大多网群,成员年轻化、爱好文学、非专业写手是共点,微刊平台泛滥也是共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微刊平台上刊要求不高,正好满足年轻人逐梦文字的梦想,微刊平台便越来越多;二是非专业写手不用遵循太多章程,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写、改、发、登就可以了;三是正规刊物的严要求、高标准、用文少促使更多人转变“战场”,奋力耕耘在网络平台;四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快餐文化,更多人在网络上寻求精神慰籍、觅一片净土“休养生息”。

当牛做马那段话(当牛做马为哪般)(3)

总而言之,既然做不成专业的,那么业余选手是妥妥的,等着“积小流成江河”“积跬步成千里”,盼着“滴水穿石”,总能成功。但是,专业知识的获取积累无异于大海捉鳖,获取专业人士的指点更是困难,毕竟大家都挺忙!同时,自身天赋不够、不努力练好基本功、不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味守脸面还称作底线、对待他人指点敷衍了事、对待文字更是玩文字游戏也是造成无法进步的主要原因。

要想知识结构的转换“快、稳、准”,拜读名家大作必不可少,努力寻求前人帮助刻不容缓。是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当牛做马那段话(当牛做马为哪般)(4)

笔者翻越本省90后作家作品,一个字:赞,两个字:超赞,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作品不仅思想丰富,更是紧扣时代主题。

而有的人如笔者固守一亩三分地,哀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一味要求前辈“当牛做马”,不如真正把自己变成“牛、马”——懂知足、敢奉献、乐打拼。只有这样,“当牛做马”的前辈才敢肆无忌惮地当你是“千里马”“拓荒牛”,向你倾泻他们的一切,助站得高、看得远。

参考文献:《马说》

作者:糊涂的k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