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画中的意境(写意花鸟画的渐变与表达)(1)

写意花鸟画中的意境(写意花鸟画的渐变与表达)(2)

写意花鸟画中的意境(写意花鸟画的渐变与表达)(3)

写意花鸟画中的意境(写意花鸟画的渐变与表达)(4)

写意花鸟画中的意境(写意花鸟画的渐变与表达)(5)

写意花鸟这一“有意味的形式”,相对于人物画和山水画,我认为在艺术表现上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所谓笔随心运,写意花鸟的创作在运笔方式、画面节奏、构图取舍等方面更能彰显画家的主观意向和审美选择。

我们知道,中国的写意画最早出现在2800年前甘肃的彩陶壶上,是彩陶中极为罕见的用写意手法绘制的“狼形纹”图案,当时的人们即会用最简练概括的手法,以动物形象作为内容,将其与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荆浩晚年的《山水笔法记》曾提道:“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证实了唐代水墨逐渐兴起这一说法。由于“水墨”一词的广泛出现,写意画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积聚品格学养、抒发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这种无拘无束的艺术思潮逐渐走向成熟,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文人画。

在宋代,文人画占据着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受“以书入画”和禅宗文化的影响,在绘画上以单色来表现水墨写意的画风成为多数画家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曾经作为最主要绘画语言之一的色彩,因被视为对笔墨的束缚而逐渐被忽视。

元代倪瓒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对于意象的追求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中“道”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也说明了写意的即兴、不可复制以及趣味性,放纵恣意的笔致随意生发,临见妙裁却不失法度,这对于画家的笔墨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较于人物画和山水画,写意花鸟由于主体更为突出,造型相对简练且具有概括性,正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所以写意花鸟更加注重线条的质量,寥寥数笔勾勒出花卉鸟禽的外形,每一笔都要求充满趣味性。赵孟頫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籕,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也强调了写意画的书写性。这种思想影响到了明清水墨的发展。一直到了清代,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把黑白水墨作为一种基调,将“写”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以文人思想为主体,以笔墨为载体“造境”,侧重于将个体审美情感或精神品格及艺术家的个性融入笔力,从有限到无限,创造多样化的图式符号。

纵观画史,花鸟画家们除了力求精进笔墨的技巧,也没有忽略实践的必要性,师法自然在花鸟史上一直备受重视,艺术的灵感还要来源于生活。“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阐述了画家从实践出发,将自然界看到的景色或者生活中的物象,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加工以及提炼,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以及宣纸晕染效果的合理运用,体现出自身的精神境界与个性学养。

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起到同样重要作用的还有构图这一表现手法。谢赫的六法中其中一法便为“经营位置”。如何通过布局体现出形式美,使画面生动自然而不显得呆板,便需要“意在笔先”的考量。中国画与西画构图方式的不同除了对于透视的理解,还有画面的留白处理,比如齐白石画的鱼虾,寥寥几笔墨色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画面中没有对于水的描绘,采用了大面积留白,却给人感觉盈盈带水,澄澈清明。“置陈布势”也是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段,自古以来,好的作品在构图上都各有特色。唐代的美学家认为“境”还包含了“象”外的虚空。只有通过对虚实的处理进行统一,画面主宾得当,动静相宜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从而完成画面中气氛的营造而产生更深远的意境,获得观感上的和谐美感。

清代的八大山人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名垂于画史,他的画面通常采用大面积留白,烘托出空阔深远的意境。他笔下的鱼和鸟都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怪诞模样,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 “墨点无多泪点多”心中无法言说的全藉由笔墨来表现,观者仿佛能透过画面感受到他孤独的灵魂与心中的愁苦。恽格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画家藉由自然景物的美来传达自己的感情与寄托,这时此物已非彼物,而是经过提炼升华后的物象特征,在画面中融合着画家的思考与感悟,充满感情的作品往往更加能打动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人在花鸟画的表现手法以及线和墨运用的继往开来中,在艺术形态上曾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尤其体现于写意花鸟画。画家在借助花与鸟的形象表达主观意念和审美追求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几种形态:一是继承了传统水墨的发展脉络,在传统笔墨中融入新的笔墨语言。二是在国外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将实验水墨向现代水墨递进。三是受欧洲现代绘画和中国传统色彩影响而来的彩墨表现形态。

随着照相机、电脑等智能化工具的来袭,以及新材料和一些特殊技法的运用,现代化的推陈出新给当今花鸟画领域带来了新的元素和生存意识的改变,这种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我们必须改变墨守成规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当下人的精神,以及开始关注与其精神所相呼应的艺术形式,水墨与写意花鸟之间的当代语境。

我始终相信,以接近经典为创作目的的画家,他只是在表达曾经有过的美,真正的艺术是让我们打开人类想象之门,不断去创造尚未被发现的美。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是基于艺术家心中强烈主观感受的客观再现,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是画家内心最真实纯粹的审美观照和情绪表达,是一定要把它呈现分享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态,并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一种最符合形式美的语言来诠释。

作者:张兴来

来源: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