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发展至楷书,形体不断演变,本来存在形体或意义关联的汉字,已经很难从形义上看到它们曾经的渊源关系了。“王”“父”二字从今义审视可以说是各说各话,形体亦相差较远。但是,若从二者古文字形演变轨迹的角度分析,我们便会豁然开朗,发现其中的秘密。

“王”字初形以斧钺而彰显权威

《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从《说文》可知,许慎对“王”字的说解,似乎遵循了形义结合的方法,借助董仲舒和孔子之说来阐释“王”之意义。不得不说,许慎对“王”的阐释完全遵照当时“王”的意义而做出的逻辑上的解说,正是迎合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真实含义。

许氏引用董孔二人的话从字形上的解释之所以是附会而为,只因小篆“王”的字形与今天楷书基本相同,皆为明显的三横一竖,与甲骨金文相差较远。董孔认为,三横象征着天地人三才,此说源于《周易》之思想,一竖则象征着王,能贯通三才,此便是“王”。

甲骨文“王”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1)

金文“王”

从字形看,许慎则视为会意字的“王”,其实为象形字。“王”甲骨文为斧钺之形,上为斧柄下为斧头,而且突出斧刃。关于“王”字字形的推测,我们还可以用表示武器的“戌”来佐证。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2)

甲骨文“戌”

“王”字的甲骨文字形正是从“戌”字的上半部分演变而来,去掉了“戌”的长柄。我们再看一下“王”的字形实物对照图: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3)

参1

从当时社会和战争状况可以想见,以类似斧钺的武器象征着王权再合适不过了。这同“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王”用来指称古代的最高统治者。

关于“王”字原始形义学者们一直都争议不断,如清代吴大澂认为“王”似火,是“旺”的本字,火盛与德盛均称为“王”,后来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都从其说。清代的俞樾《儿笘录》中提出,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十”字代表四方,以此表示天地四方“无不具矣”。(参2)俞氏的观点与“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大致相仿。很显然,这两种释解都囿于政治意义解释,均围绕着后来“最高统治者”的意义来阐发。吴大澂虽也涉及字形,但大致对比“王”与“火”便知二者迥异,因此这种解释是无法站稳脚跟的。

“王”为似斧钺形武器从“武”字亦可得到验证

“王”字形体源于武器,我们还有可以从“武”古文字形得到验证。“武”字甲骨文金文多从止从戈,但金文亦不乏含有构形部件“王”字之形,其字形如下: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4)

金文含“王”字的“武”

以上含有“王”字的金文“武”可见于利簋、盂鼎、何尊、德方鼎、夨鼎等器物铭文。有学者认为该字是“武”和“王”的合文,或者是武王的专字。其实金文中“珷”和“珷王”两种形式都有所出现,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或者可以说单独出现为“合文”,“珷王”中表示专字,其实这样解释的话就没有原则了,什么时候都是有理的。如果这个字从字形上考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王”与“戈”为同义意符,都表示武器。

从语音上讲,“王”与表示圆斧之形的“钺”上古音读音相近,其语音对比如下: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5)

从语音相近的角度可知,“王”与“钺”当为词语的分化,“王”为无柄之斧,“钺”则为长柄之斧。《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之“扬”亦是一种武器,就是我们所说的圆形斧“钺”。“扬”“王”音近,当是文字的假借,如此亦可证“王”初始义当为斧形武器。

综上所述,“王”字形似斧钺之形,以此象征着王权,后来指称最高统治者,“王”“钺”语音相近,当为词语的分化,“王”与“扬”读音相近,二者为假借关系,皆用来指称与“钺”相像的一种武器。

“父”与“王”同,亦与斧头有关

上文中我们从形音义三个维度讨论了与斧相关的“王”字,而“父”字从源头上考证亦与斧头有关。“父”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6)

甲骨文与金文“父”字

《说文解字》曰:“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又,手也。以《说文》之解“父”字当是以手举杖的形象,以此来彰显家长的威风,“父”之职责为“率教”,承担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任务。许慎之说解为“父”字后起之意而非其原始义,结合甲骨文金文字形亦可见“父”字所举并非杖形,更似最早的斧——石斧。原始社会的石斧实物图如下: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7)

新安县仓头镇冢子坪遗址出土(参3)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8)

参4

通过“父”字字形与实物对比,我们发现石斧的打磨形制与“父”字手中所持之物基本吻合,特别是金文“父”字突出了一端窄一端宽的形状,实则为长条状双面刃的石斧。

“父”本义非家长,而是能参与劳动的成年男子

“石斧”可就地取材,且易于制作,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一般来说,使用这种较为沉重的劳动工具的人为男性,而且多为成年男性,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力气持石斧从事狩猎等须付出较大力气的劳动。后来成年男子便用常使用的“父”(fǔ)来指称,古汉语中“某某父(甫)”的说法,其中“甫”也作“父”,就是成年男子的称谓。《谷梁传·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昧……。仪,字也;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再如孔子的字就是仲尼父(甫),本来“甫”的本义为菜园,与“父”并无关系,这里当是用作假借义。

《说文》:“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段玉裁谓:“经典借父为甫”

“父”字用来指称成年男子之后,“父”字又分化出“斧”字,以区别于表示人的“父”。“斧”字后添加的区别形旁“斤”亦为斧,《说文·斤部》:“斤,斫木斧也。象形。”“析”甲骨文字形如下,正像以斧伐木之形。

何谓王父(字言字语王)(9)

“父亲”由成年男子之意引申而来,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

古时也是男子成年便可为人父,因此“父”之意义又引申指称“父亲”,二者的区别在声调上,表示成年男子之“父”读fǔ,而指“父亲”之“父”读fù。

“父”字的演变轨迹也正说明了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化及家庭的形成。我国古代社会最初为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女性掌握着氏族的最高领导权,有着很高的地位。母系氏族社会世系为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这从最初产生的姓皆从女可知。而“父”字的发展则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生,也正是在父系社会“父”(fǔ)才从表示“成年男子”之意滋生出表示“父亲”之意的“父”(fù)。因此,从这一角度说,“父”字“父亲”意义的出现是古代宗法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结语

“王”与“父”今文字形迥异,且意义差别明显,但从古文字形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二者有着相似点,皆与“斧”有关。“王”字形似斧钺之形,以此象征着王权,后来指称最高统治者。“父”为手持石斧的成年男子,后引申为“父亲”之意,“父”字“父亲”意义的出现是古代宗法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原始图源于窦文宇/窦勇编著《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2.贺友龄,《汉字与文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吕克勇主编,《新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大地传媒;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16年12月。

4.陶雨芳主编,《中卫历史文物》,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5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