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实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国产情景喜剧片。当年看的时候只是图个热闹,而今回想,发现这部剧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重组家庭的爸爸夏东海带着小雨小雪,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妈妈刘梅带着儿子刘星,生活在一起,算得上十分和睦。
然而三个孩子中,刘星总是挨骂最多,每次夏爸刘妈吓唬小雨,杀鸡儆猴,都会拿刘星开刀。家里有人闯祸了,大家总是先看刘星。刘星难得考一回好成绩,都会被怀疑作弊。
最过分的是,有一次刘星抱怨说自己在家总是不受重视,连亲妈都忽视他。然后全家就决定一起出去玩。结果弄来弄去,最后啥都带了,唯独漏了刘星。又一次验证了刘星果然是家里最不受重视的孩子。
如果分析客观原因,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很多刘星受忽视的理由。首先,跟刘星相比,姐姐小雪是个学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家里挣得了很多荣誉,又是个敏感纤细的女孩子。弟弟小雨年龄还小,长得又可爱,圆头圆脑的,作为家里的老幺,受宠是必然的。
再看刘星,成绩不如姐姐,乖巧不如弟弟,加上脸皮又厚,不被待见几乎是必然的。
其次,作为重组家庭,虽然夏家看着其乐融融,但本质上还是脆弱的。刘梅作为一个后妈,肯定不能对夏家姐弟太过严厉。一方面要担心孩子容易有想法,太凶了他们会觉得:果然不是亲妈。另一方面也要担心吼了夏家姐弟,夏东海会有想法。很多重组家庭就是在这些小猜疑中,裂缝越来越大。
夏东海作为一个父亲,表面看一碗水端平。但他对刘星就没有刘梅对小雨小雪那种小心。夏东海甚至觉得,刘星没心没肺,随便说啥都可以,随便怎么对待都没问题。
有一次刘星随口说:“我还是不是你亲儿子了。”按理说夏东海打个哈哈就能过去了,他居然说:“别说,你还真不是我亲儿子。”
此消彼长,就显得刘星两边都不受宠。特别委屈。
第三,这毕竟是个电视剧,为了节目效果,就像综艺节目里,也大多有一个团宠也有一个团欺,刘星扮演的就是那个受欺负的角色。
以上理由都很充分,但这都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家人间的互动,也充斥着大量的刻板印象。
随着二胎开放,如果你们仔细观察多子女家庭,就会发现即便是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地位,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几乎都是固化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剧《请回答1988》,德善家有3个孩子,姐姐成绩好、脾气大,弟弟又是男孩,德善总是最受忽视的那个。
家里买鸡,两个鸡腿,总是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只剩两个荷包蛋,也必然没有德善的份。
由于跟姐姐生日接近,每次家里都是给宝拉过生日,再拔掉两个蜡烛,顺带着给德善也过个生日。
德善的父母都是好人,他们也不是故意要忽视老二,只是长期相处下来习惯了这种模式。
德善有次爆发,哭诉为什么一家三个孩子,受委屈的总是她。德善的爸爸带着歉意,给德善买了个小蛋糕,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请你多体谅一下吧!”
结果一转头家里发生煤气泄漏,爸妈的第一反应还是去救姐姐和弟弟。等坐下来歇了半天,才想起来德善还在屋里呢。
为人父母,也是会给孩子贴标签的。有的孩子内向敏感,父母就不敢跟孩子说重话。
有的孩子脸皮厚,打过骂过,过会就像没事人一样。父母就会对他更随意一些,有情绪了也丝毫不加以克制,悉数发泄到他头上。
还有的孩子特别乖巧懂事,父母就专门在他身上省钱,出门也不给他买水,衣服都给穿二手的,然后在亲戚朋友中四处夸赞:这娃懂事,从来不要东西。知道节约,会心疼爸妈。
德善善良、懂事、会体贴父母。宝拉却吃不得半点亏,稍微一受委屈就炸了锅。父母也会欺软怕硬,他们会衡量,如果只有一份资源,不给宝拉,她会吵得家无宁日;不给德善,只要说两句漂亮话,夸一句“德善真懂事”,就能混过去了。
长此以往,父母对待不同孩子的方式就固定了下来。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还好一些,毕竟父母给的关注会更多,当唯一的一个孩子心情变化的时候,父母能察觉到,并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策略。多子女家庭,父母每天都忙成陀螺一样,真的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觉察每个孩子的小心思。
刻板印象显然更好用。
夏东海家就是如此。刘梅一天要照顾3个孩子,还要工作,显然压力很大。对小雨、小雪,她不能说重话,沟通的时候要斟酌言辞。加上刘梅本来也不是轻言慢语的类型,说话嘎嘣脆,快人快语,教育方式相对也简单粗暴。刘星就是刘梅的情绪宣泄出口。
她憋着不能对小雪说的重话都可以对刘星说。在她看来,刘星脸皮厚,随便怎么骂他,随便怎么对待他,他都不会受伤的。外加刘星是亲儿子,再怎么骂,他还是她儿子。
刘梅的态度,又决定了家里其他成员对刘星的态度。一个家庭中话语权最高的人对另一个成员的态度,会间接决定其他成员对这个成员的态度。
举个极端的例子,之前我朋友爸爸养了一条狗。老头把狗当亲儿子养。孙子去拽狗尾巴,他就把孙子凶一顿,老婆忘记买狗粮,也被他一通说。后来这狗在家简直称王称霸,睡觉要上床,吃饭它先尝。狗都如此,何况人乎?
刘梅对刘星态度随意,连带的夏东海也不把刘星当回事。小雨小雪有样学样,刘星自然就成了家里的三等公民。
那再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不是那些看起来没心没肺,脸皮厚的孩子真的能“刀枪不入”,随便怎么说都行?
当然不是,调皮的孩子也有心。
皮厚很多时候只是孩子的保护色,他们以为只要表现得不在乎,挨骂的时候就不会看起来那么可怜了。就像刘星,他改变不了刘梅动不动就骂他的事实,可姐姐弟弟都在一旁看着呢,怎么办?假装不在乎啊。
作为孩子,是没办法主动改变亲子沟通模式的,父母又图省事不愿意改变。最后就只能不断重复相同的沟通模式。
父母打骂孩子,孩子只好表现得满不在乎的样子,父母又反过来说:这孩子就是这样,油盐不进。相当于他们通过贴标签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孩子其实也同样渴望父母关注他,主动了解他隐藏在伪装之下的真实想法。
或许刘星自己都没发现,他总是捣蛋惹祸,未尝不是获得父母关注的手段。
比学习他不如小雪,装乖卖萌比不上小雨,只有当他调皮捣蛋的时候,妈妈才会把注意力百分百放在他身上。
这就是刘星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