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罢密州任,移知河中府。行至济南,在弟弟苏辙家住一个多月,时苏辙在东京,兄弟二人未能相见。翌年二月,东坡至郓州,子由特地赶来相会。此时,兄弟二人已分别七年了。这期间东坡又接到徙知徐州的任命,于是子由陪同东坡来到徐州。

苏轼苏辙兄弟间感情亲密无间,人所共知。《宋史苏轼传》甚至说:轼辙兄弟情笃,近古未有。

两兄弟在徐州相聚一百余天。或携手同游,或秉烛夜话,常常忆起十七年前夜宿怀远驿时那个风雨之夕的旧约。快乐的日子总是嫌得短促,一晃到了熙宁十年(1077)八月,子由将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与东坡在徐州告别。行前,兄弟会宿逍遥堂,子由抚今追昔,无限感慨地写了两首七绝留别东坡:

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

(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飘泊在彭城。

(二)

秋来官阁凉如水,别后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诗见《栾城集》,转引自孔凡礼《苏轼诗集》卷十五,p746)

简注:

(一)逍遥堂,在徐州府署后。彭城,徐州古称彭城。

(二)秋来,苏辙离徐州时在九月。山公,晋代山简。李白诗:笑杀山公醉似泥。

散绎:

(一)

逍遥堂后面有大树高高耸入云霄,

常常在夜半时分送来风雨的声音。

正因对床听雨旧约实现而错欢喜,

却忘了我们四处飘泊相会在彭城。

(二)

秋天到来,徐州官阁中清凉如水,

我走后,你像山简一样滥醉如泥。

醉卧在北窗之下谁来叫也叫不醒,

冷风吹动松枝竹叶只听雨声凄凄。

品读:

《栾城集》此诗诗前有小引:“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韦应物)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遵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苏辙诗第一首是触景伤情,写逍遥堂萧萧风雨引起他追感“旧约”。妙就妙在“误喜,不知”四字,误喜是空喜,等待的依然是离别。不知,是误喜的嘲弄,漂泊彭城,当然并无可喜之处。

第二首是想象自己离去后苏轼的孤独。秋凉如水,滥醉如泥,困卧不起,风雨凄凄。给人造成清冷凄凉,孤独寂寞的气氛,比第一首有更浓郁的感伤色彩。苏轼在和诗诗题中所说的“读之殆不可为怀”,当即指此。

欲知苏轼和诗如何,请诸公再看明天的那篇:《弟兄唱和逍遥堂(二):苏轼和诗七绝〈子由将赴南都〉》。

附图八幅,今日徐州风光,苏轼像,逍遥堂后千寻木。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1)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2)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3)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4)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5)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6)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7)

原创七绝俏新娘一首(弟兄唱和逍遥堂)(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