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戚继光碑文介绍(清明祭明末忠烈)(1)

孙承宗

我国史书里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不会单独给某个历史人物单独立传,更不会单独立卷。我们可以看到整部明史稿里单独立传的只有二人:于谦与王阳明。而单独立卷的只有一个,就是孙承宗。今天就简单介绍下这位明末辽东的支柱。

据《明季北略》记载孙承宗生来铁脸剑眉,须髯戟张。与人说话声如钟鼓。刚直不阿的为人与他的天生相貌也是极其一致的。天启皇帝幼年时,孙承宗先以左庶子充任日讲官。原来别的讲官在侍奉皇帝读书时,字声有互异者,皇帝高声读某字为某,讲官一般不敢纠正。也只有从其读某字为某。孙承宗则不是这样,不是随声附和,而是大胆纠正。一次孙承宗在侍奉熹宗皇帝读书,当读到三百六旬有六日时,熹宗三次高声读六为溜,孙承宗则三次高声读六为禄。天启皇帝最后也改口随孙承宗读六为禄。事后天启皇帝才知道是把六的音读错了。所以皇帝也最欢听他讲课,每听承宗讲授,便顿觉心开,因此两人交往甚好。

而此时明王朝,随着东北女真人的再次崛起,辽东局势已经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后,连下开原、铁岭和北关叶赫部,明辽东军在持续的溃败下,皇帝下旨,将辽东经略杨镐下狱,代之以熊廷弼经略辽。

清明节戚继光碑文介绍(清明祭明末忠烈)(2)

熊廷弼

经过熊廷弼积极部署,终于使明与后金形成了军事对峙,但没多久就被弹劾。到了天启二年,由于明守将不和,广宁再失守。消息传到明廷,明廷命令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布副都御史,经略辽东。王在晋到任后,在前屯、宁远一带居然不派一兵一卒驻守,而是“赏赐”蒙古各部。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暂时应付措施,长期下去必然漏洞百出。

不久,明廷派天启帝师孙承宗巡边。孙承宗此次巡边到达了中前所,观察了山川形势,全面详细了解了辽土防务情况后,上疏天启皇,天启皇很重视他的意见,下旨召还王在晋,拜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经略辽东。

孙承宗虽然制定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防务策略,然而要真正实施它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原因在于早在王在晋赴任辽东经略时,山海关形势危急,大批辽民涌入关,王在晋却主张把辽人远逐他方,用“赏赐”蒙古诸部的方式来守辽土,坚决反对孙承宗巡关时提出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并把辽人屯田看成劳民伤财,这样做的后果可谓是蠢到了极点。首先加剧了明廷的经济负担,使流民完全依赖于明廷的娠济,其次是在辽东防御上不得不依赖于西蒙古诸部,使明失去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清明节戚继光碑文介绍(清明祭明末忠烈)(3)

由于王在晋不能采纳孙承宗的建议并加以反对,孙承宗这一策略没有尽早实施,待孙承宗亲自督师辽东以后,他一反王在晋远逐辽人的做法,坚持实施“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主张把辽民安置在关外。然后充分利用辽东流民在宁远至前屯一带的土地上屯田,并向流民发放农具、粮种和耕牛。还根据辽东各地不同情况,开发了煤、铁、海盐等行业以此来稳定民心。有了物资以后,孙承宗便把辽人普遍安插于关外各处,一边屯田一边招练为兵,再任命大将马世龙等人对新募之辽兵加紧训练。不久之后明辽东防务情况终于大为改观。

首先,改变了辽东明军缺粮的严峻局面,并使辽地军民生活有了保障,人心开始稳定。之前逃入关内的辽民也纷纷返回故土,先后出关。其次,在军事上,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通过招募辽人为兵使明军增加了新的血液。新辽兵分为12营,每个营各有主将、步佐、骑佐、轻车。此外还有水师5营,火铳手600名,前后共练兵11万,打造兵船1500艘,在此基础上,明军收复了与后金之间的空白地带锦州、松山、右山、右屯和大小凌河等,收复后孙承宗分别派兵进行屯驻,在辽东构成了一道严密的关宁锦防线,使后金没有可乘之机。也为之后的宁远之战的胜利尊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清明节戚继光碑文介绍(清明祭明末忠烈)(4)

在战守上孙承宗战略上的积极防御,决定了在战役战斗上且守且战,以战为守的作战指导。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固守各军事要溢。比如宁远,此地从宣德年间筑城,后又多次修详加固,已为历代所重。实践证明,孙承宗派袁崇焕、祖大寿、茅元仪、满桂等名将驻守、修筑,固若金汤,在抵抗后金的战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与皮岛的毛文龙相琦角,并联络朝鲜为声援,纵未及实现,但还是符合实际的。

其次则是面对蒙古诸部的策略,特别是漠南地区。因为漠南蒙古与明朝长期矛盾,很难完全消除彼此隔阂,建立互信。蒙古各部之所以愿意与明结盟,因其贪图市赏之利,并非真正助力,暗地力则心怀叵测,因此,对于蒙古各部不能完全相信,而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加以防范。所以孙承宗认为,如果蒙古各部真能帮助明军据守锦州等要冲,“则费不吝也”。 然而,蒙古各部并不能真正为明朝所用,他们只是来谋取经济利益。茅元仪的《督师纪略》曾记载孙承宗曾专门驳斥察哈尔林丹汗的助顺之说:“虎酋之助顺,兵动则犒赏,及吃食可二十万,而以夷兵二万守边,岁该犒赏三十六万。酋之助顺以何时,数约之而未有定期,得无以讲赏之兵閧于边,即为助顺乎? 曰助有必主,我以何时,以何将何兵,从何道出应之,而但曰助顺?”由此可见与王象乾主抚相比,孙承宗更主守。

清明节戚继光碑文介绍(清明祭明末忠烈)(5)

孙承宗剧照

正当孙承宗整练兵马,以图恢复大计,施展宏图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却接踵向他袭来。这时明朝统治集团政治上腐朽,互相争权夺利,斗争激烈。当时,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朝政, 结党营私,外纳朝臣,排除异己。并利用辽东问题排斥孙承宗,步步紧逼,欲置其死地而后快。于是不久就免除了左副都御史杨涟一吏部尚书赵星南、左都御史高攀龙、金都御史左光斗等的职务。又任命高第为兵部尚书。恰好此时山海关总兵马世龙又在柳河兵败。阉党借题发挥,祸及孙承宗。孙承宗终因魏忠贤的排挤于当年十月被迫去职。

孙承宗去职后,辽东形势急转直下。到了崇祯二年(1629),后金兵侵入大安口,之后又攻取了遵化,直接威胁着京都的安全。而此时赶来北京救援的旧部下袁崇焕居然被下狱(后被处死),使得辽地之军兵军心动摇,名将祖大寿出奔山海关。在危急时刻,崇祯此时又念及孙承宗知悉军务,俱请孙承宗重新督师,明廷又重新启用孙承宗,使其官复原职,再下设两名经略,分别是兵部尚书梁廷栋以及总兵满桂,又重新任用一众辽将,孙承宗复职后,一如既往,屡建战功,相续收复了永平、迁安、滦州、遵化等地。后移镇山海关。同时也又招抚了祖大寿,重归其麾下,也安抚了辽东之将士。在孙承宗治下,明军收复了关内被后金军占领的城地,孙承宗又得以再次重返辽东之地,开始其第二次的督辽之行。

清明节戚继光碑文介绍(清明祭明末忠烈)(6)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之前其建立的筑城防线有很多因明军之撤防而毁坏,而袁崇焕第二次上任时间短暂,并未能及时复建,因此重建筑防,也成为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任务,但这也成为了孙承宗二次罢官的伏笔。崇祯四年(1631)七月,后金军来袭,辽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所派援军吴襄、宋伟又互闹矛盾,被后金兵击溃。致使大凌河之战,明军惨败,并且毁坏了刚修筑好的大凌河城,祖大寿虽为诈降,但是明廷大臣不知其内因,故而都将责任归咎于孙承宗,“背锅”的孙承宗无奈只得再次罢官请辞。

孙承宗两次罢官去职,都被人焰害,可以说仕途坎坷,但职位的变迁并没有改变他的爱国之心。被贬回乡后,孙承宗又上书朝廷边关政事,但是崇祯都见而不采纳。

再到崇贞十一年(1638年),清兵由蓟州攻入燕地,祸及北京直隶各州县,清兵所到之处,烧杀抡掠,目不忍睹。同时清兵也极其仇恨孙承宗,派重兵围攻高阳城。孙承宗率领居住在高阳城内的士绅乡亲们誓死保卫高阳城。但因高阳城也己经多年失修,防御十分脆弱。清兵将高阳城围的水泄不通,昼夜进攻,城内所有的弓箭武器都用完了,就是连可以用来砸敌人的石头也都用尽之,明廷也迟迟不派援兵和物质支援。孙承宗率领他的子孙家人一起死守北门,最后终因寡不抵众,高阳城陷入清兵之手。高阳城沦陷,孙承宗不幸被俘,清兵将他挟持到城南老营。在那里孙承宗向着北京的方向,叩头拜祈,然后自缴而死。以76岁高龄为国捐躯。孙承宗的子孙家人19人,也都在保卫高阳城的战斗中直至最后全部壮烈牲牺。崇祯先帝闻知孙承宗与其家人奋力保国、共同为国献身的悲壮事迹,痛哭哀悼。后来又追赠孙承宗为太傅,谧号文忠。

清明节戚继光碑文介绍(清明祭明末忠烈)(7)

从孙承宗一生来看,可谓是先为儒生文官,后为精忠报国的儒将典范。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崇祯帝即位之后,对于之前掌权的阉党做了整治,随后辽东又在孙承宗再次到任后,恢复了“徐图之”的局面。可惜天启有阉党,崇祯“爱推锅”,明末的整体形势最终不仅毁了孙承宗的满门,也毁了曾经辉煌的明王朝。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吹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