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届奥斯卡尘埃落定,经历4次提名、陪跑跨越22年的小李总算如愿以偿拿回最佳男主角,87岁的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则凭借《八恶人》首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小李获奖终结了流传多年的最大的奥斯卡梗,以致于人们还想象不到下届奥斯卡该谈论啥?而早已饮誉全球、获得过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莫里康内则无所谓获奖与否,某种程度上,奥斯卡因为莫里康内而增光而不是反过来。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

(罗杰·迪金斯)

于是人们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

的目光开始聚焦在获得13次奥斯卡提名却从未获奖的英国摄影师罗杰·迪金斯身上。这位《肖申克的救赎》的摄影师在第88届奥斯卡上再一次失意而归。

但是!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3)

除了13次奥斯卡提名,罗杰获得过74次各类电影摄影相关奖项,刨除其中各类影评人协会奖和在线电影节奖项,他获得过比较权威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地的摄影师协会奖共计9次(美国4次,英国4次,澳大利亚1次)

在世界最大的摄影师电影节Camerimage上,罗杰拿过一次铜蛙奖(第三名)和一次特别奖

另外还得过三次英国奥斯卡奖的最佳摄影奖。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4)

所以从个人成绩上看,罗杰·迪金斯是毋庸置疑的业内大牛。

罗杰无法获奖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在1997年为一部涉及敏感人物的中国禁片掌镜,并获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于是,背负“共和国之诅咒”的罗杰如何获奖呢?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5)

开玩笑的,靠谱一点的答案是:罗杰的摄影风格不太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

引用一位知乎网友的回答: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6)

为什么罗杰的风格难以吸引奥斯卡评委们的眼球?我们从他的处女作开扒,寻找他摄影风格的奥秘。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7)

《残酷激情》拍摄于1977年,是罗杰首次掌镜的长故事片。影片的原著作者大有来头,是定义了性虐待行为的萨德侯爵。代表性虐待的SM中的“S”即是这位侯爵先生。

关于萨德侯爵有两部电影不可错过,一是由帕索里尼执导,改编自萨德侯爵同名原著,在当年惊世骇俗的《索多玛120天》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8)

二是改编自萨德侯爵的真实故事,由凯特·温斯莱特和杰弗里·拉什主演的《鹅毛笔》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9)

《残酷激情》的原作是《美德的不幸》(les malheurs de la vertu,1787),成书于《索多玛120天》五年后,是萨德侯爵较为看重的一部作品,在完成后曾进行了修订和扩写。

电影讲述的是从小在修道院长大的宝琳与贾斯汀姐妹俩遭遇了父亲的离世,修道院因父亲是自杀身亡,拒绝将其安葬在墓园,迷茫的姐妹二人开始和年轻的修女们发展爱欲关系,最终被赶出了修道院。宝琳选择到青楼安身立命;妹妹贾斯汀则试图寻求纯洁的爱情,但在逃离青楼后,却遭遇了侵犯她的修士,又落入了一个强盗团伙的掌控。之前在路上与姐妹二人结识的年轻军官被强盗们打劫,因为贾斯汀而活了下来,二人深夜逃亡,年轻人却将贾斯汀强暴,最后二人皆以死亡收场。

电影故事充斥着萨德侯爵的元素:对教会的嘲讽、对性虐癖好的展示,以及潜藏在乖张和躁动之中的哀伤。影片同时保留了大量萨德式自由主义立场的煽动: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0)

(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看这些台词的时候,一直在脑补杰弗里·拉什在《鹅毛笔》中的表演,好像是他饰演的萨德侯爵在亲口朗诵它们: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1)

杰弗里·拉什把这位启蒙时代的重要人物、极端的自由主义者身上的狂热、激进、柔情、蛊惑、性亢奋和一丝恶毒表达的非常有说服力,也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奥斯卡提名。

萨德侯爵的故事非常精彩,以后有空专门再扒。

回到《残酷激情》这部影片上来,本片的幕前幕后人员,除了今时今日成为著名摄影师的罗杰·迪金斯之外,大多籍籍无名,只有男主角马丁·波特稍有名气,曾经主演过大师费里尼的《爱情神话》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2)

(马丁·波特在《爱情神话》中)

而表演上的最大亮点是来自男二号Barry McGinn,这位没什么名气的演员贡献出了多次堪称表情包的表演: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3)

(我的发型美美美!)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4)

(老板请给我换人好吗!)

罗杰在为本片掌镜时28岁,虽然之前有过拍摄短片和纪录片的经历,但掌控长故事片,这还是第一次。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5)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6)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7)

罗杰在本片中的打光体现了扎实的学院技巧,人物的关系和处境基本凭借画面就可以表达出来了,并有几分古典趣味。但反方向上来说,有一些匠气,多少还有些学徒气息。

比如下面这一张,布光过于刻意,而且这个单镜头中没有渲染压抑氛围的必要,青楼这一部分的整场戏调子还是比较轻快的,因为加入了怪诞的人物反倒有几分戏谑感。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8)

影片中有大量的室内戏,罗杰的镜头始终营造出了类似伦勃朗油画的感觉,但是这种比较极端的用黑暗填充边缘的做法在70年代的英国电影界,也属于比较特立独行的选择。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19)

(伦勃朗油画《贵妇人》)

70年代的英国电影中,尼古拉斯·罗格和艾伦·帕克这类在创作上偏主流一些的导演,打光普遍比较透,艾伦·帕克则更喜欢用多重布光营造出一丝超现实的虚幻感。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0)

(尼古拉斯·罗格的《魂断威尼斯》)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1)

(艾伦·帕克的《午夜快车》)

比较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肯·洛奇作品以自然光为主,对关键部位会稍加修饰。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2)

(肯·洛奇的《小孩与鹰》)

而此时的罗杰·迪金斯还处于个人风格的摸索阶段。在《残酷激情》中,罗杰还展现了几个超现实的梦魇场景: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3)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4)

这些镜头的设计和他后期的作品相比,几乎是练习的水平。另外本片中有几处用到了变焦镜头,而罗杰是很不喜欢变焦镜头的,据他本人在采访中透露,在拍摄生涯中可能只用过三次变焦镜头。

英国电影人整体上在美国电影界拥有认真、刻板的评价,罗杰的创作历程也符合这一印象,在四十多年的工作中,他不断延伸和化用自己最初的艺术立场,以一种无风格之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拍摄于1984年的《一九八四》,可以视为罗杰摆脱学徒期的成熟作品,这部同样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发挥了罗杰身上古典艺术倾向的长处。

占据画面上半部分的地平线和黑暗中凸显的面部表情是罗杰此后一再使用的手法,这种比较极端的手法需要强大的文本依托,这也预示了他和科恩兄弟的合作。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5)

《一九八四》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6)

《一九八四》

罗杰在1991年开始了和科恩兄弟的长期合作,在这一阶段,他的职业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科恩兄弟的作品之外,还拍摄了《肖申克的救赎》、《美丽心灵》等名作,同时也与导演萨姆·门德斯、丹尼斯·维伦纽瓦等后期之秀结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罗杰和科恩兄弟已经合作了二十多年,这是一段互相成就的合作,科恩兄弟意蕴丰富的设计被罗杰看似平淡的画面仅仅包裹住,似乎随时要饱胀开来。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7)

《老无所依》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8)

《谋杀绿脚趾》

萨金特40幅作品(13次奥斯卡提名不中)(29)

《缺席的人》

对于罗杰·迪金斯这样的业内高手,获不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似乎并不重要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第一次看剧本时关注的是这个剧本会对我有什么触动,而不是它是否跟故事相关。我在第一遍读剧本时不会思考它在视觉上会是怎么样的。影像是突然闯进心中的,我会把剧本当做一本书去读,看看它会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而不是拍别的片子呢?那还远远不够,如果这部剧本没有感动我,那它也不会感动别人,如果我自己都不想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那更别提去拍了。还有,你要把生命中的三到五个月花在这部片子上,所以它必须对你具有某些意义。我并不只是为了工作而拍片,那太辛苦了。

附:

罗杰·迪金斯13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记录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边境杀手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坚不可摧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囚徒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007:大破天幕杀机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大地惊雷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朗读者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神枪手之死 / 老无所依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缺席的人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逃狱三王

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冰血暴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肖申克的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