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斯行诸?”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弟子问,孔子的回答完全不一样。所谓“闻斯行诸”简单讲就是闻义即当勇为的意思,我们一般人遇到此问题的第一反映当然是必须干啊,这有什么好讨论和疑问的呢?为什么孔子却给出来完全不同的答案呢?把自己的弟子公西华都 搞糊涂了。《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一章记载了孔子与几名弟子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原文是: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一些态度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1)

“闻斯行诸?”,按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的注释,所谓闻斯行就是闻义即当勇为之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闻斯行是专指赈穷救乏之事,但钱穆先生对这种解释并没有采纳。另,“诸”字是 “之乎”二字之合音,疑问辞。

“有父兄在”,根据钱穆先生的注释,《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就是说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为子者自身之生命及钱财皆不得自专,都应该与父母或兄长商量。

“求也退”,钱穆先生的注释为“冉有姿性懦弱,见义不前,故孔子教其应尔”,冉求处事性格怯弱,做事退缩,孔夫子才会教育要勇往直前。

“由也兼人”,所谓“兼人”,就是一个人常若一人可兼两人之所为,形容一个人好勇过人。


孔子的一些态度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2)

本章的译文是,子路问:“是否听到了就应该行动起来呢?”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是听到了就应该行动起来呢?”孔子说:“听到了当然就应该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作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前进;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劝谏他作事要慎重。


孔子的一些态度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3)

对于同样的问题,针对子路和冉求的性格不同,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反映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明朝张居正对于本章的注释是这样的,“可见圣人立教,与帝王出治,期斟酌化裁,操纵阖辟,皆不出此二者,所以能甄陶一生,而尽君师治教之责也。”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不仅在育人,在用人时同样要考虑人与人的不同,才能充分的发挥每个的主观能动性。不论是教书育人,还是治国理政,人尽斯才,才能事关功倍。


孔子的一些态度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4)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我们认为肯定是正确的答案真的适合所有的情况吗?如果孔子回答子路的答案也是“闻斯行之”有错吗?也许没错,但是会起到帮助和引导的作用吗?恐怕未必!就像我们会教育孩子说谎是不对的,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去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谁对谁错?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善良和正直的标准是不变的,但我们要掌握的是必须确保最终效果向这个标准尽量靠近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