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材的最多,或者是赞叹梅花风韵独胜,或者是赞叹梅花神形俱清,或者是赞叹梅花标格秀雅,或者是赞叹梅花节操凝重。南宋陆凯《赠范晔》诗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人的咏梅诗,除了写闺怨、传友情、寄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好意蕴的佳作。咏梅的作品到了宋代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的逐渐减少,而写梅花意象之美,赞梅花标格之贞的则日渐增多。

梅花古诗中的梅花品种(唐宋诗人笔下的梅花)(1)

梅花古诗中的梅花品种(唐宋诗人笔下的梅花)(2)

宋人喜欢梅花蔚然成风,并且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植梅、赏梅、画梅、写梅的趣闻佳话。众所周知的有那位卜居西湖的林和靖处士,他的一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如石破天惊,为两宋以来的诗坛所倾倒,成了遗响千古的梅花绝唱,以至于"疏影"、"暗香"二词还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南宋诗人王十朋甚至断言:"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侍才。"何以反响如此之大呢?盖因以"疏影"、"暗香"写梅,神形兼备,曲尽梅枝风姿;又以水、月陪衬,更能凸显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趋时附势的高贵品格。"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的这句名诗可视为宋人爱梅心态的生动写照。在这股强大的热潮推动下,宋代的诗人词客大多有多首梅花诗词存世。据载,南宋初有个叫黄大與的,搜集诸家咏梅词400多阙,辑为《梅苑》词集,可见当时文人咏梅风气之盛。而建炎以后,词家填写的梅词就更多了。

梅花古诗中的梅花品种(唐宋诗人笔下的梅花)(3)

咏家蜂起,名流加盟,诗词并茂,量多质好,可以视为两宋咏梅热中的一大亮点。从更深的层次看,一种时代风尚的形成,总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唐代人喜欢牡丹,而宋代人则偏爱梅花,看似只是时尚的差异,其实所折射出来的是,唐代的辉煌与宋代的贫弱。盛唐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富民安,因此象征着华美富贵的牡丹,便走进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从而催生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时尚盛况。与唐代相比,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开国伊始就处在外强的凌辱之下,南迁后更是江河日下,风雨飘摇。于是长期生活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内心脆弱敏感的文化人,便对坚贞不屈,孤傲自洁的梅花产生了日趋浓烈的钦佩感,把他视为抒怀咏志的最佳对象。如果说生活在南宋中前期的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他们以梅花的标格来比拟自己,意在表现抗金图存的爱国之志的话,那么到了南宋末年,在宋亡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很多正直文人的咏梅之作,则是在表达他们学习梅花洁身自好,宁可当亡宋遗民,也不愿意委身事元的悲苦无奈的心态。正因为有这样动荡变化的社会背景,宋代文人才生发出了化不开的梅花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