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王朝开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成为了主要的王位传承制度。自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天子之位或是兄终弟及或是父死子继,成为了皇室的“家事”。然而,臣子有时却也能干预天子家事,行废立之举。伊尹、霍光是以臣子身份废立天子的始作俑者,二人的事迹并称“伊霍之事”,成为了后世效法的范例。  伊尹名阿衡,出身低微,原是一名庖厨(也有研究认为伊尹出身贵族)。后被商族领袖成汤赏识,辅佐成汤攻灭了暴君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建树,历任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德高望重。商朝的继承制度是以兄终弟及为主,无弟则父死子继。成汤无弟,本应传位给长子太丁。但是太丁早死,于是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立。仲壬死后,由太丁的儿子太甲继承王位。

霍小玉与他的天子(镣铐下的天子一)(1)

商代世系(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然而太甲即位三年,暴而无德,老臣伊尹于是将其放逐到桐宫三年。在这三年期间,伊尹以摄政的地位主持国事,可见其位高权重,已经到了足以与王权抗衡的地步。三年后太甲悔悟,伊尹便将太甲迎接回来还政于他,此事与后来周公还政周成王一样百世流芳。  伊尹放逐太甲之事发生在早商,彼时国家机器尚未成熟,仍有部落时代原始民主的遗风。但其影响仍是深远的,西汉霍光废刘贺便引据了伊尹的先例。

霍小玉与他的天子(镣铐下的天子一)(2)

霍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霍光字子孟,是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之弟。他自年少入宫随侍汉武帝刘彻左右,谨小慎微,处事颇得章法,得到刘彻的重用。刘彻垂危之际命霍光辅政幼子刘弗陵,一如周公辅成王。霍光不敢受,称自己不如金日磾(匈奴人,年幼时因父亲被杀投汉,能力过人),金日磾则表示自己是个外国人,哪比得上霍光。一番谦让之后,刘彻决定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桑弘羊(理财专家)、上官桀一同辅佐少主。汉武帝刘彻驾崩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在昭帝时期,霍光深得皇帝信任,政由己出。他先后在朝野政治斗争中击败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一时权倾朝野。刘弗陵身体孱弱,年仅二十一岁便逝去,未诞下子嗣。皇位虚悬之时,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想刘贺荒淫无道,据说即位二十七天便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该做的事情。霍光找来大司农田延年商议废立之事,犹豫之间,田延年说当年伊尹废太甲安定社稷,为后世称赞,霍光如果能行此事那就相当于是汉代的伊尹。霍光听从了这一建议,联同车骑将军张安世等大臣上书上官太后,废黜了刘贺,迎立在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后来汉宣帝在位期间刘贺又被贬为海昏侯。

霍小玉与他的天子(镣铐下的天子一)(3)

海昏侯刘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霍光历仕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促成西汉的“昭宣中兴”,有大功于汉室。但其权势过大,行废立之事,已然威胁皇权。霍光死后,其家人谋反事发,汉宣帝刘询便趁机铲除了霍氏家族。但刘询惦念霍光的功绩,保全了他的名声,后来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伊霍之事”传为美谈,也成为了后世臣子废立天子所效仿的对象。以后王莽、董卓、司马昭等人以此为例行废立之事,或身败名裂,或成功上位,“伊霍之事”成为了乱臣贼子们最好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