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邢戎
11天前,94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赵金华去世,10天前,同样94岁的幸存者陈广顺也离开了人间。至此,2018年已有20位幸存者从“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了历史本身。随着老人们的相继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幸存者的名单变短了,但哭墙上铭刻的历史却在延长
佘培庚、张华亮、刘茂清、刘茂源……12月1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哭墙”再度延长,新整理确认的26位遇难者姓名增刻完成。截至目前,墙上已刻有10664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
即使81年过去,我们也没有放弃对过去的追问,呈现在眼前的是更为丰富饱满的历史叙事。“这是我母亲”“这是我大姐、二姐”……幸存者夏淑琴在家人搀扶下,一笔一画为刻入哭墙的遇难亲人的名字描红。
“只要我还活着,就能为他们(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说点公道话。”
幸存者们终将离去,但历史永不消亡,它永远鲜活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
警报声响起,整个南京城仿佛回到了81年前的今天,南京没办法忘记,全中国也没办法忘记——那个疯狂、血腥、压抑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六朝古都顿时沦为人间炼狱。在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里,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日月惨淡,山河失色,寰宇震惊,痛何如之!
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是30多万人,是30多万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却在时代的悲歌下作了亡魂。他们是丈夫,加上妻子,再加上孩子,再加上老人;他们是士兵,是学生,是工人商人农民老师……无辜鲜活的生命,却在野蛮屠杀中屈辱地成为下关码头的点点人头、具具浮尸。
所有的遥不可及就在身边,所有的不可思议都是真实,那个寒冷刺骨的冬天,也成为了整个南京历史的寒冬。81年过去了,伤疤会愈合,弹孔会填平,一切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历史不会因光阴流转而改写,罪恶不会因巧舌如簧而抵消。
时间愈久,我们愈不能忘
《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公祭日”古称“国祀”,是历朝历代华夏子孙精神生活中的大事,体现的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忠诚。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对一段共同民族历史加以复原、对一段伤痛和耻辱加以剖析,乃至将其定格、升华为一个“公祭日”,有助于提醒现在的人们,记住身上的历史伤痕与民族烙印,复习伤痛、谨记教训。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今天的南京新街口热闹繁华,但这里也曾沦为人间炼狱;今天的中华民族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但就是这同一片土地也曾经在异族的枪炮下遍地尸骨、满目疮痍。抗战,是所有中国人的抗战,这场胜利背后,是十四年的漫长离乱岁月,是无数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换来的人间!
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当人类文明露出了兽性的獠牙,我们每个人都哑口无言。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最严重的战争暴行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创伤,同时也应当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耻辱。在反人类的疯狂之中,文明的最后一层遮羞布被粗暴扯下,丑恶的兽性不加掩饰地昭彰于世,基本的交战规则、最后的人伦底线被突破,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对整个人类有普遍的现实警示意义。
任何人的死亡都与我们自身有关,任何悲惨和邪恶都来自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永远没有孤立的和平,永远没有个人的安全。人类命运是休戚与共的,零和博弈没有出路,合作共赢才是时代的方向。
指出:“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在人类历史上,血腥屠杀并不罕见,许多民族都和中华民族一样历经浩劫,再度复兴,这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叙事。
硝烟从未散去,谨记忘战必危
揆端今日之世界,大国霸权主义仍然在产出不和谐因素,局部冲突战火不断,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日本所谓自卫力量的主力舰艇,如“雾岛”“鸟海”“妙高”“出云”等,仍沿用了军国主义时期的舰名,这些带着柔弱气质的诗意称谓下隐藏的是一股被压抑很久的暴戾意气和战争潜力。世界并非天下无事,形势并非一片祥和。
我们这代军人必须肩负时代重任、直面现实挑战,力克和平积习,保持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投身强国强军梦之中。居安思危不是放大威胁,准备战争是为了遏制战争,我们绝不允许历史悲剧再次发生!
长歌当哭之后是要痛定思痛的。将历史伤痛转化为前进动力,以民族记忆呼唤人类共情。今天,为我们,也为他们,为过去,也为未来,再痛一次。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