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陆 林
繁体字
中文繁简体字的使用问题是现代中文领域始终存在争议的话题。2000年前,澳洲新州考试委员会(Board of Studies NSW Australia)根据联合国条例,规定所有社区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来源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保持一致的政策,将新南威尔士州高中会考(HSC)的中文试卷由过去提供繁体和简体两种中文字,改为只提供一种简体字,但答案可使用繁体和简体中任何一种中文字。这一改变当时引起社区中文教育机构和华文界的不同意见,认为对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来的华人不公平。争论的结果,时任新州州长卜卡(Bob Carr)宣布“妥协”,同意在高中会考试卷中同时提供中文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形式,直至2004年重新检讨为止。
中文汉字形式使用的现状是: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使用简体字教学,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地区及海外各国的华人社区使用繁体字。澳洲华人社区中文学校和华文报章也使用繁体字,2000年前没有人使用简体字,报纸、餐馆招牌都是用繁体字,2000年以后的四年中,简体字也逐渐使用。
有趣的是,中国大陆来的华人在海外因为“没得选择”,逐渐开始习惯读繁体字的报刊文章,而来自海外其它地区的华人出于兴趣和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也逐渐开始学习讲普通话(国语),学看简体字。
但现实的问题是,澳洲本地仍然存在中文繁简体字并存的现实,原因是老华侨和海外其它地区来的新移民学的是繁体字,中国来的新移民学的是简体字,要统统改为使用简体字,似乎较困难,也不现实。
中文是我们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工具,汉字的漫长历史是我们华人的骄傲。中文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延续至今的书写文字,尽管华语有各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这就是汉文字,包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和繁体字。中国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经历了逐渐的演变过程,汉字变得越来越简化,便于快速书写。
汉字自传说中仓颉造字、用来记载中国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的第一个皇帝——黄帝时代历史以来,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最早期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的组成包括形、声、意三个部份。其演变过程大致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至周朝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使用的“篆书”,顾名思义是印章篆刻的字体,以及现在仍然在印刷中使用的“隶书”、“魏碑”、“楷书”、“宋体”及现代中文手写体通常使用的原本“行书”。最后是“草书”,这是理想的书法字体,意会多于辨识,具有文字的美感和自由性。许多简体字由“草书”字体演变而来。
中国的文字改革,早在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就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文字,结果使古辞典汉字增多,语言表达更加丰富。虽然简体字的使用和1950年代的文字改革密不可分,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实就进行过汉字简化的讨论。
汉字简化的倡导者认为,使用简体字,大多数人更容易学习读写中文及进行研究。实际上,在手写体中,单个的非正规简体字经常会出现。1956年和1964年,我们分两个步骤实行汉字简化,形成今天的简体字;但为了方便海外华人读者,在对外出版物中仍用繁体字,供他们阅读。除了华人使用汉字以外,日本、韩国和越南也部份使用汉字,主要是繁体字,日本的现代汉字也是简体字,但简化程度比中文简体字要少。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化改革措施,都免不了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在澳洲,我曾经反复听取大陆人士对简体字的看法,大多数人认可简体字,但包括大陆背景在内的海外华文报纸杂志仍然“一如既往”地使用繁体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外媒体的生存离不开广告,而广告客户大都是认可繁体字的港台商家,所以就造成了海外繁体字占压倒优势的局面了。我在《华联时报》工作的时候,曾推出过“简体字版”,反应还不错,大陆背景的华人父母因此觉得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巩固”母国使用的文字,但最终也因为老板希望“淡化”DALU背景,方便“拉广告”而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