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描写画面(名人入蜀记5)(1)

太和全照壁旧址

龚静染 文/图

/名家简介/

贺昌群,四川乐山人。著名历史学家,在宋元戏曲、中西交通史、敦煌学、简帛学、汉唐历史与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许多方面还是开创性的。1950年任南京图书馆馆长,后又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为这两所图书馆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年10月1日病逝于北京。

入蜀记描写画面(名人入蜀记5)(2)

贺昌群

贺昌群回到马边是1939年夏天,即在乐山被炸之后。

马边是位于四川西南边汉彝交界的一座小城,那一带被人们称为小凉山区。贺昌群这次回到故乡实属意外,他原本在迁到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教书,但考虑到战争的变化,便将家眷送回了离乐山有百公里之遥的马边。他这次马边回乡之旅的情况如何呢?叶圣陶先生在1939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昌群来,前日方自马边归。谓二十余年,家乡已非旧观,昔固甚殷富,今衰落矣。散兵流氓,遂成盗匪横行之世界。昌群之来回,由乡人三四十持枪护送,且通知在匪中可以说话之人,乃得成行。途中亲见三尸倒卧于地,皆被枪杀者也。所见种种,非他处人所能预想。”

入蜀记描写画面(名人入蜀记5)(3)

太和全戏台水池“泊戏舟”一角

厚实家业,儿子并未守住

贺昌群是马边县官帽舟黄桷溪人,1903年生,家境贫寒,“父季咸公长年在外助人经商,母彭筠君靠喂猪养蚕作针度日。贺昌群幼年在乡间为富家子弟作陪读,以学习勤奋刻苦,字迹工整娟秀,深受塾师厚爱,施以格外教育。自此习读经书,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这段话是《贺昌群文集》中“贺昌群(藏云)生平及著述年表”中的记述。这是对他童年生活的概括,贺昌群是天资甚高、勤奋好学的孩子,其中“字迹工整娟秀”一句是事实,字如其人,无半点过誉。

贺昌群的母亲略通诗书,贺昌群10岁那年,其母觉得这孩子是可造之材,遂卖了蚕丝,供他到成都去读“新学”,其开明非一般女辈可比。贺昌群15岁到了成都联合中学(今成都石室中学)读书,受益最深。1921年受五通桥“太和全”资助到成都读中学,后来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入学费用由在五通桥经商的堂兄贺昌溪资助,后因堂兄去世,经济来源断绝,仅念了一个学期即辍学。

这段经历也就有了后来的故事。首先“五通桥经商的堂兄贺昌溪”是怎么一个人?他与贺昌群之间有些什么故事?而这似乎都与后来他的回乡之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贺昌群的伯父贺永田是犍乐盐场的大盐商,他本来是个马边的读书人,后来为官方追剿跑到乐山五通桥,经营盐业,成为当地最大的盐商。贺永田的经历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志》有简短的记载:“贺永田字熙隆,光绪年间秀才,因涉嫌反清,逃亡(五通桥)竹根滩。经商致富,家资百万,该地首富。”由于经营盐灶有方,贺永田成为清朝光绪时期岷江流域最大的盐商,他在五通桥用巨资修建了有名的“世明士第”(也被当地人称为“太和全”)。

“太和全”颇值得一说。这座庞大的建筑始建于光绪初年(1875年),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这还不包括与建筑配套的花园、池塘、假山等。“太和全”里共有24个天井,所有的厅、堂、楼、阁、池、榭、亭、廊都围绕着天井转,并达到了一步一景、移步移景的妙境,整个宅园布局严谨,结构精妙。有人曾经拿“太和全”与《红楼梦》的大观园相比,谓之“桥滩大观园”,可见它的规模之大和建筑之多。

贺永田有两个儿子,长子贺昌溪,次子贺昌沛。贺昌群与贺昌溪、贺昌沛是堂兄弟。但是,贺昌溪、贺昌沛并没有守住贺永田创下的厚实家业,笔者在五通桥档案馆查询档案时,看到过1968年整理的贺国干(贺昌沛长子)的自传材料,其中有清晰的记载:贺昌溪曾经捐官做过贵州铜仁府知府,民国成立后回到了五通桥,但在民国早年就去世了。贺昌沛曾经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的同盟会,“到民国以来,他一直在经营盐业,过着富裕生活,没有参加政治活动。父亲因出身在资产阶级家庭,养成了挥霍的习惯,负债累累,后来就破产还债,于1927年去世。”以此,不到百年,贺家就破败了。

入蜀记描写画面(名人入蜀记5)(4)

太和全鸟瞰图(《中国民族建筑》)

诗文相交,逢君一为起膏肓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已经处在衰落的边缘,贺昌溪仍然出资让贺昌群到上海求学。据贺国干的长女、贺昌沛的孙女贺宗炘在2014年4月给笔者所述,当时贺昌群的家在马边,家境困难,他到成都石室中学上学也曾得到过五通桥贺家的资助。贺宗炘还提到过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当时贺昌群在成都读书期间,最小的妹妹被人玷污,家里人觉得是奇耻大辱,逼着她自缢而亡。贺昌群回家后听说这件事,气愤悲伤之极,用刀砍掉了一根指头,并发誓与这个黑暗的吃人社会不共戴天。

1922年,辍学后的贺昌群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译,“是年秋,经王云五执考,贺昌群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搬至上海闸北宝山路商务印书馆侧宝兴里的一个亭子间居住。在此期间,贺昌群得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丰富藏书之便,往来于亭子间与书库,经常彻夜读书。”这一期间,贺昌群靠非常刻苦用功,从1926年起开始学术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历史学界有影响的学者。

实际上,贺昌群的一生受益于商务印书馆,不仅是读书与学问,甚至交友与婚姻皆因商务印书馆而来。他在这一时期认识了叶圣陶、郑振铎、刘百闵等人,其中刘百闵是他的婚姻介绍人,后来贺昌群与夏志和结婚就是他从中牵线。夏志和是夏震武之女。夏震武是浙江名士,早期入仕,后辞官回故里办“灵峰精舍”,讲程朱理学,著作颇丰,从学者云集。而刘百闵就是夏震武的学生,他与马一浮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成为知交,后来任复性书院总干事,是复性书院最得力的发起人之一,后来为复性书院做了大量的事情。

贺昌群认识马一浮是在1937年受聘在浙江大学教书期间,后来战时吃紧,浙大从杭州迁到泰和,他常常去听马一浮的讲道,马一浮学问之宏富为人倾慕,贺昌群对之也是景仰有加。他在《归蜀行纪》中写道:

“泰和四五个月间,与文学院诸友,时至排田村湛翁(马一浮)草堂讲学论道,‘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不料在这家愁国恨中,竟寻到一种人生至高的情绪之和乐。忘生死,齐物我,我曾感到了这样一个境界。”

其实,马一浮在《贺昌群王驾吾两君见过纵谈忘夕,冒雨夜归次日奉简》一诗中也写到了他们相聚时的欢畅:

“瞋龙行雨入清言,未解奔雷一夜喧。树下茅容常在定,群疑何事问风幡。”

实际上,马一浮也非常赏识贺昌群的才华,当时贺昌群将新著《藏云杂著》给马一浮,马一浮读后甚喜,还以《赠贺昌群》一诗,其中写道:

“灵山咫尺能相见,玉海千寻不可量。世智无涯生有尽,逢君一为起膏肓。”

可以说,这一段经历也是贺昌群后来迁居乐山的原因之一。

入蜀记描写画面(名人入蜀记5)(5)

《贺昌群文集》

暂住嘉定,忧患中乍见亲人

1938年6月底,战事日紧,浙江大学又由江西泰和迁到广西宜山,贺昌群跟着把家眷往后方撤退。但他感到非常不安全,便萌生把妻儿送回老家的想法,很快他就辗转回了乐山,寻找栖身之地。这个过程贺昌群在《归蜀行纪》中写道:

我们夜间到了重庆,这里已成人山人海,寸土千金,哪有容身之所,幸顾得老友高毓崧先生替我们在青年会辟了一隙之地。在此留住两夜,备办了些药品,便匆匆乘“民意”轮船上驶嘉定。此地亦有儿时踪迹,从我故乡马边县到成都读书必经之地,山川风物都很秀丽,为川南名胜之区,在此可以遥望峨眉金顶,隐约于云雾间,不知山中接引殿的圣清长老和清音阁的海鹤和尚,依然无恙?

显然,在贺昌群的心目中,乐山是有亲人相依的故地,也是理想的避难之所,他的文字中不乏温情与诗意,大有觅得了一块世外桃源的意思。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是水土不服,一家大小住在乐山就老生病,让贺昌群的美好想法大打折扣。

我们在嘉定四川旅行社住了半月,一家都轮着地病,我自己亦卧了五天,多年不曾患病,来势颇剧烈。大哥从故乡兼程来看我们,忧患中乍见亲人,感激而泣。这十余日想到犍为竹根滩(竹根滩现在属五通桥管辖,当时五通桥属犍为管辖)去探视大伯父和三伯父两家,他们往日的豪华,如今都零落殆尽了。

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这十余日想到犍为竹根滩去探视大伯父和三伯父两家,他们往日的豪华,如今都零落殆尽了”这句。因为他的大伯父就是贺永田,也就是“太和全”的主人;而从“豪华”到“零落殆尽”,贺昌群应该是见证者,对一个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不可能不感受到那种岁月的沧桑。过去从马边到成都,一般是从马边河坐船转入岷江,再上行乐山,而这段路程中必经五通桥竹根滩。贺昌群自然会到“太和全”去见见亲戚,这里有他少时的记忆,不然他就不会在文中表达出那种牵挂来。

豪华庄园,楼台残梦风兼雨

那么,“太和全”到底有多“豪华”呢?这里还值得插叙一番。

“太和全”位于五通桥竹根滩,大门正对岷江和茫溪河的交汇处,迎面而来是一派美景。大门有一块很大的匾,上书四个镏金大字:“四明士第”, 大门上有幅石刻对联,上联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下联是“入则笃行出则友贤”,门前左右一尊威武石狮,有守门的差役,门第森严。当时贺永田曾经用十六挑银子进成都捐官,捐得淞沪铁路会办一职,又给儿子贺昌溪捐了贵州知府,所以他把“太和全”的门庭完全按照四品官的高堂来建造,其目的是要与他朝廷命官的身份相匹配。

“太和全”分东、西厢房。东厢房有“燕禧堂”和“退省庐”,它们组成双重檐楼院落。“燕禧堂”是会客厅,里面悬挂有匾额书画,曾经还供有贺宗田的像;“燕禧堂”正对“退省庐”,是用来休息的地方。在整个宅第的建筑分布中,前半部分主要是客房和仆佣、家丁们的住房,后半部分才是贺家的生活区域;而左面主要以户外活动的场所居多,如“沁亭”“木亭”“草亭”“菱亭”,还在亭子之间建有船房,它们都建在水池之上,池中可以荡舟,这一片属于贺家的后花园。据说整个水池因船房、假山、月桥、亭榭的巧妙分隔,分别种有红莲和白莲,称为白花池和红花池,两种景象豁然眼前。水池的周边还有果木林、木槿花林,树林簇拥之中有“宜簃馆”(簃音移,意为楼阁旁边的小屋),是专门的书房。贺永田深明自然之趣,大院外是岷江支流拥斯江,他认为守着一池死水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又专门从拥斯江中凿了一条水渠,直接把江水引入池中;江边修有一观景楼叫“饮河楼”,蓝底金字匾额,两重米色栏杆,凭栏眺望,一片风光尽收眼底。

据贺宗炘老人给笔者讲述,由于“太和全”太大了,她们小时候玩捉迷藏的游戏都是要划定区域的,不然在如此大的院子中,一旦藏身,根本无法找到。她还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偷想进入“太和全”行盗,但他听人说这个院子像迷宫一样,没有人引路就算进去了也出不来,更何况是晚上。但“太和全”的诱惑太大了,他可能是太想进这个豪门去干上一笔了。小偷很狡猾,想了个绝妙的主意,他在自己经过的地方都上点一根香,这样就可以沿着红色的香头自由行走,精心策划之下,一切看来是天衣无缝。但不巧的是这天晚上有个丫鬟起床上厕,结果发现了香头;这个丫鬟也很聪明,她没有声张,只是把其中的几根香头掐灭了,小偷看不到香头如入迷魂阵,当然等待他的是天亮后束手就擒。

关于“太和全”的全貌,1980年西南建筑学院和四川城市规划院先后到“太和全”进行采访、勘察、绘图、拍照,绘制了一张完整的建筑平面图,从这张图上能够感受得到整个建筑的气势,可以说在四川都少见,在整个岷江一带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大宅门。而贺昌群就在这个豪华庄园中,看到了一个盐业大家族经历的兴衰,在1938年回四川的过程中,贺昌群写有《归蜀》一诗,其中有“楼台残梦风兼雨,多少亲交半不存”之句,从中也可看出他的感叹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