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良中特
最近(准确地讲,是2018年4月2日0815时间),中国第一个实验太空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进入近地轨道7年以后,终于“回来”了。
在这个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在化为一缕青烟和少数落入地表的残骸,真正成就一段传奇的时刻,有关于其在寿命最后阶段飞行期间的争议却也并未停止。只不过交锋(或者说是扯淡)鼓噪的对象,从此前哪些穷极无聊的境外媒体的蓄意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转变成了在国内新媒体留言区、BBS的相关帖子里的无休止争吵。
在这里为了以正视听,特别就以笔者所了解的信息尽量说明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在坠落前究竟遇到了点什么问题。
四点疑问以及其解答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本人无意说明消息来源。如果有读者觉得我在骗人,请忽略下列内容。以下为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的四个问题,以及笔者所能够给出的的答案——
问题一:天宫一号是否“失控”了?
答:是的,确实失控了。
问题二:什么原因导致的失控?
答:主电源系统的故障。或者说得更直接一些,是整个供电系统的彻底崩溃,导致了通讯和操控系统的彻底失效。
众所周知,航天器是在前所未有空前严酷的温度条件下工作的。在轨道上,由于不存在大气层的阻挡和传播,航天器的向阳面温度可达数百摄氏度。而在背阳面,温度则仍旧低达-270℃以下。加之航天器上搭载的各种设备,在工作中也会发出大小不一的热量。极少有电子设备能够在如此极端的工况下保持长期的正常工作,所以热控系统是任何航天器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术保障系统之一。该系统由航天器表面热控涂层、各种交联的导热管流体回路、多层隔热组件、控温仪,电加热器、风扇、湿度调节装置、相变控温装置等主动与被动设备组成。其是否能够正常而可靠地工作,是保障航天器在轨正常运行的关键。当然,图中这货绝对是这方面的反面教员
问题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彻底的崩溃?
答:一切始于一个载荷的短路。这次事故引起了舱内电源系统的复位和重启。然而悲催的是,供电系统复位后,舱内的热控系统却没有继续工作。失去了热控系统对舱内各系统热平衡的维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伴随着系统不断经历极端的过热和过冷“折磨”,天宫一号上的供电系统彻底完了。
问题四:这种状况是否可以避免,天宫一号故障时的状况如何?
答:可以,理论上能够从地面遥控强制开启热控系统,地面信号拥有全系统最高权限。但是地面并未及时发现这一点,到发现异常以后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事发时,天宫一号的主引擎与各资控发动机仍协有超过半吨的推进剂。若非突然出现故障,仅凭残余的推进剂,其仍能在轨道上继续飞行3年以上。甚至,可以考虑和后来发射的天宫二号编队飞行(这句是我瞎说的)。
国际空间站热控系统示意。仅从如此简略的图示,即可看出其复杂性。毕竟,这是一个总重超过400吨,常年驻在3个大活人的庞大近地轨道空间站
杞人何须忧天?
在一些人脑海中,可能“失控”这个词就意味着变成了三哥大名鼎鼎的“布朗弹”,会以人类无法准确预期的模式满世界的乱飞,然后怼向任何一个本来不可能怼上的目标……各位不要觉得夸张,近期笔者曾广泛浏览过网上对于相关新闻的评论,如此误解者大有人在。
大可放心的是,这种事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甚至一直以来炒作“天宫一号失控坠落”威胁的日本媒体,都不敢做出此类妄言。究其原因,三哥的导弹之所以能玩出“布朗运动”,那是因为当时其处于动力飞行状态下。
现实是,天宫一号在落入大气层的最后轨迹,平稳亦如往昔。毕竟既无外力干扰,航天器也没有发生内部爆炸和破损,何来推动其“乱飞”的动量?在其生命的末期,这个任劳任怨的空间实验舱只是在地球引力和大气层顶部那些稀薄的不连续的气团阻力双重作用下,持续减速后坠入大气层稠密区,最终化为流星回归了大地。
地面拍摄道的,和平号空间站的剩余残骸化作火流星划破天际的景象
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航天器再入事件,当属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于2001年3月23日的坠落。凭借良好的设计以及对接其上的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帮助,这个123吨的巨物无惊无险地落入了南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中,成为了人类处置在轨飞行器的典范。而与庞大的“和平”号相比,天宫一号只有区区7吨多(扣除掉已经消耗掉的推进剂与其他消耗品质量)而已。尽管无法通过主发动机和姿控火箭进行主动调整以实现对残骸溅落区域的精确控制,但以天宫一号的体积和质量而言,其对地面人员或者财物早成危害的概率,可能要比彩民中五百万大奖,还要低上一到两个数量级。
“杞人忧天”是一个日常几乎被我们用滥的成语,借用古时某个担心天塌下来砸头上的蠢货的荒唐举动,比喻那些为不切实际事物忧虑的无聊之辈。然而今天,这种被古人拿来诠释何为荒唐至极的段子,竟被境外媒体如此精确地表演了出来,着实令人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久见”……
关于天宫一号,需要说明的已经基本阐述清楚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航天系统内,因为天宫一号意外失控引起的风波,并未因为其的终结而彻底平息。
具体是什么事,等我空下来后在继续码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