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世太史第(老屋记忆安庆世太史第)(1)

1990年朴老携夫人在天台里

我家的老屋在安庆天台里,天台里自明代即有名,传说它是戏曲作家阮大铖的房子,街上明代原有刘状元府和阮大铖家相望,因刘、阮入天台山的故事而名天台里。这房子清后期改建为五进院落,其第四进中屋原是赵朴初出生地,安庆世太史第(现赵朴初故居)赵府即座落于此。从小在赵府长大的我对老屋有着无尽的深情。

安庆市世太史第(老屋记忆安庆世太史第)(2)

世太史第

老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长形,东西长约5O米,南北宽约100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世太史第风格集北南方之精华,七进五院,一园一场,整体布局为深宅大院,是皖西南地域古建筑的一大特色。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于1957年9月在世太史第出生。

幼时记忆中的老宅巳破旧不堪,且外来户居多,南面正门已被安庆报社印刷厂占用,并在中庭院隔墙。北面我们赵氏家后人,基本是四代翰林赵曾重后代与外来租户共住。因正门无法进入,改从西北角通道进入,入口不足十米斜坡一老井,再往里走见一小木制二楼(西二楼),楼前直进一墙门,里边就是U型庭院式二层楼,是天台里核心建筑,两层大约2千平方米。

这老屋居住很多赵家人,赵家直系第四代翰林赵曾重是我母亲的爹爹,他子女众多,母亲的父亲是老五,姓赵恩莹字显庭,是安徽省高等学堂毕生安大外语秘书,他共有子女十人,长女赵荣琳又名韫如,三女赵荣瑺,四女赵荣玖,六子赵荣璠。除了母亲一家人在此居住外,还有赵恩铨四爹爹,两个儿陆赵珩和陆赵玮,赵恩襚六爹爹之子赵荣瑷又名赵景遽。赵恩镗八爹爹之子赵荣璩。基本都是恩重一支后人。当时居住仅两位恩辈老人,赵恩豹爹爹和恩遂夫人,其余都是荣字辈,我们属锡字小辈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在此的最后一批赵家人。

安庆市世太史第(老屋记忆安庆世太史第)(3)

四代翰林(故居东一进)

走进老屋的院内首先见到赵恩豹,我小时叫三爹爹,他一生未婚,独居在西二楼梯下一小间。据说他还是地方人民代表。记忆中见他手持一棍,常坐在门口花圃前,目的不让小孩破坏花木。这是宅屋辈份最大的爹爹,颇有长者风范。西二楼上住的是赵荣琚舅舅一家,他的五个子女年龄与我相仿,表兄姐妹常一起玩。荣琚舅舅在安庆市重工业局工作,他常来我家说家史,他对赵家史通透知晓

老屋一楼的楼下住着赵荣璠,我们叫他毛爷,是我母亲最小弟弟,在安庆肉联厂工作,一生未婚,毛爷与我大姨三姨家生活一起,他在市肉联厂工作,那年代托毛爷的福,我们偶尔吃到厂里照顾内部职工的猪骨头,这就是一件令全家人高兴的事了。

老屋西二楼右下楼住的陆楚白,我们叫四舅,他是省民盟安徽省常委。八十年代初退休回到天台里,也是一生未婚。他戴着一付金丝眼镜,穿着中山装看起来很有学者风范,他与我大姨赵韫如在一小过道烧饭,他是具有内在文化和个性的文人。他与朴初舅舅关系颇深,书信不断,时常写七八张纸的家书。

安庆市世太史第(老屋记忆安庆世太史第)(4)

再进入庭中后楼,门口住的赵荣瑗我们称葵舅舅,他是安庆三中英语教师,后调安庆师院任教,他娶了文化水平不高的妻子,因为对他的母亲能够照顾。他极为孝顺,母亲孙氏长期卧床,于是把马桶放在床边里,日夜护理。可是他性格古怪,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则容易愤怒和激动。

老屋后右边楼下住着陆赵玮,我们称六舅舅,他历史曾任过伪职加上扣上四类分子帽子,所以一直在院内不受欢迎,直到八十年代当上省文史馆员,才有所好转。

后楼左边住着赵韫如大姨,我们大家称她为大大,当时她是年龄最大的省文史馆员,满腹经文。她一生未婚,皮肤净白,体态福胖,她是典型和蔼可亲的大姐,照顾家中的弟妹。大大一生为人大方,过去靠弟妹资助,后文史馆员工资也入不敷出。她穿着随便,不修边幅,与四爷一起生活。大院小孩只要叫她大姨奶奶,立即从口袋里拿出糖果或饼干给他们吃。老屋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是公认的大好人。

赵荣瑺三姨,大家称之为三姑,在安庆汽车公司二队工作。她有一子一女。她眼睛高度近视,一次洗衣因近视不慎掉入大院水井中,幸亏被人发现被人救出。我母亲赵荣玖则住在后二楼左上角房,我们姐弟三人,和大姨,毛爷、三姨一起吃住,七十年代我家搬出去了,但我们还把老屋视为自己家,几乎天天去。

赵府的一砖一瓦都留有我珍贵的记忆。赵府的大门高挂一幅匾“物华同春”,这是嘉庆皇帝所赐。李鸿章为翰林赵昀女婿,所书“四代翰林”高挂在中堂上,可见证赵氏家族的兴旺。赵家自太湖望天乡赵文楷状元出来,其子赵昀买了此宅,从此赵家书香和人气始终在天台里发杨光大。其子赵继元,及其后代赵曾重都在此居住和生活,大院是养育了赵家几代翰林的福地。从这走出去许多精英,成为明清两代以及新中国的人才。

安庆市世太史第(老屋记忆安庆世太史第)(5)

中国政协主席赵朴初出生在这里,三岁去太湖了寺前河状元府。朴老90年回到故居见诸多变化,不免感慨万千。赵家许多名人辈出,赵昀的小儿赵继椿,大家叫他八公公,时任省议会主任。据说他是赵家的掌门人,也是李鸿章小舅子。赵洛是中国古籍出版社长。赵伦士是安大教授一位大教育家。赵荣深是京剧表演家,程派创始人。赵曾俦是历史学家、黄浦军校教官。许多赵家后人五十年代在大院长大。赵荣琚舅舅之女赵雯现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抗日战争时,为了躲防,居住这里的赵家人都去了老家太湖避难,抗战结束才返回。我妈一家去了太湖北中乡。世太史第给日本人占领。解放后,赵氏家族大部分人虽不在老屋居住,但常来此串门。来得最勤的是曙初舅舅(赵朴初弟弟)和锡厚表哥,他家搬到锡林街住,我也常去他家。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但赵氏家人是和睦的一家人。在赵府被房产局东所菅理的时候,由于许多外来户纷纷来此落户,大院一半房分给了安庆报社,另一半宅屋则改门从后门进入。进来便有一口老井,过去居住在老屋人靠这井吃用。由于外来住户多,宅屋到处都盖房,破烂不堪,西南角有一厕所,臭不可闻,无处下脚,卫生及环境极差。我们居住在此的赵家人没有自己的优越感了,但邻里之间关系很融洽。我家与隔壁宣妈妈家相处很好,有一次我与她儿子捉迷藏,躲在她家大木箱里,不巧箱扣卡住,幸好宣父听到箱内动静,把箱子打开,我才免于一祸。

赵家人受家庭的影响,个性突出。首先讲没成家的不少,如赵韞如,陆楚白,赵荣璠。其次有些人性格怪,如赵景遽舅舅,他教外语水平高,脾气也大。我见过他发脾气的样子了,手直抖,眼直瞪。再说荣璠舅舅,个人卫生不讲究,平时烟瘾很大,家里摆设很凌乱。赵韞如大姨也是愿意读诗说文,不大愿意收拾房间打扫卫生。

安庆市世太史第(老屋记忆安庆世太史第)(6)

世太史第现在的后花园一角

2005年政府收购修建赵朴初故居,我们赵家人分到很小的补偿款,天台里是赵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只有国家管理才能永久性保留。每次带亲朋故友回天台里老宅,旧时情景历历在目,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虽然过去生活条件不好,但赵家人文化和传统,加上邻里乡情,是高楼大厦无可比拟的。赵家在外的亲戚回安庆,都来天台里看看回忆过去。赵朴初舅舅也回来几次。他在此出生,许多思乡的诗文来源于赵家的文化根基。虽然朴初舅舅弟妹一家都搬在外住,他弟和侄儿们常来老宅,所以对天台里有着深厚感情。赵家许多故事都发生在此,见证四代输林家族的变化,也是一个封建和文化之家的变迁。老屋是我童年的一个美好记忆,我一直感受着它的温暖。(作者:孙志远)

安庆市世太史第(老屋记忆安庆世太史第)(7)

世太史第现在的后花园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