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不是家娘家才是家(婆家娘家都不是)(1)

文/婉兮 图/网络

1

收到一个读者倾诉,主题是买房子。

倾诉人自称小安,结婚四年,目前有一个两岁男宝,至今仍挤在公婆的二室一厅中。

当年领完证,正值房价疯涨,又逢夫家爷爷病重住进医院。丈夫便和小安商量着,先把房子的事情放一放。

毕竟两人的积蓄都不多,也不愿在紧要关头为难父母做啃老族,不如就在老房子里凑合一下吧?好在公婆也通情达理,早早就把主卧让出来,又挤出钱来重做装修,歉疚和诚意都满满地写在脸上。

小安心下不悦,但也不好再计较什么,只能用“等一等”来宽慰自己。

想不到这一等,四年就过去了。

孩子生了,日子却依然在公婆的眼皮底下打转转。小安心烦气躁,买房子搬走的想法也时时徘徊在心头。

可丈夫无法理解这种迫切:“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再买房子呢?”

“如果实在凑不齐钱,租也可以。”小安做了退步,可丈夫依然觉得妻子很作,幼儿乖巧,双亲在堂且能帮衬一二,到底还有什么可挑剔?

小安无语,其实问题她倾诉过了无数遍,但在丈夫心中,那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

比如,她口味略重,公婆热衷养生不允许小辈多食油盐;

比如,她想把客厅的老家具都换一换,公婆认为那纯粹是浪费钱;

比如,她打算邀请好友来家做客,公婆却以怕吵为借口推脱;

……

每每此时,丈夫便装聋作哑置身事外。有好几回,小安的怒火冲到胸口却硬生生压下,毕竟不是自己“家”,没办法完全按自己的心意行事。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家庭也容不下两个女主人。

想搬出去单过,也无非是为了“翻身做主”,把日子过顺心一点,同时也治治丈夫那时不时显露出的“妈宝气”。蜷缩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似乎也很难学会做老公、做爸爸。

丈夫很生气:“你根本就没把这里当作家!”

“这是你和你爸妈的家,”小安惆怅,“不是我和你的家。”

2

不知有多少人,把结婚视为婆家对媳妇的“兼并接纳”,所以你得学会融入,尽快把自己磨合成大家庭的一份子。

我觉得这种观点很扯淡。

结婚是两个成年人组建一个新家庭,才不是女方挤进男方的原生家庭找位置好吗?

但很遗憾,这种观念至今仍大行其道,许多妻子大概也都听过类似的话:“进了我们老X家的门,就是我们老X家的人,以后要……”

省略号背后,是一长串的以大家庭为重。因为传统道德观里的“小我”必须顺服于“大我”,否则就是自私自利,是不孝和不义的呈堂证供。

大家也都理所应当地认为,做妻子和儿媳的,要以婆家利益为重,哪怕代价是牺牲自己、牺牲娘家。

之前讲过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二儿媳。

她和丈夫在省城工作,从地理位置来看,算是独立于婆家之外。

可丈夫的一颗心几乎全部系在婆家,他包揽了养老与盖房子的八九成开销,还要不定时帮衬兄弟,用在小家的金钱、资源和精力都微乎其微。

闹到最后,妻子的好脾气和耐性都被磨光,离婚的心思也在蠢蠢欲动。

“在他心里,他爸妈那里才是真正的家!”

这种男人很可怕。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枕边人的份量始终不如父母手足。他对“家”的理解,也始终停留在原生家庭层面。

做他的妻子,会很艰辛也很无助。

尊老当然是美德,可在“娶了媳妇忘了娘”和“大包大揽苏明哲”之间,其实还有无数种程度的孝顺。

与原生家庭捆绑的婚姻,注定问题重重,很难真正获得幸福圆满。

不如反过来想一想,假如女人是个无条件帮补娘家的“扶弟魔”呢?

3

顾娘家的最极端例子,是我在新闻中看到的一位妻子。

女儿得了心脏病,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丈夫东拼西凑借遍亲友,将千辛万苦筹来的钱打到妻子账户,不料她转头就把钱给了娘家。

丈夫伤心欲绝借酒浇愁,差点因此而跳天桥轻生。

那条新闻下面留下了上万个评论,观点一致几乎全部一头倒。

因为所有人都无法想象,娘家究竟有怎样的急事,急到必须挪用一个8岁小女孩的救命钱?

合理解释只有一个:妻子习惯了贴补娘家,根本分不清轻重缓急,也丝毫没有主次衡量。

在此之前,给钱给物想必早就习以为常。至于丈夫和女儿,爱肯定也爱,但相对来说,他们都不是她的优先置顶项。

当然,这是极端特例。

拿女儿救命钱去贴补娘家的母亲终究是少数,但明里帮衬暗中填坑的却大有人在。

她们的心理和以上例子中的男人相差无几:虽已结婚,心却尚未真正“出嫁”。

比如《都挺好》中的苏家母亲赵美兰。

她对娘家兢兢业业,为落实弟弟的城镇户口而委曲求全嫁了苏大强。往后数十年,赵美兰几乎承包了弟弟一家的生活,塞钱塞东西不说、帮忙找工作也不在话下。

所以即使她双眼一闭去了另一个世界,弟弟也能带着老婆孩子找上门来,理直气壮地继续啃姐夫讹外甥,把苏家闹得鸡犬不宁。

那娘家还可以帮扶吗?

当然!

我才不赞同什么“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世间万事都得讲究一个“度”,更得遵从“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尊重自己的伴侣。

独立自主不代表独断专行,结了婚,就请“时时处处想着念着都是我们”。

除非你能把自己修成杨幂,哪怕给父母买房子也不必跟丈夫商量,因为“我自己买得起”!

4

众所周知,结婚又被称作成家:一对年轻男女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剥离,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家庭。

这里的创造,通常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积累物质财富。

世间大部分婚姻,其实都以“过日子”为核心,我们必须携手共进,用实实在在的物质来建设小家庭。

第二、完成自我成长。

结婚这回事,就是把一对年轻男女推进“家庭”这个大熔炉,用爱做燃料、以生活为锻造,炼就两个人经营人生、创造幸福的意识和能力。

电视剧《金婚》里有这么一个情节,讲的是复员回家的大女婿,因工作没落实到位而一蹶不振。

夫妻俩寄住在娘家,三天两头地吵架呕气,日子过得极不舒心。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最后拿出一笔钱来给女儿做安家费,让他们一家三口搬出去住。

他说:“租个房子,单过,弄得像个家一样。有了家,刘强就会负起这个责任来,慢慢就会变成熟。”

聪明的父母,知道放手与退出的必要性,轻易不会搅和进儿女的家事,更不会将两个家庭混为一谈。

明智的儿女,也懂得独立的真正含义,他们区分得清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既不过分依赖父母,也不会把大家庭看得高过一切。

所谓分离与独立,并非是斩断联系再不来往,只是分清主次、在时间、精力和物质上有所倾斜;

更不是要你不仁不义做个不孝子,只是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带上些界限感与分寸感。

5

别再为此而伤心沮丧,更别顾影自怜暗自嗟叹,因为婆家娘家,都已经不是你们真正的家。

真正的家,由夫妻二人开疆拓土,一砖一瓦构建而成。

在那里,你们是真正的主人。因为自己辛苦打拼认真经营得来的一切,旁人没有资格指指点点。

婚姻幸福的大前提,是置顶夫妻关系,使其高于一切亲子关系。

包括我们和我们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