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八卦徒·宋叨叨原创发布,感谢您的点击,期待您的喜欢。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

引言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这样一位女演员。

她见证了新中国电影发展全历程,参演过许多影片,诠释过诸多角色。

但对观众而言,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她没拿过超高片酬,亦没有万人追捧,一直隐藏在角色背后,却无愧于明星称号。

她心怀大义,不炒作,不浮夸,踏踏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既可爱,又可敬。

她,就是老艺术家于蓝。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

一、少年立志

1921年6月,于蓝出生于辽宁鞍山,本名于佩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生长于东北的她,整个童年都过得颠沛流离。

未满周岁,就被父母带着,迁居到了哈尔滨。

8岁那年,于蓝的母亲去世,因为无人照料,她只能投奔留在沈阳老家的祖父。

不久后,他的父亲就给她找了个后妈。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后妈是个和善人,并没有苛待她。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3)

1931年,年仅10岁的小学生于蓝,在松花江畔,亲历了那场殃及东北的“9·18事变”。

沈阳被日军占领后,她不得不随着继母背井离乡,逃到河北张家口。

三年后,于蓝小学毕业,转到姑姑任教的天津某中学继续读书。

虽然,当时的于蓝不过十三四岁,还是个娇娇弱弱的女孩子,但国难当头,却巾帼不让须眉。

“一二·九”运动时,她还曾走上街头,前去声援。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4)

“七七事变”后,日军攻占北平,华北沦陷,于蓝不得不辍学在家。

因为不愿意在日占区当亡国奴,于是,她悄悄离家出走,去找抗日的队伍。

在此之际,她改名为“于蓝”,以此寄望中国早日从日军侵略的阴霾中走出来,人们都生活在晴朗的蓝天下。

然而,她的这次出走并没有成功,刚离家没多久,就被家人拽了回来。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5)

虽然家人一拦再拦,但她抗日救亡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

无奈,此时的华北,进入了“行路难”的暴雨期,她只能在家等待机会。

8月底,经同学介绍,于蓝联系上中共做地方工作的负责人,几经周折,终于抵达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

后来,于蓝又随着队伍跨过封锁线,在1938年秋天,赶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延安。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6)

二、红色爱情

在延安的清凉山下,17岁的于蓝开始了新的生活。

因为自小喜欢文艺,她就一边学习,一边参加业余演出,为抗日做动员宣传。

完成学习后,于蓝被调入“鲁艺工作团”,当起了话剧演员。

也正是这次调动,让她结识了此生挚爱——田方。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7)

一次,于蓝在台下看话剧《到马德里去》,蓦然发觉,舞台上那个黄头发的“西班牙士兵”,十分面熟。

仔细一回想,她心中一惊,“哎呀,这不是大明星田方嘛”!

15岁那年,她曾看过一部影片,名为《壮志凌云》。

影片里的男主角,是一个叫田德厚的农村青年。

他爱上了一个漂亮姑娘,但国难当头,却舍小我为大我,挥别心中所爱,与昔日“情敌”共上战场,保家卫国。

最终,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之下,不幸牺牲。

而田方,就是那个扮演田德厚的男演员。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8)

一个光芒四射的大明星,竟跑到延安,穿着布衣粗服,和大家一起抗日。

这个发现,让于蓝的心怦然一动,不禁对田方又多了几分钦慕。

随着在剧团的相处,于蓝发现,田方不仅演技好,什么角色都能驾驭,而且一点也没有明星架子。

团里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谁有难处他也都会挺身而出。

在她心里,田方俨然是一个活在现实里的英雄。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9)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没等于蓝流露出爱慕之情,一直暗暗喜欢着她的田方,就托人向她转达了自己的情意。

被自己的偶像点名,于蓝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想也没想,便连连点头。

后来,田方告诉于蓝,其实他第一次看到她,就已目成心许,深深地爱上了她。

就这样,两个人坠入情网,开始了他们“非同一般”的爱情故事。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0)

尽管田方大她10岁,结过婚,还有两个孩子,但于蓝却毫不在意,只觉得他成熟稳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

他们二人心意相通,志趣相投,又因为共同的理想,共聚延安。

这种灵魂上的默契,很快就突破了一切的世俗阻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1940年的冬天,19岁的于蓝,如愿戴上了大红花,成了偶像田方的结发妻子。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1)

婚后不久,于蓝就将田方与前妻生的孩子接到身边,与他们一起生活。

就这样,他们在战火纷争的年代里,寻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现世安稳。

在生活中,他们彼此依靠,相互扶持,日子过得比蜜甜。

在事业上,他们一起演出,宣扬抗日救国思想,是炮火背后的可靠战友。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2)

在田方的指导下,于蓝的演技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她参演的多幕秧歌剧《周子山》,还获得了延安陕甘宁边区“甲等文化奖”。

经过舞台上的多年历练,于蓝很快就成了剧团里的“台柱子”。

25岁那年,她迎来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女主角,在曹禺先生的话剧《日出》里,饰演陈白露。

事业开花的同时,她还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田新新和田壮壮。

恍惚间,她甚至觉得炮火隐去,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

可现实中,她与丈夫田方,却一直坚守在属于他们的战场。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3)

三、银幕光影

抗日胜利那年,为了筹建新中国电影基地,田方与战友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敌人紧逼的长春。

一天之内,将当时远东最大电影制片厂里的设备,全部运往鹤岗。

靠着这些设备,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成功建立。

很快,这里就成了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4)

随后,于蓝回到自己的老家,随东北文工团一起进入长春,继续在舞台上,为抗战做宣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于蓝的丈夫田方被任命为北京电影厂厂长,转战幕后。

而她,却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银幕生涯。

她参演的第一部影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筹拍的剧情片《白衣战士》。

电影里,她扮演的是一位“南丁格尔”式的医疗队长,带领医务工作者,顶着硝烟炮火,给战场上的士兵救命疗伤。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5)

此后不久,于蓝就转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丈夫团聚一堂。

在这里,她又先后主演了《翠岗红旗》、《龙须沟》等影片。

为了在演技上有所精进,1954年,于蓝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进修。

当时,田方送给她一个笔记本。

扉页上,他认真的写了6个字:“做一个好学生”。

当时新新、壮壮年纪还小,田方知道她放心不下,于是嘱咐她,不要牵挂孩子,家里的事有他照应。

进修期间,他们的小儿子田壮壮患猩红热住院。

病情严重之际,甚至收到了医院的病危通知。

田方为了不影响于蓝进修,愣是瞒着,没告诉她。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6)

心无旁骛的进修了两年之后,于蓝对演员的理解愈发深刻,演技也更上一筹。

自此,她开始在银幕上,大放光彩。

1960年,她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饰演母亲周莲。

这一角色,需要从青年,一直演到老年,非常考验演技。

于蓝凭借自己细腻生动的表演,完全把周莲给演“活”了,并凭此获得了“莫斯科第二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后来,她又被文化部评为“中国22大影星”之一。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7)

四、红岩江姐

1961年底,于蓝因病住院。

在病床上,她从《中国青年报》,读到了正在连载的长篇小说——《红岩》。

读罢之后,于蓝深受触动,认为应当将它搬上银幕。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8)

这个念头萌生不久,她就先后接到了导演欧阳红英和水华的来电,两个人都邀请她与自己合作,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

最后,三个人聚到一起,用一年多时间,到北戴河、成都、重庆等地收集资料。

不仅采访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还找到小说中的原型,以及与他们接触过的人,并写下30 多万字的走访笔记。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19)

资料搜集的差不多了,他们就开始着手剧本。

可前前后后写了三稿,结果都不如人意,于是,他们就找来剧作家夏衍帮忙。

看过剧本后,夏衍当即答应,并建议以江姐为主线,来贯穿整个故事 。

四天后,夏衍就将《红岩》的电影剧本,送到了他们手中。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0)

除此之外,电影的片名,也几经周折。

原本,想延续了小说的名字,定名《红岩》,周恩来总理看后,建议改名为《江姐》。

这时,于蓝提出,影片讲的是一群地下革命工作者的故事,江姐虽是主线,但并不是唯一主人公。

经过讨论,周总理从叶挺将军的一首诗中,取了“烈火中永生”这五个字,为该片命名,并由郭沫若亲笔题写。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1)

谁料,凝聚了这么多人心血的影片,江青审看后,不但不支持,还要求批判。

无奈之下,于蓝只好请周总理前来过审。

周总理看完后,让电影局和文化部的领导都提出意见,综合多方汇报,对该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此,电影《烈火中永生》才得以上映 。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2)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以于蓝、赵丹为首的演员们,将地下党员那种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诠释得淋漓尽致,感染了无数观众。

于蓝在影片中穿着蓝布旗袍、披着大红围巾,坦然走上刑场的“江姐”形象,也成为烙印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记忆。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3)

五、告别银幕

《烈火中永生》的成功,虽然造就了于蓝演艺事业上的高潮,却也让她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黑暗的一段时光。

1966年的夏天,在一个看起来极为平常日子里,一群年轻的后生,气势汹汹地闯进他们家小院。

将田方和于蓝赶到院中,在烈日下罚站。

然后,当着二人的面,把他们珍藏的电影资料、文学名著,毁之一炬。

随后,他们被送到北影厂的“牛棚”,接受监督劳动。

一夕之间,于蓝和田方就由影视明星、开国功臣,变成了被批斗的文化罪人。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4)

时间一晃,就是8年。

多年的严酷折磨,让田方积郁成疾,不幸患上胆管癌。

1974年8月27日,63岁的田方再也支撑不住,与世长辞。

与此同时,于蓝也迎来了自己表演事业上的滑铁卢。

电影《侦察兵》的放映时,她通过银幕,看到了自己的大特写。

猛然发现,自己饰演的“孙大娘”,右脸在不受控制的微微抽搐。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她早年间,在干校摔伤,导致右脸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

因此,她的银幕生涯,彻底画上了句号。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5)

令她庆幸的是,在她和丈夫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儿子已经长大成才,并从他们的手中,拿过了接力棒。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

她和田方的小儿子田壮壮参加了导演系的考试。

考试中,有一道影片分析题,要分析的恰好是他父亲参演的电影《英雄儿女》。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6)

观看影片的同时,父亲生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田壮壮不由得感慨万千,很快就完成答卷,走出了考场。

不久后,他就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成了同窗,并一起成长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7)

1981年6月1日,60岁的于蓝受再担重任,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

年已花甲的于蓝,再度起航,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完善,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可以说,她这一生,都在当着傲骨红梅,“千里冰霜脚下踩,一片丹心向阳开”。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8)

结语

时至而今,1921年出生的于蓝,已经99岁,马上就迎来了期颐之年。

从17岁投身革命到如今,这80多年的时光里,她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繁盛的全过程。

历史的动荡,时代的沧桑,从未改其本心。

如今,于蓝虽是满头银发,但依旧笑容可掬,她用一生奉献,将自己活成了最可爱的人。

与现在的明星比起来,她才是那个该称之为“偶像”的人。

江姐2010(江姐于蓝进延安)(29)

注:本文所用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