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本文章论述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马铃薯甲虫防治原则、特征和生活史、寄主范围、危害情况、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技术。

1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控原则

2 马铃薯在阿勒泰地区种植情况

阿勒泰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比较适宜种植马铃薯,所以,马铃薯在阿勒泰种植历史较长,近几年地区与马铃薯甲虫为害有加重的趋势,使马铃薯的种植情况呈下降趋势,即2016年种植面积为3.1465万亩,2017年种植面积为2.95万亩,2018年种植面积为2.73万亩。

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1)

3 马铃薯甲虫特征和生活史

3.1特征

马铃薯甲虫的成虫体长9mm~12mm,体宽6mm~7mm,短卵圆型,后背明显隆起,红黄色,有光泽。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有五条黑色纵带。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隆起,前胸背板宽为长的两倍。1龄、2龄幼虫暗褐色,3龄以后渐变鲜黄色、粉红色或橙黄色。

马铃薯甲虫的幼虫红色,丰满,以叶为食,不易看见,在地下化蛹。每年1~2代,随纬度而异。体长3.0-11.0mm,体宽4.5-5.5mm。橘黄色,头顶中央具一黑斑,胸部与腹面散布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黑色斑块,各足腿节端部、胫节基部和跗节黑色。

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2)

每鞘翅上有5条黑色纵条,中缝黑色;触角黑色,基部3或4节腹面淡黄色。头部刻点稀疏,唇基略密,复眼后缘刻点明显较粗、深;下颚须第3节向端膨粗,第4节明显细而短,圆柱形,端末平截。触角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1.5倍,较低4节略长,端末5节明显粗,每节端宽大于节长。

前胸背板刻点稀疏,仅两端略密。小盾片三角形,表面光洁;鞘翅肩部浑圆,表面刻点沿内侧4条黑色纵带边缘排成4对纵行,其内侧3个行距上光洁无刻点,外侧2个行距上散布与行上等粗的刻点,以最外1行距上刻点为密。

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3)

3.2生活史

马铃薯甲虫的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开春后越冬成虫寻找合适的寄主作物,当找到合适的寄主作物时,越冬的成虫开始取食、交配和产卵,鲜橙黄色的卵产在寄主植物和附近杂草叶片的背面,产卵期28d~35d,分批产下20个~25个卵块,一头雌虫可产卵400粒~600粒。马铃薯甲虫世代交替明显,在阿勒泰地区一年内完成一个周期。

4 寄主范围

马铃薯甲虫最喜欢取食马铃薯,其次是茄子和番茄,此外,也取食烟草及茄属、曼陀属的多种植物

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4)

5 危害

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的毁灭性害虫,幼虫和成虫常将马铃薯叶片吃光,一般造成减产30%~50%,有时高达90%,在适合的条件下,该虫的虫口密度急剧增长,常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6 传播

主要通过贸易途径及风、气流和水流进行传播

7 防治措施

7.1 加强植物检疫

严禁疫区的农副产品外运到非疫区,特别是企业农副产品。需要外运的农副产品以及活畜毛、皮等都要严格进行检疫检查或消毒处理。

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5)

7.2农业防治

7.2.1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选择具有高抗病能力的脱毒品种,以降低虫害的发生几率。选择好品种后要对种薯进行处理,在切种时要对刀具进行消毒,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7.2.2轮作倒茬

发生马铃薯甲虫的地块,应与其它非茄科作物轮作,可减轻危害。

7.2.3秋翻冬灌

为了缩小马铃薯甲虫疫区范围和保护非疫区的安全,当前茬马铃薯收获后,立即进行秋翻冬灌,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

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6)

7.2.4铲除自生苗

铲除田边地头滋生的马铃薯及其它茄科杂草,以减少侵染源。

7.2.5人工捕捉

对小块的马铃薯地块,可2d~3d检查1次,并且对各个虫态都进行人工捕杀,及时消灭越冬成虫、幼虫,及时摘除叶片背面的卵块。

7.2.6集中种植

对疫区要对马铃薯和其它茄科作物集中种植,以便于统防统治,提高防效。

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7)

7.3化学防治

选用无公害农业允许使用的杀虫剂交替使用,以减少害虫产生抗药性。第一代幼虫的防治可选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2500倍液,或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8000倍液~10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第二代幼虫的防治可选用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功夫)2500倍液~3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1500倍液~2000倍液。也可选用2000倍液的苏云金杆菌(100亿抱子/g,每667㎡用量50g,或用2.0%阿维菌素3000倍液~5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时要连续交替用药3次~4次,每次间隔5d~7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