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石王氏家族(窎桥王氏溯源及淄博大窎桥古建筑群)(1)

窎桥王氏族谱

苏仙石王氏家族(窎桥王氏溯源及淄博大窎桥古建筑群)(2)

王氏族谱和王氏一家言

苏仙石王氏家族(窎桥王氏溯源及淄博大窎桥古建筑群)(3)

大窎桥古建筑群特点

1)窎桥王氏溯源

山东淄川窎(diào)桥王氏,是淄川的望族。自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立《王氏世谱》,启今已330余年,其间历经十二次续修。历次续修的《王氏世谱》中均载:窎桥王氏始祖王贵是于明代初年从河北枣强县迁徙来的移民。贵祖的上源始终是一个未知谜团。

清代窎桥王氏名人王培荀的著作《乡园忆旧录》中,对先祖王贵的来历也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说明王贵的上源。

近年来,聊城的王家国先生在编修十二次家谱时,走访了许多地方,后来在肥城王晋庄《王氏族谱》上,发现了王贵曾祖父叫王铎。世系图为:铎——捷——自科——贵——复礼

——复存

由此可知,肥城王氏为复礼之后,淄川窎桥王氏为复存之后,均为贵祖之后裔。

知道了王铎是王贵的曾祖,那王铎的上源呢?湖北的王树蕲先生,经查阅现藏于浙江天一阁的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淄川县志》,从这部距今五百年的县志中查到了王铎先祖的信息:

明代嘉靖年间,淄川县令叫王琮,字肖寅,他是从福建考中进士之后,才调任淄川县令的。他为官有政声,任县令两年后,请淄川人王纳言,为其已去世20年的祖父王恬,字寅庵,撰写了墓志铭。后来,王琮在编纂淄川县志时,将这篇墓志铭载入了《淄川县志》之中。据此推测,王琮在淄川为县令之后,子孙遂家于淄川,因此,才繁衍出了淄川窎桥王氏这一大家族。

据王纳言撰的《王寅庵墓志铭》所载,王铎的曾祖父叫王恬,即王寅庵,他生于1448年,殁于1527年,享年80岁。墓志铭载:“按参议公姓王氏,讳有恬,字德安,别号寅庵。先为河南光州固始人。至五代时,二十四姓从闽王入闽,遂家于长乐之东峰。宋末(1279年),始祖讳泽祖者,复徙于菊潭金山下居焉。今为长乐人。父讳明哲,字克恭,别号筠坡,以公(王琮)贵封奉政大夫、户部郎中。性倜傥,喜施予。尝捐田疏渠,与乡人共水利,至今目为“王氏渠”。母林氏,封太宜人。生子三,公其季也。二兄皆蚤逝。公生有令质,颖慧清弱。稍长,榆邑庠生、弟子员。折节读书,无问寒暑。或以挣(攝?)生,沮其力学,辄咈然曰:“天若祚王氏,吾当元吾宗,安忍与腐卉同也。”遂博极群书,领成化辛卯(1471年)乡荐。以父筠坡暮年乏侍,不赴礼闱。至乙未(1475年),登谢迁榜进士第。授南都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

寅庵公“配李氏,赠宜人。继马氏,封宜人。庶余氏,生男五:长试,次赞,俱蚤逝不嗣;次诏,肖寅父,儒雅通经,显融指日;次诚、谋,俱隐德弗耀。女五:长适同邑士人刘文炼;次适李源、陈协、刘文聪、周廷梓。孙男八:长琮,即肖寅;次瑄、琦、瑭、瑊(此字不清)、珍、琇、瑛,俱谨饬业儒。曾孙六:鏊、釴、铎、銶、锦、锴,亦皆歧嶷不凡。”

从以上部分记载得知,王铎的曾祖父王恬,别号寅庵,祖籍河南固始,先祖随王审知入闽,后家于福建长乐。王琮即从长乐考为进士,为官于淄川,遂家于淄川繁衍至今。

其世系一线图略为: 泽祖……明哲—寅庵—诏—琮—鏊—风

—铎——捷—自科—贵—复礼

—复存

淄川窎桥王氏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地,编谱统计已五万多人,暂未入谱者亦有数万。

(1)窎桥《王氏世谱》和《王氏一家言》

雍正十一年王氏世祖亦凛公《续修世谱小言》中提到:“我王氏之有世谱也,银台子下叔创之于始,岁贡雪因叔成之”。即银台公(王樛)之初衷,雪因公(王橘)之肇修。沣泉窎桥王氏明兴由冀州枣强迁居淄邑沣泉,至此,三百余年间始有世系可按。后历代先贤,砥节砺行,平步青云,世谱不断增补和纂修,日臻完善,至今已十二次续修。

《王氏世谱》是淄川窎桥王氏记载始祖王贵至今繁衍的情况,历经600余年。康熙二十二年(1682)第一次修谱至解放前民国6年(1917)先后十次修谱。历经83年后在2000年和2012年又进行了两次续修。现谱书6卷本,页码3300页,上谱人口约6万人(不包括第十二次修谱竣工后发现的肥城一支,是始祖王贵长子,分居王晋庄、牟庄等多个地方,人口约几万人。结束了谱书中空缺的几百年,复礼一支去向及八世图传说之迷。并从始祖贵上推了三代,至今合谱正在进行中)

窎桥五氏在明清200年间的辉煌时期,缴荣冠带者1490人,仕途学儒层出不穷,在当时实称旺族。清雍正十一年谱(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道光二十年谱(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经过十二次续修家谱日趋完善。上谱人多,页码多,最后对家谱有所改进。辈世循环,加以页码串连,便于查找。每人立有小传,对个人身世及家庭情况大致了解,对研究历史提供了依据。

《王氏一家言》乃淄川窎桥王氏一部家族藏书,记载本族成员明清时期文学创作,文学近100万字。体裁多样,有诗词歌赋,文启疏铭,内容涉及国计民生,风土人情,名圣古迹,政治、文化、经济各个方面。

此书当时印数极少,只供家族祠堂及少数族间权威人士收藏。历经风雨动荡,几经失传,多亏维君公精心收藏,幸存一部。晚年传与克贵公,可谓来之不易。据说青岛市图书馆还收藏了一部。

《王氏一家言》初创于乾隆癸亥年(1743),由海州公之孙如英公搜集整理。第二次续修由培荀公侄子绍德公主持整理。前二次均为手抄版本。第三次续修于民国七年(1948),也就是第十次续修《王氏世谱》的后一年。怀琪公慷慨石印,得以传承。三次续修,增至为15本,28卷,近百万字的著作,书中展示了先祖匡扶正义之胆,忧国忧民之心,赞美祖国山河之美,廉洁奉公之德,处世为人真挚交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王氏一家言》不包括培荀公的著作,因其在四川荣县等地任职期间,著作颇丰,有十四部之多,大部分已刊行于世,国人分享。正如绍德公序中之言“著述十数种刻有专集行世,书卷繁多,集隘不胜登,就不必登也。且叔父《管见举偶》一书,蜀人又重镂板,流传遐尔,更非一家所得私藏也”。

《王氏一家言》贵公仅存一部民国七年版,已腐朽至极,不胜翻阅,为了保护传承,在贵公主持下于2003年进行了排版印刷,在2013年又对原书进行了影印出版,保持了古朴大方的原版面貌,奉献给家族和社会。

(3)窎桥王氏——淄川的名门望族

窎桥王与新城王不仅同时崛起,始祖还同姓同名,都叫王贵。窎桥王的发迹,也遵循了明初移民家庭到明中期才“五世其昌”的发展规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王家终于通过读书、科举,走上了仕宦之路,振兴家业的第一人首推王崇义。

窎桥王氏禀承祖风,多有忠君爱民,洁身廉政,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之士。王崇义是窎桥王氏第一个进士,比新城“王半朝”家第一个进士王重光还早三年,是明中期淄博地区较早考中进士的人物之一。王崇义初授刑部主事,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显示他正义之举的事件。 明嘉靖辛丑年,宫庭发生宫嫔事件,世宗皇帝几近毙命,时宫监株连,填囹圄者累累,极为震撼的嘉靖皇帝大动杀机,对于参于者十三人要株其九族,大殿之上,盛怒之下,文武百官无人敢言,唯32岁的宁波公王崇义不避个人安危,仗义执言曰:以内庭猝发,族何知焉,而概论死,在律何条,无已连家长足矣,公得到了大中丞毛伯温的支持,最后嘉靖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救护了一大批无辜者。

20岁的王鳌永明天启五年中进士,任襄阳知县,襄阳是皇子襄藩封之地,很难治理。他上任后不畏权势,惩办贪官污吏,抑制土豪劣绅,繁荣了当地经济,由于朝庭多年对湖北用兵,在当地采购军需物资,造成当地货币贬值,他坚持按贬值前的币值收税,保护了本地百姓的利益,于是百姓在县城门口立下了石碑颂扬他的德政。宜城是驿道经过之地,在湖北为嘉靖帝生父兴献王看守承天陵的太监中贵人,骄横跋扈,假公济私,无视法制,甚至把驿卒打死,搞的那里乌烟瘴气,王鳌永到任后,严厉管束,痛打其恶徒,毫不留情,中贵人利用其身份行文指责,又向上级告状,公全然不顾,得了个强项令称号(意为脖子很硬,不怕太监),五年期后被提升为户部主事,离开宜城前把官衙所余的1700两银子,全部代百姓交了税斌,当地百姓为他立生祠以做纪念,他在生祠留诗中写到:归装唯有图书在,为官清廉可见一斑。

王载阳万历十九年吏部选任海州知州,那时海州城防废驰,民皆野处,经济落后,他到后以法制州,鼓励耕读,整顿吏治,废除苛税,使形势好转起来。倭寇要攻取海州,他把妻子儿女遗送回乡,自己誓言要与海州共存亡,加强海防,招募民兵,积极训练备战,使海州有备无恐,为此每年夏天海州百姓都要在海上举行一次集会来赞扬他的恩德,后来海州一带发生大的灾荒,他全力账济,此时上司严命他加高城墙,他认为让饥民前去加高城墙无异逼他们去送死,他执意不从,而是派人在城四周挖宽而深的壕沟,借海大潮时放入海水,退潮后用土和海隔开,形成护城河,这样即省工又省料,对防守更为有利,这一点虽然受到上司的肯定和表扬,但仍然认为他不服从命令,他不愿意在这样的窝囊上司面前受气,慨然辞官回家,离职时,海州百姓恋恋不舍,赠送他看花石、优良酸枣树(石为太湖石,质地清新,穿空玲珑,皱瘦俱备,重约一吨,毁于五十年代,酸枣为奇特树种,同一支上结出大小悬殊两种果子,果实光泽油亮,酸甜适口。有诗曰:海州留湖石,酸枣甘必尝。五十年代不再结果了,即便长几个,也不好食用)。看花石及枣树在窎桥村,一直伴随着王氏家族三百余年。他能诗善文,更热心教育后代。为官前他在嘉靖40年乡试中得头名举人(解元),因其好友礼部主事张敬早逝,把二个幼子托属与他教育,而他为此几十年不入考场,精心教导,后来一个张中发成为一代书法家,另一个张至发成为明末一任朝庭首辅丞相,王载戴阳为人情之真诚,信以至重,感人肺腑,,为民为国,肝胆相照。

窎桥王氏多有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追根求源,笔耕不辍之士。道光十五年王培旬任四川荣昌,后又任丰都、新津,兴文、荣县等知县,尤其荣县六年,政绩更为突出。上任初曾亲率壮丁民役直击盗窟,擒获盗首,呈报上峰,就地正法,整顿县衙,剔蟗役,解民于倒悬,曾公开声明:县中百姓有要事求见,不必门房通报,可直接到后堂面禀,而且因俗而治,发展经济,开办学堂,倡导风雅。作为为政不尚繁苛,善用文字以泽吏治的他,与上司交流不足,而与学者交结有余。他不但在治所内开办学堂,织组诗社,研讨学向。即是远在成都的蜀中魁首,称为通天教主的双流人刘芷堂,也往复论学,称其蜀中真留心学问的第一人。而刘公也对王培荀佩服之至,甚至把其所著的六经注解交王培荀教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说司马相如是成都人之说已成定论,近二千年来无人非议,而王培荀则利用在川为官的便利条件,对司马相如进行了仔细的考察、研究,在听雨楼随笔一书中指出“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安)人,后迁城都,又居临邛。世人以此为线索 ,查证史料,纠正了史记中的记载。近来蓬安县还成立司马相如研究会。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题词:“司马相如故里”被逢安县城用作门阙。王培旬即是在致仕后近古稀之年还在家乡淄川般阳书院任主讲,孜孜不倦,教育后人。他还考证了唐初著名的山东籍将领的轶事,纠正了唐书中关于罗士信,秦书宝、罗成等的某些错处,还其本来面目。王培荀一生著作甚丰,有十四种、六十六卷达百余万字,人言他继承了王渔洋、蒲松龄二公文笔之绮丽。在道光年间以“山左名流,西川贤宰”闻名于世。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他《听雨楼随笔》一书,1993年山东齐鲁书社出版他《乡园忆旧录》一书,两书涉及鲁川乡贤耆宿,地方掌故,文物胜迹,民俗风情,不但有很强的资料性,而且内涵丰富,文笔优美。

王氏为淄川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把读书、习武、赋诗之文韬武略为荣家之本。立身之资,凡族中有德才兼备者都有教育后代的传统,甚至不惜辞官,告老还乡,甚至有的终身不仕,担起了家族教育的重任,使王氏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进入官场,他们有德有才,能文能武,武者如王宁远为武进士,御前侍卫,又任广东游击,加二级统辖雷州水陆地方副将及大江南北镇标右营副将,多有建树。即以文考中官员的王戴阳任海州知州时加强海防,用戚继光的鸳鸯阵法教练军队,誓与海州共存亡,令倭寇不敢入侵。而王樛十七岁时任銮仪卫指挥佥事,后为皇上秘书(中秘),22岁时从北京统领火器,参加西征姜瓖,并且得胜而归,可惜英年(38岁)早逝,留给王氏后人654首诗词,可谓能文能武,这都是家族教育的结果。

王氏家族不但自己教育,还请社会名流来教育子弟。康熙十二年,王氏聘请大文豪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到家中教书,成为王氏子弟的家教老师。此时正是王氏鼎盛时期,他们岁月峥嵘,风华正茂,蒲公同这些王家子弟同为风流雅士,可谓情投意合,西园饮酒赋诗,风流倜傥,这也是蒲公一生中最为快活之时。聊斋中的某些素材也是这些朋友提供的,蒲公的好友王观正在20岁时就以近乎聊斋志异的创作手法写了四卷文集,蒲公欣然为其作序,康熙四十年王氏建文昌阁,蒲松龄又亲笔题写了“文昌阁”门额。无论蒲家还是王家都存有他们那个时期的诗词,此中洋溢着他们之间鱼水交融的深情厚谊。

窎桥王氏一族历来重视家族文化,在第四世时就有手抄家谱,以后不断续谱,并且在谱内记载个人事绩成就,可谓谱文共茂,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是康熙二十一年所续的谱,至民国又续修了九次,除谱外还有家书一本达30余万字,名曰王氏一家言,是明清两朝的二十二位祖先,历时二百多年所撰写的诗词、歌赋、奏折、行文、碑文、传记及亲朋好友的书信交流,实事点评,著作序言,祭文、墓志铭等,虽是王氏家族文墨的一小部分,但也充分显示了先祖的文采武略,为官政道是祖先留给王氏子孙的宝贵财富。历史的巨轮承载着王氏盛衰,兵火浩劫,沧桑巨变,时至今日,国泰民安。又有一批优秀的王氏后人如王克贵、王珍、王克信、王淼等担负起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他们不顾年大体弱,不畏艰难困苦,呕心沥血一十二年,把中断了近百年的王氏世谱又续修成功,还把历史上修谱时中断的许多支系又重新回归到祖谱上来。同时出版“王氏文化”刊物,向社会、族人广泛宣传王氏文化,邀请史志干部,谱牒专家学者参加到王氏研究中来,挖掘整理王氏先人的方方面面,极大的充实了王氏文化的内容,使人们对王氏先祖有更多的了解,他还对几将烟没的王氏家书“王氏一家言”进行整理出版,实现了先辈遗愿,保住了王氏家族的这部分文化遗产,是族之大喜,国之大幸,他们是一批不屈不挠的王氏子孙,把祖上留给的好品行,精文墨传给后人,显示王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启迪后人发扬祖先的优秀品行,振兴中华。

王氏家族除在住地建有楼馆亭阁,还建有规模宏大的王氏墓地,通称王林,王林中的家庙,四周建有院墙,开东西南北四门,以东门为主门,门外大道两侧排列两对文武石人、石马、石羊、石猪、石柱、志门等,威武雄壮,大道左侧东王林前立有一石碑,刻有顺治皇帝的“知县打更,牢司巡茔,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圣旨。原圣旨1938年连同藏书楼一齐焚毁了,石碑在1958年毁掉了。进东门后左为藏书楼,是供奉圣旨。王氏一家言、族人的文稿著作等贵重文物的地方,右为牌坊。庙院内有各支各祖的灵堂,庙内还有庙如关帝庙、土地庙等,严然是座小城池。东王林、北王林、西王林、兴隆庵、山神庙、王坟、南王林、南志门等,大约占地三百余亩,又有顺治皇帝赐莹田700亩,合计墓地千余亩。在山东规模之大谨次孔林,其势来讲不亚于孔林,墓地种满松柏,二人合抱粗的大树在东王林就有360多棵,松涛起伏,云雾缭绕,遮天蔽日,十分壮观。一九三八年,山东人民奋起抗战,日军占领该地时,将其家庙焚毁,庙内文物化为灰烬,大树也被伐掉运回了日本,窎桥王氏数万子孙与中华民族一同经受了战争的磨难,也和中华民族一起奋斗在富民强国的大道上。

(4)窎桥王氏名人

王崇义(1509—1560年):字子山,号方田,淄川县丰泉乡杨家庄(今淄川区罗村镇大窎桥村)人。1531年(嘉靖10年)乡试解元,1538年(嘉靖17年)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宁波府知府等。

王载扬(1533—1605年):字汝宾,号见山。王崇义祖父王振之兄王升的曾孙。1561年(嘉靖39年)乡试解元,1591年(万历18年)中进士,授南直隶准安府海州知州,后因不善上事,辞官回籍。

王晓(1535—1586年):字寅亮,号小田,王崇义长子。1558年(嘉靖36年)中举人,1571年(嘉靖49年)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1575年(万历3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授文林郎,1576年(万历4年)奉命视察两淮,1578年巡视浙江,1583年掌河南道,冬监武举考试。1584年调任京畿,1585年(万历13年)升大理寺左丞。

王君赏(1536—1595年):字汝懋,号四山。王崇义祖父王振之兄王升的曾孙,王载扬从弟。1558年(嘉靖36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中书舍人,封朝鲜副使。后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敕封文林郎。

王鳌永(1588—1644年):字克巩,号涧迎,王崇义之孙,王晓之侄。1624年(天启4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湖广襄阳县知县。1631年(崇祯4年)调任宜城任知县。1632年升户部主事。1636年(崇祯9年)升提刑按察司佥事,监通州军,1638年改调荆州,1639年升到青州。卒赠户部尚书。

王樛(1627—1665年):字子下,王鳌永仲子。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1644年(顺治元年),王鳌永青州遇难。1645年王樛荫銮仪卫指挥佥事。1648年改镶蓝旗,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1665年(康熙4年)授通政司右通政,是年以病卒于官,诰封通议大夫。著有《息轩草》等。

王敷政(1636—1680年):字代工,号澹庵,原名敬正,王鳌永之弟王箓永的孙子。1655年(顺治11年)随从叔王樛抵京,并隶籍旗下,满汉贯通。1663年(康熙2年)中顺天举人,特旨以举人录用,授县令。1673年(康熙11年)内阁侍读学士,授阶中宪大夫,加四级,进阶资政大夫。

王培荀(1783—1859年):字景叔,号雪峤,王君赏八世孙。1821年道光元年,王培荀乡试恩科举人,1835年(道光14年),逢朝廷六年一次的挑场,获大挑一等,以县令分发四川,历丰都、荣昌、新津、兴文、荣县等县知县。著有《听雨楼随笔》(巴蜀书社版)、《乡园忆旧录》(齐鲁书社版)、《雪峤外集》、《雪峤日记》、《秋海棠唱和诗》、《王氏家传》等十几种。

王敏入:字子逊,号梓岩。行一,邑庠生,性至孝,行谊载邑志及传。妻陈氏孝行详烈女传。子二。”王敏入又字子巽,他是王崇义三弟王崇化的曾孙,邑增生王瑞永的长子。唐梦赉曾为王敏入立传,《淄川县志·人物志·孝友传》载有唐氏撰写的传记,《王氏世谱》、《国朝山左诗续钞》有关王敏入的孝行,节录自县志。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中也有王敏入的记载。王敏入的孝行主要是: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之际两次前往贼营,舍生救父;父殁之后,自负块石营造坟墓,手镌其父遗诗于山崖;自绘父母画像供奉于石室,朝夕虔诚供奉。王敏入比蒲松龄大十几岁,是有名的大孝子,他诗词、篆刻,尤其是绘画当时在淄川地区很有名气,旧《淄川县志》中的二十四景图就是他绘制的。蒲松龄言说他与王敏入“分深李、郭”,意思是他们二人如同后汉的李膺和郭太一样,彼此引重,交情很深。

王怀琪:(1867—1923.6),字竹亭,号筱岩,邑武生,授例入监,考授通判,加四级顶戴花翎,诰赠奉政大夫,进阶中宪大夫。

同治六年生,青壮年时期,正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萌发阶段。他虽然是个农民,却以惊人的胆识,高瞻远瞩,冲破小农经济的羁绊,把握了当时经济形势,奋发在地方煤炭事业上,很快在淄川东北地区打开局面,开凿小煤井六十余眼。生意象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最后把煤井一直开凿到章丘,成为地方煤炭企业中显赫一时的人物。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淘汰了本地区上百年来提升煤炭用的木牛车,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械提升,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他本人也由一个普通农民而成了一个富翁,但是他走过的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他和县长多次交涉,取得开矿权后又同德国人斗争,争夺开矿权,他都取得了胜利。他的成功:一、为当时的农民办企业闯出了一条路子;二、促进了地方煤炭事业的发展;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械为我所用;四、安置了大量农村闲散劳力;五、发展和壮大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此外,在家族内部还为敦宗睦族,弘扬家族文化,做了诸多事项,如:续修家谱,三编《王氏一家言》,兴建家庙等。

现存大窎桥建筑群文物核心区——王氏宅区大部分房屋,即王怀琪在前人宅院基础上扩建、复建、整修等留下来的。

,