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
最高尚的德行就像流水。水善于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和万物相争,它总停留在一般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德行超众的人会像水一样,甘心在别人不喜欢的潮湿卑下的地位,心境像水一样宁静深远,对待人像水一样亲善仁爱,说话像水一样诚实守信,为政像水一样安定清明,办事像水一样善于变通,行动起来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从来没有过失和怨咎。
心得:
整篇中心思想就是,“上善若水”为什么若水,因为水滋养万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居处在人们都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地方,潮湿,低洼。人们更多喜欢在干燥舒爽的高处,居高临下而知天下。所以水最接近“道”的本性。(老子那个年代还没有空气概念,如果有,可能会有别的想法也未尝可知)
然后说了一些相同的特质,德行超众的人,也就是圣人,会像水一样,甘愿居于低微的位置,心境却是宁静深沉的,待人亲和有爱,言而有信,为政清明,善于变通,也善于抓住时机。这其实也是七种修养。.
最后归于,还是“不争”,不论与人相处还是做事,不去争名逐利,没有“争”的想法,也就无所谓“得失与怨咎”
这篇都是名句经典,最常见的“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之前第二章还有“夫唯不争,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一个延伸,之前是不争,是因为他不会去,不会丢失,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拿不走,这里就更高一层,因为我就没有征得想法,所以也就无所谓得与失,怨与不怨的。无思无想,无念无欲,无欲则刚。
人类若能学习水的德行,与世无争。怡然自乐,就能过的逍遥自在。
这种“不争”的思想适不适合现在社会?因为“不争”怎么有动力,没有动力怎么有生产力,没有生产力何谈发展。仙子认为,什么事情都要辩证的看,不能一味地说好,或一味的贬低,因人而异。
“不争”是不与他人争,与自己“争”,和过去的自己“争”今天比昨天好,那就好,内心丰富才会强大,无欲无求是不依赖别人,不把自己的“欲”和“求”放在别人身上,放在自己身上,更踏实,更自在。
还有老子还说了“水”的一个特征,就是善于变化圆通,把握时机,水你把它放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你用堤坝堵住,它就停止,但是,千里之堤,一旦有一个“蚁穴”,它也会抓住时机,奔流千里。做人也该如此。
如果你说,我就是不愿意改变,我要保持我的自我,那么什么是“自我”,你的“自我”是你原来的“本我”吗?
不是。
你所谓的“自我”也是在变化的,你从刚出生时的一个懵懂婴孩,那是“本我”,慢慢长大的过程,你都在受着外界环境和人的影响,影响着你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然后这些所有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你的“自我”,形成了所谓的“自我”就会不变了吗?不,它还是变化的,三十岁看人生,四十岁看世间,五十岁懂因果,六十岁知沧桑。每个年龄段对世间万物的看法观念会不同,因为你改变着世界,世界也在改变你。
因为这世间万物都是在改变的,只是有的在量变,有的在质变,唯有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谢谢阅读,欢迎讨论,共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